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亦开风气亦为师

摘要

陈平原先生在文学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从小说史研究起步,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自觉,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某种文体的历史拓展到对整个“文学史”的反思,在学术史视野的观照之下,对100年来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文学史”做了系统的梳理,并且尝试从教育、传媒等多个视角开拓文学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陈平原的文学史研究包含着敏锐的历史意识,特别强调沟通晚清与五四以及传统与现代,历史探讨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显示出博大通达的学术气象。

作者

季剑青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 [3]陈平原.有情怀的学术研究——答北京大学研究生杨早问[J].学术月刊,2002(7).
  • [4]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5]陈平原.“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 [6]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插图珍藏本)[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 [7]〔美〕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M].田晓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8]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9]陈平原.假如没有“文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 [10]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11]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
  • [12]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13]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 [14]陈平原.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J].河北学刊,2013(2).
  • [1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 [16]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
  • [17]陈平原.书生意气[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
  • [18]李杨.“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晚清文学问题[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 [19]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20]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小引∥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 [21]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22]陈平原.重建“中国现代文学”——在学科建制与民间视野之间∥现代中国(第八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23]陈平原.何为/何谓“成功”的文化断裂——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N].南方都市报,2008-11-14.
  • [24]陈平原,王德威,〔日〕藤井省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J].学术月刊,2014(8).
  • [25]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 [26]陈平原.中国散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 [27]陈平原.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 [28]〔法〕郎松.朗松文论选[M].徐继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 [29]〔德〕尧斯.文学史作为对文学理论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亦开风气亦为师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3.26 查看全文 >

VIP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