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贫困治理的特征、内容与意义

摘要

贫困治理在凝聚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机制、缓解多维贫困、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贫困治理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根本动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参与的贫困治理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社会扶贫、内源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减贫方式,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

向德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汛子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范和生、唐惠敏,2017,《农村贫困治理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1期。
  • 宫留记,2016,《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中国软科学》第5期。
  • 郭珉媛,2007,《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的建设问题与发展对策》,《湖北社会科学》第8期。
  • 洪大用,2017,《完善贫困治理体系 推进贫困治理现代化》,《光明日报》10月9日。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2014,《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4)——社会扶贫专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黄承伟、王猛,2017,《“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思想视阈下多维贫困治理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 李静,2017,《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江淮论坛》第1期。
  • 李雪萍、陈艾,2016,《社会治理视域下的贫困治理》,《贵州社会科学》第4期。
  • 李云龙,2016,《7000万贫困人口4年全部脱贫》,《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2日,第1版。
  • 吕方、梅琳,2017,《“精准扶贫”不是什么?——农村转型视阈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新视野》第2期。
  • 罗西瑙,1995,《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
  • 马忠才、郝苏民,2012,《外源式扶贫的局限:对民族地区扶贫实践的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
  • 苏海、向德平,2015,《社会扶贫的行动特点与路径创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 王春婷,2016,《社会治理的共治范式与实现路径——以温州社会治理实践为例》,《江西社会科学》第1期。
  • 武汉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2016,《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6)——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专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武汉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华中师范大学,2015,《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5)——市场主体参与扶贫专题》,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向德平、华汛子,2017,《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中国社会工作》第25期。
  • 肖唐镖,2014,《近十年我国乡村治理的观察与反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 徐琳、樊友凯,2017,《乡村善治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治效应与路径选择》,《学习与实践》第6期。
  • 杨帅、温铁军,2014,《乡村治理劣化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探索》第5期。
  • 俞可平,2000,《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俞可平,2001,《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第9期。
  • 郑之杰,2017,《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五字诀”》,《经济日报》6月16日。
  • 庄天慧、杨帆、曾维忠,2016,《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3期。
  • 左停、金菁、赵梦媛,2017,《扶贫措施供给的多样化与精准性——基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精准扶贫措施创新的比较与分析》,《贵州社会科学》第9期。

贫困治理的特征、内容与意义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4.42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