澍说历史

刘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文献学博士,师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周少川先生。
最近更新:1970-01-01
标签:

【澍说历史】 中国护照的前世今生

作者:刘澍 来源:先晓书院
发布于 2020-01-07 浏览量:300

不少人以为古代中国没有护照制度,古代想出国一抬脚就走了,其实不然,世界最早护照出自2600年前的以色列,中国现存第一个护照是2300多年前的楚怀王颁发,唐朝护照就有防伪水印了,“气节”的“节”指的是护照,唐僧是没有护照偷渡出关,“伟大”一词最早指的是唐僧在印度看到的一头大象,空口无凭最早指的是想出国却没护照,空拿嘴说,边防哨所警察叔叔不信你。卖关子最早指的是卖南宋护照,“多多关照”的“关”指的是嘉峪关,上海在1937年至1941年对全世界免签证。关于护照的各种好玩故事,咱们从头说起。

“护照”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然而中国相当于护照的证件却可以追溯到先秦,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就是因为他没有相当于护照的证件,孟尝君门客鸡鸣狗盗方才逃出函谷关,也是因为缺乏证件。

护照,英文为passport,这是个复合名词,由passer(通过者)和port(港口)组成,意思是过港,与中国古代相当于护照的“过所”一词是一个意思,西方出国主要是走海上,当然要过港口,中国古代出国是从陆地上走丝绸之路,因此就要过边防哨所,也就是“过所”。

在中国古代,护照往往由皇帝颁发,元朝护照(虎头金牌)按惯例会刻着“长生天气力里,皇帝圣旨,违者死”。明朝护照按惯例会写着“如朕亲行,便宜行事”。清朝护照则写着“大清钦命”,民国护照则会写着“外交部为给发护照”。

国最早何时出现护照已经不可考,世界上最早的护照出自以色列。美国国务院护照局和荷兰护照专家汤姆·范贝克都认为,《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记载了世界最早的护照。犹太领袖尼希米去耶路撒冷修筑城墙,他在出发前,向亚达薛西国王提出,需要一份安全通行证,以确保路途安全。“请赐给我一道诏书,指示圣河(约旦河)以西的各部,允许我通过,直到我到达犹大王国。”尼希米就拿着国王颁发的护照,一路畅通无阻,这就是世界最早的护照。根据基督教史学者计算,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587年。

    中国现存最早的护照是1957年安徽寿县丘家花园出土的战国鄂君启节,时间是公元前323年,这件文物被范振水《中国护照》一书称为“中华第一照”,这个护照是楚怀王颁发的,有了它,鄂君启就可以畅通无阻。 “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楚怀王之子。护照中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车船大小与数量、运载额、运输货物的种类、禁运货物和纳税及免税情况等。

到了秦汉时期,相当于护照的东西叫“节”,张骞、苏武都是持符节出使的,符节是铜制的。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在西伯利亚南部牧羊19年,“节旄尽落”,于是人们把这种忠于祖国的伟大精神与汉朝的护照——节联系在一起,这就诞生了“气节”这个词。

由于节是由皇帝或者诸侯颁发,持节者可以代表朝廷传达命令,对下属有节制之权,因此,人们把上级对下级的管制与“节”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节制”一词,换言之,“节制”的辞源就跟汉朝护照有关。

“持节而制”还有监督防范的意思,《后汉书·皇甫规传》说:“得承节度,幸无咎誉”,于是人们又将汉朝护照“节”与中央派到地方的方面大员连起来组词,“节度使”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祸头就是这些节度使。

秦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节”开始由铜制改为竹木制作。到了唐朝,需要使用护照的最著名的人就是玄奘。玄奘是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一开始是单打独斗的独行侠,因为他是偷渡,没有护照,没有通关文牒,等到了高昌国,就是现在新疆吐鲁番一带后,有了高昌国君给他颁发的护照,后面情况就好多了,关于唐僧西行的详细情况,本系列第五集再说,这里暂且不表。

到了玄奘所处的时代,虽然不久之后就有了节度使一词,但护照早已不再叫“节”,而是叫“公凭”、“公据”,比如北宋崇宁四年(1105)明州(宁波)提举两浙市舶司发给泉州商人李充的护照就叫公凭。公凭和公据作为唐宋护照的主要称呼,时间长了就衍生出一个词——凭据。这就是“凭据”的辞源,有了凭据,边防哨所或者港口才允许你出国,才不会认为你小子是要叛逃。最早的“空口无凭”其实说的就是想出国却没有“公凭”,没有护照,只拿嘴说,边防不放行。

依照、按照、遵照、照准、对照、比照、参照的照最早指的都是护照,可见护照有多么重要。

北宋有了照会一词,到南宋则有了“卖关子”这个词,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第二次绍兴议和,宋高宗杀害岳飞后,宋金两国在淮河和秦岭的边界开设榷场来做生意,宋金之间的护照叫做“关子”,关子上要写明商人的姓名、货物名称、数量。官府为了控制榷场贸易,对关子限量发行。官府卖关子,商人买关子,卖关子的时候自然是要故弄玄虚,让你捉急,这就是“卖关子”的最早出处。

日本人常说的一句话,“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关照”的“照”指的就是护照,而“关”是指嘉峪关,嘉峪关是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建立,换言之,“关照”这个词是明朝才有,想出嘉峪关,就要出示护照,这就是关照的最早意思。而出国后外地人总是需要当地人照顾,于是“关照”就有了今天的意思。

时间推进到清朝,1689年康熙派人与俄国谈判《尼布楚条约》时给索额图等人颁发了“信函式集体护照”,这阵儿还是集体护照,几个人用一份。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有真正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个人护照。由于那阵照相技术不普及,清末中国护照并无照片,为了正确辨别持照人真伪,中国护照多为以文字描述持照人的体貌特征,如身高,胖瘦,脸上哪有痦子,胡子有多长等,所以办完护照的人往往要保持胡子长度,一旦全剃了之后,再出境就可能因为与相貌描述不符而被扣下,不让走了。因为文字冗长,清末护照都很大,例如以清朝驻美国公使伍廷芳签发给中国某翻译官的一纸护照来看,其护照长87厘米,宽56厘米。

无论中外古代,有护照就可以畅通无阻,除了敌国关系外,大家互相都是免签。直到19世纪西方才有签证的概念,只要接受国外交或领事官员在来访者的护照上签字盖章,持照人即可进入接受国。晚清时期,中国人无论到俄罗斯,还是欧美各国,都需要办签证,唯独日本是个例外。日本人为了方便本国间谍或各种浪人进入中国,所以不希望进入中国还要签证。既然自己不想办签证,那么干脆也让中国人随便来,所以从晚清一直到1949年中日两国之间都是互免签证的。无论是梁启超等改良派,还是孙文等革命党,之所以一出事儿就往日本跑,原因一是因为日本距离中国近,二是因为日本生活费比欧美便宜的多,三也是因为中日之间免签,买船票就能走。

大量日本间谍借着免签的机会很容易打入中国,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人逐步占领上海周边,直至国民政府全部撤出上海,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为了一个孤岛。中国政府无法在上海行使权力,日本人也不敢把军队开进租界,使得上海在对外事务方面处于特殊状态,从1937年秋一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任何人进入上海租界区都不需要签证,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办任何手续就能进入的大城市,也正因此,25000多犹太人避难上海(数字据英国吉尔伯特《犹太史图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护照史掀开新的一页。


©️本文版权归作者 【澍说历史】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