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失去了乡村的中国教育和失去了教育的中国乡村:一个华北山区村落的个案观察

关键词

作者

饶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研究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叶敬忠 ,1967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国家发展与农政变迁、发展干预与社会转型、劳动力流动与留守人口、小农农业与土地政治、农村教育与社会问题等。主要著作包括《发展的故事》《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双重强制》《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参与式发展规划》等。译校著作包括《遭遇发展》《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新小农阶级》《小农与农业的艺术》等。主编多卷本《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
郭静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叶敬忠、孟祥丹,2010,《对农村教育的反思——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影响的分析》,《农村经济》第10期。
  • [2]汪淳玉、潘璐,2012,《“文字上移”之后——基于三地农村小学寄宿生学习生活现状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3]王一涛,2005,《农村教育贫困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利益集团的视角》,《教育科学》第4期。
  • [4]饶静、孟祥丹,2012,《国家和社会框架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江苏省 A县 L镇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5]原春琳、谢湘,2005,《初中平均辍学率达43%》,《中国青年报》6月27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5-06/27/content_1135806.htm。
  • [6]刘云杉,2012,《“寒门难出贵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困境》,《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7日,第B01版。
  • [7]曹晶,2007,《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失衡:转型期农村教育的主要危机》,《教育科学》第23期。
  • [8]翁乃群,2009,《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城市导向的农村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9]钱理群、刘铁芳,2008,《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 [10]韩少功,2007,《山里少年》,《新一代》第2期。
  • [11]刘铁芳,2011,《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 [12]邬志辉、杨卫安,2008,《“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教育发展研究》第Z1期。
  • [13]庄孔韶,2000,《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上)》,《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
  • [14]庄孔韶、王媛,2011,《评议“离农”“为农”争论——教育人类学视角的农村教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15]秦晖,1998,《“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社会学研究》第5期。
  •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
  • [17]孟子:《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
  • [18]苏刚,2013,《城乡教育一体化:从“二元对抗”走向“有差别的统一”》,《上海教育科研》第10期。
  • [19]丁钢,2009,《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杨卫安、邬志辉,2012,《我国城乡教育纵向关系的内涵、历史变迁与未来发展》,《兰州学刊》第9期。
  • [21]杨卫安,2010,《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制度的变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2]罗志田,2006,《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 [23]孙立平,1992,《论科举制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及其演变之影响》,《学习与探索》第4期。
  • [24]毛泽东,196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
  • [25]蔡云辉,2003,《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 [26]黄书光,2011,《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教育科学出版社。
  • [27]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 [28]袁立春,1990,《论废科举与社会现代化》,《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
  • [29]郑师渠、史革新、刘勇,2009,《文化视野下的历代中国》,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30]田正平,2007,《清末毁学风潮与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受挫》,《教育研究》第5期。
  • [31]熊春文,2009,《“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社会学研究》第5期。
  • [32]郝锦花,2002,《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启动》,《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 [33]吴晗、费孝通等,1988,《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
  • [34]李大钊,1919,《青年与农村》,《晨报》2月20日,转引自童富勇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 [35]舒新城,2007,《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福建教育出版社。
  •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各级各类学校校数》,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9/201012/113478.html。
  • [37]李书磊,1999,《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
  • [38]张灵,2012,《中国农村学校每天消失63所 10年减少一半》,11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8/c_113714365.htm。
  • [39]邬志辉,2012,《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教育发展研究》第17期。
  • [40]罗荣渠,1997,《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 [41]齐格蒙特·鲍曼,2001,《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

失去了乡村的中国教育和失去了教育的中国乡村:一个华北山区村落的个案观察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5.54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章节目录

  • 一 中国教育如何失去乡村——一个历史的视角
    1. (一)传统中国城乡教育:无差别统一的良性循环
    2. (二)近代中国城乡教育:“文字下乡”却在价值层面“失去乡村”
      1.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向“现代”转型,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乡村价值标准和需求
      2. 2.出现了城乡教育差距和分离
      3. 3.导致乡村识字率和读书人数量下降
      4. 4.城乡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不再,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乡绅社会)崩溃,乡村进入“无士”的黑暗时代
    3.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乡教育:普及教育却在空间上“失去乡村”
      1. 1.1949~1978年
      2. 2.1978~2000年
      3. 3.2000年至今
  • 二 失去了教育的中国乡村:“穷者更穷”——来自华北山区村落的个案观察
  • 三 结论和讨论

章节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