章节

环境问题的技术呈现、社会建构与治理转向

作者

陈阿江 ,199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河海大学二级教授,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曾任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创系主任(2004~2019年)、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2016~2020年)等职;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农村发展、社会评价等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阿江,2015,《技术手段是如何拓展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探索与争鸣》第11期。
  • 崔凤、秦佳荔,2012,《论隐形环境问题——对LY纸业公司的个案调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汉尼根,2009,《环境社会学》,洪大用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匡启键,2006,《常州:既重“国标”又重“民标”》,《新华日报》2006年11月6日第B02版。
  • 刘传松,《跨流域环境污染联合处置机制初探——以苏鲁边界环保联席治污为例》,《北方环境》第5期。
  • 石超艺,2012,《上海市的环境质量探讨——兼谈环境库兹勒茨曲线理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 苏杨、席凯悦,2014,《环境质量与公众认知比较:自民生指数观察》,《改革》第9期。
  • 夏征农、陈至立,2009,《辞海》第6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颜旻、邱少军,2009,《苏鲁联手清查小淀粉跨界污染》,《连云港日报》2009年11月11日A2版。
  • 佚名,2013,《泰兴采用“民标”验收化工整治》,2013-06-24,http://www.jyz.gov.cn/bumenxinwen/105624.html.
  • Gould,K. A.,D. N.Pellow & A.Schnaiberg. 2008. 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Injustice and Unsustainabil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 Boulder:Paradigm Publishers.
  • Schnaiberg,A. & K. A.Gould. 1994. Environment and Society:The Enduring Conflict.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环境问题的技术呈现、社会建构与治理转向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5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