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家长期望的中介作用

摘要

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对732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了家长期望在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将家长文化智力分为四个成分,其中家长元认知性文化智力、动机性文化智力和行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行为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长动机性文化智力和行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认知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家长动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认知适应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长环境适应期望、外语期望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家长行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认知适应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长环境适应期望起部分中介作用。家长期望在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

张慧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陈毅文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告与消费心理。
杨宜音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 2019)。
胡琳丽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讲师。
陈婕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 ↓
  • 陈慧、车宏生、朱敏,2003,《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第11期,第704~780页。
  • 池丽萍、辛自强,2001,《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学探新》第3期,第55~60页。
  •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2004,《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第4期,第544~553页。
  • 高明华,2012,《家长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农民工子女研究》,《社会》第4期,第138~163页。
  • 高中华、李超平,2009,《文化智力研究评述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第1期,第180~188页。
  • 侯世昌,2002,《国民小学家长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与学校效能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
  • 李晓艳、周二华、姚妹慧,2012,《在华留学生文化智力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管理学报》第12期,第1779~1785页。
  • 彭聃龄,2010,《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彭璐珞、赵娜,2015,《文化混搭的动理——混搭的反应方式、影响因素、心理后果及动态过程》,《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9~62页。
  • 宋保忠、蔡小明、杨珏玲、周方,2007,《中小学生家长期望水平的个体化指向》,《陕西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第1~3页。
  • 孙进,2010,《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45~52页。
  • 王敏,2006,《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现代教育科学》第4期,第65~67页。
  • 王婷、刘爱伦,2005,《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的调查》,《教育探索》第1期,第38~40页。
  • 吴幼妃,1982,《父母与同伴对国中学生教育抱负影响之研究》,《教育学刊》第4期,第89~124页。
  • 杨国枢,2004,《华人自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本土心理学研究》第22期,第11~80页。
  • 杨宜音,2015,《多元混融的新型自我:全球化时代的自我构念》,《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7~116页。
  • 余伟、郑钢,2005,《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心理科学进展》第6期,第836~846页。
  • 张德兰、黄大庆,2014,《父母的压力和期望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健康教育》第2期,第154~156页。
  • 赵志裕、康莹仪,2011,《文化社会心理学》,刘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赵志裕、吴莹、杨宜音,2015,《文化混搭:文化与心理研究的新里程》,《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9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8页。
  • 朱滢、伍锡洪,2017,《寻找中国人的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邹智敏、江叶诗,2015,《文化会聚主义:一种关系型的文化心理定势》,《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9辑,第63~96页。
  • Ahadi,S.A.& Puente-Diaz,R.(2011).Acculturation,personality,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109(6),842-862.
  • Alexander,Karl L.,Entwisle,Doris R.,Bedinger,& Samuel D.(1994).When expectations work:Race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school performance.,57(4),283-289.
  • Ang,S.& Van Dyne,L.(2008).Conceptualization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Definition,distinctiveness,and nomological network.In (pp.3-15).Armonk,NY:M.E.Sharpe.
  • Ang,S.,Van Dyne,L.,Koh,C.,Ng,K.Y.,Templer,K.J.,Tay,C.,& Chandrasekar,N.A.(2007).Cultural intelligence:Its measurement and effects on cultural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cultural adaption and task performance.,3(3),335-371.
  • Berry,J.W.(1990).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In (pp.232-253).Bury Park:Sage.
  • Berry,J.W.,Phinney,J.,Sam,D.L.,& Vedder,P.(2006)..New Jersey:Mahwah.
  • Buck & Doris.(1991).Parental expectation versus child performance:A picture graph method.,26,150-153.
  • Chen,G.M.& Starosta,W.J.(1996).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nthesis.,19,353-384.
  • Chiu,C.-y.& Hong,Y.-y.(2005).Cultural competence:Dynamic processes.In (pp.489-505).New York:Guilford.
  • Earley,P.C.& Ang,S.(2003). 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Finn J.D.(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42,387-410.
  • Hong,Y.-y.,Morris,M.,Chiu,C.-y.,& Benet-Martínez,V.(2000).Multicultural minds:A dynamic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lture and cognition.,55,709-720.
  • Kwan,L.Y.-y.,Yap,S.-H.,& Chiu,C.-y.(2015).Mere exposure affects perceived descriptive norms: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 preferences and trust.,129,48-58.
  • Leung,A.K.Y.& Chiu,C.-y (2008).Interactive effects of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on creativity.,20,376-382.
  • Leung,A.K.Y.,Lee,S,& Chiu,C.-y.(2013).Meta-knowledge of culture promotes cultural competence,44,992-1006.
  • Lysgaard,S.(1955).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7,45-51.
  • Markus,H.& Kitayama,S.(1991).Culture and self: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emotion,and motivation.,98,224-253.
  • Oberg,K.(1960).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cultural environments.,7,177-182.
  • Sam,D.L.& Berry,J.W.(1995).Acculturative stress among young immigrants in Norway.,36,240-253.
  • Schmidt,F.L.& Hunter,J.E.(2000).Select on intelligence.,3-14.
  • Searle,W.& Ward,C.(1990).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14(4),449-464.
  • Sewell,W.H.& Hauser,R.M.(1993).A review of 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1963-1993.,1,59-100.
  • Shteynberg,G.,Gelfand,M.J.,& Kim,K.(2009).Peering into the magnum mysterium of culture: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descriptive norms.,40,46-49.
  • Stuart,E.Dreyfus.(2004).The five-stage model of adult skill acquisition.,24(3),177-181.
  • Takai,J.(1989).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 third culture-like academic community in Japan:A longitudinal study.,17,113-120.
  • Templer,K.J.,Tay,C.,& Chandrasekar,N.A.(2006).Motivational cultural intelligence,realistic job preview,realistic living conditions preview,and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31,154-173.
  • Ward,C.& Kennedy,A.(1999).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23(4),659-677.
  • Ward,C.(2001).The A,B,Cs of acculturation.In (pp.411-44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ard,C.,Bochner,S.,& Furnham,A.(2001)..East Su-ssex:Routledge.
  • Weissman,D.& Furnham,A.(1987).The expecta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a sojourning temporary resident abroad:A preliminary study.,40,313-326.
  • Wu,Y.,Yang,Y.-y.,& Chiu,C.-y.(2014).Responses to religious norm defection:The case of Hui Chinese Muslims not following the halal diet.,39,1-8.

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家长期望的中介作用

可试读20%内容 PDF阅读 阅读器阅览

试读已结束,剩余80%未读

¥7.1 查看全文 >

VIP免费

论文目录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背景与假设
  • 三 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对象
    2. (二)研究工具
      1. 1.基本信息问卷
      2. 2.文化智力量表
      3. 3.家长期望量表
      4. 4.社会文化适应量表
    3. (三)统计处理
  • 四 结果与分析
    1. (一)各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1. 1.家长文化智力、家长期望及子女跨文化适应描述分析
      2. 2.相关分析
    2. (二)家长期望在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检验
  • 五 结论与讨论
    1. (一)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适应的关系
    2. (二)家长期望对家长文化智力和子女跨文化适应关系的中介作用
    3. (三)研究结论
  • 六 总结与展望

论文图片/图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