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研究

边疆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及未来指向
最近更新:2020-11-03
标签:

【边疆研究】 流入越南的中国傣族

作者:范宏贵,刘志强 来源:《中越跨境民族研究》
发布于 2020-02-18 浏览量:1527
中国傣族流入越南一分为二
 

中国的傣族到了越南后,变成了两个民族:泰族和泐族。越南泰族的来历比较复杂,主要是西双版纳的傣族移居老挝,然后再转入越南西北部,称为黑泰;另外有一部分是从西双版纳直接迁移到越南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中国的壮族进入越南以后迁移到越南西北部,演变成泰族,也有从老挝迁入越南西北部的,构成人们称为的白泰。越南西北部包括莱州、奠边、山罗、和平四个省。 

01
中国傣族—越南的泰族
 
 

现在越南的泰族有1500423人(2009年统计)。主要分布在莱州、山罗、和平、老街、义安、清化、安沛等省。自称Thay和Tay,没有合适的普通话汉字音译,Thay与广州话的“替”字音相同,Tay与广州话的“弟”字音相同。越南当局称他们为Thai,译成汉文是泰,音完全相同。这些省与中国和老挝相邻。中国傣族有1158989人(201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越南泰人聚居在几个土地肥沃、水田多的大盆地。越南有所谓的白泰人和黑泰人之分,是以女子包白色头巾和黑色头巾来区别。白泰人尚白,黑泰人尚黑。另外一个原因是来历和迁徙路线不同(下面会详细叙述)。黑泰人聚居在奠边盆地,又称勐青平原,以及莱州省炭渊县、勐腊县,山罗省的顺州县、枚山县、马江县、巡教县,安沛省的文振县,在莱州省的封土县、笙湖县,也有少量分布在山罗省的琼崖等县。白泰人居住于与中国云南省、老挝上寮交界的勐莱盆地,以及莱州省的勐莱县、勐碟县、封土县、笙湖县,奠边省的铎佐县、山罗省的部分地方。

越南西北部的原住民族是讲孟-高棉语的民族,过去越南用汉文书写的文献称为“舍”,越南经过民族识别后,确认的有兴门、康、克木、拉哈、莽等民族,现在还有一些居住在此,但人数已不多。

由于泰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人口多,分布面广,对居住在越南西北部的其他少数民族,除对原住民族外,还对赫蒙(苗)、瑶、岱、布依、贡、热依、哈尼、华、拉哈、拉祜、佬、泐、芒、普拉、西拉等民族有重大影响。

2004年,笔者与越南山罗省胡志明共青团省委副书记广雄(白泰人)交谈,他说:“听父辈的老人讲,我们的祖先是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迁移到越南西北的。”后来,笔者得到一份《越南西北泰族古代传说》,是用越南文手写的经过整理的文件,共五页。其中说到泰人与泰人互相交谈时常常说,不论黑泰、白泰、红泰、青泰……大多数居住在西双版纳,已经很多年了,因遭“帕刀”官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被迫迁徙他乡。分手之前,他们聚会商定,今后大家分散,各走东西,如何才能识别是本族人呢?规定男女戴相同的头巾,干栏房屋顶伸出的角形似女子头巾的式样。见到这种房顶,便知道是自己人,不必请求房主人是否同意,就可以径直登堂入室。你不必犯愁,房主人会热情招待你的吃住,到现在已成一种风俗习惯。几天后他们便分道扬镳,一部分下到勐腊捏,在此歇脚三天后,又分为若干小支,有一支就留下来,居住在勐腊捏,此地才开始叫勐腊根,后来改叫勐腊。另一支再下到现今越南的封土,才开始有勐梭(即勐信)的地名。另外一支沿着一条路来到巡教,现今勐罗地方,一部分定居在这里,还有一部分转到老挝和泰国,这个地方才有勐腊豆的地名。越南的莱州省泰语叫勐莱,“莱”的意思是赶走,这个地名的意思是,赶走旧主人,让自己来取代。白泰人是居住在越南西北地区泰族的主体之一。

越南的白泰人祖先在西双版纳时,受中国汉人的影响非常明显,如他们不用泰历,而是用阴历,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四中元节、中秋节等,他们迁移到越南后,这种节日习俗依然保持至今。他们不过泼水节。

笔者还收集到另一份越南西北泰族人用泰文写的《版勐纪事》[《贯多勐》(Quam to muon),已译成越南文,河内,史学出版社1960年出版],书中记述了越南黑泰人45代首领的历史,实际上是黑泰人的民族来源史、征战史、迁徙史。该书与西双版纳的《泐史》的性质一样。推算他们的祖先大约是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从西双版纳经过老挝迁移过来的,这部分人是越南西北部泰人的主体之一。

《贯多勐》记载说,远古的时候,天下一片汪洋大海。天神派遣父亲道双、儿子道恩来到世上,并带来8根铜柱把天撑高,8个装有很多东西的葫芦,其中有330种谷种、330种鱼,另外还有巫师用的经书。洪水退后,他们父子两人来到勐翁、勐埃(位于今西双版纳境内),父亲居住于此,儿子道恩另觅地方居住,于是告别父亲,带上8个葫芦、8根铜柱,到了勐罗(今泰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把8个葫芦和8根铜柱分到各地,其中6个葫芦和6根铜柱分给勐波碟(在今中国境内),另外两根铜柱给了京人和佬人居住的地方,以及勐敦、勐多和勐卢(今缅甸)。后来道恩从勐罗回到勐翁和勐埃,生有7个儿子,前6子都分得土地,各居一方,唯独最小的儿子浪章没有土地可分,便招兵买马,带上矛和盾等武器,翻越过冠薄坡,到勐腊(今越南琼崖),然后扩展到勐斋、勐枚(今越南顺州)、勐怪(今越南巡教)、勐昂、勐方、勐青(今越南奠边府)。在此基础上,他的子孙不断发展,扩大地盘,到道恩的第16代孙时,泰人已迁移到滔江、沱江流域,也就是莱州省、山罗省一带,甚至已经到达越南的老街省一带。

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原住民连人和赖人,为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双方发生了冲突,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是和平协商解决问题;二是武装冲突解决问题;三是用计谋智取。当他们的祖先来到今和平省勐桑地方时,为了土地,双方发生争执,用了第三种方法泰人取得胜利,定居下来。泰人与原住民商定,进行较量,胜者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定居于此。第一次较量,选择石山前面的一块平地,在一定的距离,泰人与原住民先后向石壁射箭,若箭射到石壁不掉下来,插在石壁者为胜,反之为败,离开这块土地。原住民张弓搭箭,一箭射向石壁,箭镞是铜制的,箭跌落到地上,连射三次都失败了;泰人拉满弓放箭,箭镞稳稳当当地插在石壁上,连射三次都如此,获胜。原来铜箭镞与石壁是硬碰硬,箭肯定会落地。泰人用竹箭,箭镞上包了蜂蜡,就会贴到石壁上,巧取获胜。

原住民不服气,要求再较量,泰人同意,于是双方进行第二次较量,请勐鬼即勐神裁决。晚上,双方到石壁前拜祭后,请勐神发话,勐神说:“这块地方要泰人居住才会兴旺发达,如果连人和赖人居住,人类会绝种。” 连人和赖人只好听神的判决,退出他们居住的勐桑。其实,这是习惯法的神判法。泰人施计谋,事先派人在石壁后面装神作答。连人和赖人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故地,泰人成了勐桑的主人。这种类似的传说故事,在中国的壮族中,在泰国、老挝的民间也有。

这个传说故事在越南人黄平政用汉文书写的于后黎朝景兴三十九年(1778年)成书的《兴化风土志》中也有记载,在谈到泰人与当地原住民争夺地盘时说:“相传,其先为哀牢城禛国王次子,许以食邑,自请寻吉地居。至木州,忽见石言:我当居此,遂止居焉。因迨旧土酋云:神言有石在高山绝顶,能射中矢不落,则许为州长。车氏(前述已任州长的泰族酋长——引者)以橄榄脂粘矢不落。又使人就高山顶上作神言:旧土酋德薄,今许车氏为土酋。旧土酋畏神,让他居之。传世至车可参。”《兴化风土志》是记述越南西北部历史文化的书,认为越南西北部原来无土著。上述由神来判定某事的是非曲直,今天我们看起来很荒谬,但在古代的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是普遍存在的,法学、民族学称为神判法。

民间传说与文献记载略有出入,但情节是相似的。车可参辅佐黎利夺取了政权,建立黎朝有功,赐国姓黎。由此看来,此事当发生在15世纪上半叶。

《版勐纪事》没有记载各代人的年代,只记载了第15代孙去世,16代孙继位时是越南黎太宗登基之年。查越南历史,此年是1434年。如以一代人25年计算,大约在10世纪中叶泰人来到越南西北部。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越南泰人刀美林,任越南昭晋州土目;中国傣人刀美玉是刀美林的弟弟,任中国云南省临安府建水县勐梭土掌寨,两人都是土司,虽然领地连成一片,但分别属于中国和越南两个不同的国家。两国的傣族和泰族有亲戚关系,平日互相跨越边境,到对方的街子(云南叫街子,即集市)交换产品,访亲会友。中国云南省金平县的白泰人与越南莱州省封土县的白泰人相同,现在他们之间还有亲戚关系,金平县勐拉乡的傣人与越南莱州省勐梭泰人有亲戚关系。1996年,笔者访问越南时,巧遇一位越南泰人,他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中越边境战火纷飞,地雷遍地,他居然穿过边界,走访了西双版纳,他们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同。

越南泰人大多数居住在盆地和河溪畔,山居的很少。他们选择有水有树的地方建村立寨。村寨称为“板”,每个村寨一般有四五十座房子,大的“板”有百来座房子。用竹篱、砖墙、石墙围着村寨。若干个“板”组成一个“勐”。大的“板”成为勐的中心。泰人聚族居住在一个“板”里,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一个村寨的很少。当外人到泰族村寨时,见到干栏屋顶是龟背形的,那是黑泰人的住宅;若是日字形的屋顶,那是白泰人的住宅,都很宽敞、通气、散热、舒适、坚固。黑泰人的干栏屋有些方面与孟高棉的干栏屋相似,白泰人的干栏屋与岱族、侬族的干栏屋相近似。

很有意思的是,2010年12月,笔者到越南奠边府,拜访了一家泰人,笔者用广西龙州县壮话跟他们交谈,生活上的基本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他们把笔者认为是中国的泰人,很亲切。他们居住的干栏房系两层楼房,高大宽敞,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的壮族村落相似。不同的只是奠边府泰人的干栏房建在平原,而龙脊乡壮人的干栏房建在山上。与笔者见到的西双版纳傣族干栏房没有多少差别。

他们有丰富的种植水稻经验,尤其是糯稻,需要大量水,他们会使用水车引水,挖沟渠引水入田间。用竹管引水,就是我们说的水笕。他们特别喜欢种植产量低的糯稻,也特别喜爱吃糯米饭和糯米做的食品。除了种植水田作物外,他们还在旱地种植旱稻、杂粮和其他作物。

泰人有自然分工,犁耕田地的繁重农事是男子干的活,纺纱织布是女子的事。还是姑娘的时候,她们就学会纺纱织布,会缝制衣服,会绣花。他们也种植棉花。土锦是泰人的特产,很多人都喜爱。

越南泰人饲养家畜家禽是半人养半野放,牛野放在森林、草地,役使时才把牛拉回来。鸡鸭野放在外吃草虫,或在溪水里觅食,晚上赶回栏内。

由于他们生活在水边,善于捕鱼,有集体捕鱼,也有分散的个人单独捕鱼。捕鱼的方法多式多样,用网、用手捉、用刀砍、用毒药。他们爱吃鱼,但捕得鱼后,先得祭勐鬼神。

森林对泰人来说是个宝,既保护了水源,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他们的住宅是从森林里砍伐木头盖起来的。泰人种菜很少,不够吃就到森林里去摘野菜等,一年四季都有野菜、菌类、植物根块、竹笋等,一种野菜过了季节,另一种野菜又长出来了,一年四季野菜不断。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野兽,狩猎可一举三得:一是保护了庄稼;二是这是最有趣、最兴奋的娱乐活动;三是狩猎能获得兽肉、兽皮,可改善生活。泰人与别的民族一样,狩猎有自己的一套习惯法。如是集体出猎,获得猎物后,论功行赏:报告野兽行踪者,可得猎获物的臀部肉;派去侦察野兽者可得猎获野兽的一条后腿;射死猎物者可得该猎物的头和一块胸脯肉。其余留给参加围猎者平均分配,但拿枪者可得多一点。猎犬与人一样可得一份,孕妇可得两份。猎物受伤后死在其他村寨的地盘上,该村寨最少可得一条腿肉。以前,在封建领主统治时代,土地是领主的,猎获野兽后,得先把猎物的一半或者一条腿,另加胆、鹿茸、虎骨等贵重的部分献给领主。个人单独行猎也一样,把猎物的一半献给领主,前腿肉分给本村寨每户一点,剩下的请本村寨的人来吃喝,分享欢乐。现在乱砍滥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野兽也少了,他们十分惋惜。

泰人女子的服饰最具特色,短袖上衣,胸前色彩斑斓,钉有银制的蝴蝶、蜘蛛、蝉形装饰,下身穿裙。男子穿对襟短袖上衣,布扣子或骨扣子,无领。下端有两个口袋。颜色多样,有蓝靛色、白色、咖啡色,或红、青、咖啡色线构成的方形装饰。节日和盛会时穿右衽蓝靛色长上衣。1986年越南革新以来,男子普遍穿西式服装。

越南的泰族与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族、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在语言上虽然基本相同,居住地又连成一片,令人奇怪的是,越南泰人不信佛教,而傣、佬、泰人却笃信佛教。看来越南泰人从西双版纳迁徙到越南的西北部时,佛教尚未传入西双版纳。他们信仰祭祀“天”神和祖先,也崇拜鬼神。在他们的语言里,鬼和神不分,都是一个词,读音是phi,汉语音译为“披”。

泰人很重视魂,认为人有起码81个魂,如眼魂、鼻魂、嘴魂、手魂、脚魂……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魂受到惊恐,吓跑了某个魂,或者因某人触犯了神灵,神生气,捉走某个魂,人便患病,于是发烧、感冒、肚痛等。这时受害者要请巫师来做法事,献祭品,求神宽恕,喊魂回来,否则病不能愈。人体所有的魂离开身体后,就意味人的死亡,但是,只有头顶的魂和手掌的魂留在家里,成为家鬼(神),守护家园,保护子孙的安康幸福。人体骨头的魂就得到墓穴里,听从村鬼(神)的命令行事。而眼魂、心魂、肺魂、脚魂等则上天。年末迎新之际,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或者三十,泰人要杀两只鸡,一只用来供祭祖先,另一只用来给家里的每个人招魂。巫师拿着各人的一件衣服,抓在一起,挎在肩上,手持一个燃烧着的火把,缓缓来到村头,招魂两三次,然后到楼梯脚下再喊一次魂,给每个人拴黑线在手腕上,意思是驱邪。黑线要自然脱落,人才平安,如果人为弄断黑线,主人会患病。

黑泰人认为,世界有三界,下界是矮人居住,中界是大地,上界是天。人死后要到天堂,但不知道路径,巫师要请一个人引路,指出危险地段,应该如何做、如何走,才能顺利通过,安全到达天界。

越南泰族的泰文是从西双版纳带去的,都属巴利文系统。越南泰文有五种变体,不统一。

他们的饮食特点是,除了爱吃糯米食品外,还爱吃蚂蚁卵、蜂蛹、虾酱、鱼酱、青蛙酱。还有特别的蘸水,用水牛、鹿小肠的汁液做成的酱,中国的史书上叫“不乃羹”。还喜欢吃猪、水牛、鹿、鸭的生血。这是他们的美味佳肴。味道是生、酸、辣。

越南泰人有句俗语:“选妻看其母,选牛要群首。”含义是讨媳妇时要看她的妈妈,母亲好女儿肯定也会好。要求女子一是会纺织,二是性情贤良、勤劳,三才是貌美。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时举行各种盛大的节会,四面八方的人踊跃来赴会,这就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择偶的好机会,通过唱歌、琴声而相识,互相了解,中意了,再定约会,增进了解。要确定终身大事,须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如果同意,就订婚。女孩子大约在15岁左右谈恋爱,19~20岁结婚。必须要有媒人,所以有“没有媒人不成婚”之说。男女双方谈妥后,要有1~3年的筹备期,才能举行婚礼。禁忌在冬天举行婚礼,婚礼分别在新郎和新娘两家宴请亲戚朋友。

结婚要经过四个环节才能成为夫妻。

第一步是提亲礼,男方在同姓家族中请一位口齿伶俐的妇女做媒人,带上两包茶叶到女家,向女孩的父母提亲,说某某小伙子要娶您的千金,女方父母一般不会马上答复,要媒人次日来听结果。如果女方父母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就准备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是谈亲礼,这次男方派出的媒人是男性,请本村既能说善道又有威信的人充当。他带上4瓶酒、100个糯米饼、2包新茶叶、2包槟榔到女方家,双方商谈婚礼规模和日期等问题,并确定下来。

第三步是定亲礼,仍然以上述的男媒人出面操办,由他带领男家的几个人前往女家,带上200个糯米饼,4瓶酒,一点槟榔、蒌叶、茶叶,还有钱。另外带上赠送给未来丈母娘送的一条被子、一条裙子、非常漂亮的一对银制手镯。敲定婚礼的日期等重大事项。

第四步是举行婚礼,新郎家要带上以下礼物到新娘家:8两银子,足够婚宴食用的猪、鸡、米、饼、酒、槟榔、酱、盐等。新郎家要负责操办全部婚宴的饮食、服务等项工作。婚礼日那天,新娘穿上最漂亮的新服装,天刚蒙蒙亮就与一伙女友到外面玩耍,回避新郎家人的到来,直到中午才回家。新郎到新娘家后,备办一桌酒菜置于祖先神台前,巫师念诵祭词,新郎向新娘家祖先神跪拜,请祖先确认新郎是新娘家的人。婚宴正式开始后,宾客朋友纷纷祝贺新郎新娘,一片欢声笑语,歌声不断,气氛欢乐,喜气洋洋。新郎家选择吉辰把新娘迎接到新郎家,有一群新娘家的人随新娘一同前往,并带上被子、枕头、垫子,回赠新郎的家人。到了新郎家的门口,新娘家要举行脱帽礼,就是赠送一点钱给新郎家的孩子,之后才能进屋。当新娘到了楼梯脚下时,媒人已等候在此,当新娘步入门槛之前,媒人要给新娘、新郎洗脚,之后才能迎接入屋,到祖先神台前的一坛咂酒旁边,巫师念念有词,禀报祖先,祝福两位新人,然后把咂酒坛上的两根竹吸管交叉在一起,请两位新人用吸管饮酒,吃用红线串起来的鸡肉,意思是今后夫妻两人共饮同食,和谐到老。到了第三天,新郎送新娘回娘家,举行入房礼,请一位子女多的有福气的妇女主持,帮新人叠好被铺好席,一对新人才入屋。从此以后,新郎要在新娘家居住、劳动、服侍岳父母1~3年,期满后才能把妻子带回自己家里。

越南泰人认为,人死了是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生活,葬礼是把死者送到天堂。黑泰人是火葬,用火焚烧尸体,让死者的灵魂跟着烟升上天,跟祖先生活在一起。白泰人是土葬,把尸体埋葬在林地里,把死者的灵魂招回到家里的祖先神台。

越南泰人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腊月二十五就开始有各种热闹的会和集市,在长老的指挥下,把村寨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劳累了一年,松弛一下,休息、玩耍。腊月二十九日晚,开始包粽子,一种是白色糯米粽,白色是糯米的本色,另一种是黑色糯米粽,是用草木灰做染料。多数没有馅,主要是献给祖先,人则是吃黄粽叶的香味。腊月三十早上,泰人煮粽子和杀鸡,整夜吃喝谈笑,零时左右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刻,用肉、饼、土锦、蜡烛等供祭,敲打铓锣,热闹非凡。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早早起来,每人喝一点煮粽子的水,可能是防肚痛。初一的美味不可缺的是鱼。泰人靠近水居住,吃鱼没有什么奇怪的,在深山里的民族,也是盛大节日必有鱼。很多民族认为,鱼繁殖既多且快,取其吉祥的意思。

中国傣族信仰佛教,很多文化现象打上宗教的烙印,越南泰族不信佛教,而是信仰万物有灵,所以两者的文化有些差异。但他们同根同宗,又毗邻而居,相同或相似之处也不少。

02
 中国傣族—越南的泐族
 
 

中国的泐人,自称傣泐,是傣族的一个支系,统称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此外在思茅(普洱)、红河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大约有40万人。越南则把泰人和泐人分开,视为两个不同的民族。越南泐族的自称很多,有泐、黑泐、白泐、泰泐、普泐、润,主要分布在与我国云南省江城、绿春、金平相邻的莱州省笙湖和莱州市、奠边省,共有5601人(2009年统计)。

自称傣泐的人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地方志书译成“路人”,后来有人把它译为“卢人”“鹿人”、卢人、勒人、叻人、仂人等。tai汉语音译为傣,是人的意思,lɯ译为泐更好,因为西双版纳的傣族有一部《泐史》,传统译为泐。傣语“泐”是掉队或遗留下来的意思。“傣泐”连在一起的意思是,掉队的人或停留下来的人或漏下来的人。有这种自称的人达10多万人,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和普洱一带;大约有6万人分布在越南的西北部、老挝的上寮;大约有20万人分布在泰国,主要居住在北部的清迈府、清莱府;缅甸把泐人划入居住在东北部的润人中,基本上是连成一片的。这个古怪的称谓从何而来?还得从他们的迁徙历史说起。现今在云南省新平县、元江县的花腰傣人中,有一支被称为“傣雅泐”,意思与上述一样。传说,他们的祖先迁徙到云南省新平、元江时,人群又饿又累,实在无法再迈步了,头人让大家就地休息,找蚌壳烧来吃,在河里到处寻找,七弄八弄,折腾到太阳落山了,天黑漆漆才吃饱,而迁徙的大队人马已走远,落伍的人已追赶不上大队伍,便留在当地居住下来。先头走的人群到了西双版纳,再从西双版纳转到越南、老挝和泰国。

泐人的祖先迁入越南的时间,大约是11~14世纪。有的是从西双版纳直接进入越南的西北部,有的从西双版纳先移居到老挝位于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带的勐乌、丰沙里,然后再转入越南的西北部。迁到越南最晚的距今七八代人,定居莱州省封土县和笙湖县。与他们毗邻而居的其他民族,以泐人现在和过去的居住地称呼他们,如泰乌、泰兴等。

近几年越南民族学家再次到泐人聚居的莱州省笙湖县和三塘县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认为在9~14世纪,泐人来到莱州一带。一些老人在晚年的时候,常常讲起泐人的故乡西双版纳,这证明以前认为泐人是从西双版纳迁移来的说法是对的。从历史来源看,来的先后时间不同,有五支。

第一支,傣乌(tay u),从老挝的勐乌来到越南莱州省。

第二支,傣龙(tay luong),从老挝的勐龙迁到越南莱州省。

第三支,傣兴(tay sinh),从中国的勐兴迁移到越南莱州省。

第四支,傣腊(或拉,muong la),从中国云南省的勐腊(或拉)来到越南莱州省。

第五支,傣信(tay hin),从泰国的勐信迁移到越南莱州省。

除了居住在越南莱州蚂拐塘的傣乌人之外,其他四支傣人在语言上是一样的,其实傣乌人的话也只是音重一点而已,完全可以交谈。

泐人死后,活人要把死者的魂送到祖先那里,才能投胎换骨到其他地方。有些泐人的魂送到中国云南金平,魂再往前走,就到西双版纳。

泐人与泰人和佬人关系十分密切,有的已融合到泰族或佬族中。

有的越南学者认为,12世纪泐人首先来到奠边盆地时,还没有见到泰人。泐人是从两个方向迁移的,分别是从老挝北寮丰沙里的勐乌和中国云南省金平县的猛拉,直去勐天(今奠边盆地)。在13世纪时,泐人已经在奠边盆地建立了防守工事三门(三万之意)城,之后,泰人才来到奠边盆地。

泐族与泰族最大的区别之一,是泐族信奉佛教,而泰族不信奉佛教。从泐族信仰佛教来看,大概佛教已经传播到西双版纳,泐人信奉佛教之后,才迁移到越南莱州,而越南泰族是在西双版纳泰人信奉佛教之前就已经迁入越南西北部了,故有这样的差别。但是泐族把佛教与本民族的鬼神观念糅合起来。在中国汉族和越南京族的观念中,鬼作祟,危害人;神善良,能赐福予人。泐族只有“披”一个概念,但分善与恶两种,善良的“披”相当神,保护、赐福给人,恶毒的“披”相当鬼,专门干坏事,给人世间制造病痛、灾难、破坏庄稼、唆使人犯罪,人们都怕他。家“披”是专门保佑家庭成员的安康幸福,如没有火灾,没有偷盗的恶性事件。寨“披”则专门保护村寨的安宁,在老林里设有庙,寨民每年供祭一次。勐“披”是最大的神,是附近一带建立村寨有功劳的人或者是打败敌人的骚扰、抢劫村寨立下大功者,死后其灵魂变成“披”,各村寨三四年要供祭一次,他会赐福人间。

泐人有姓有名,有刀、黄、罗等姓。另外还有小名,也就是爱称,第一个字表示性别,男性叫巴,女性叫依;第二个字是名。在患重病痊愈之后,或者发生不幸事件之后,为了欺骗恶“披”,要换名字,患难的人才能转危为安,但表示性别的字不改。

他们的村寨建在平地上,每个村寨大约有20~70座干栏房,双斜面屋顶,前长后短,屋的前屋顶长度可以完全遮挡住屋檐和楼梯。门朝西北向。屋内分很多间房,祭祀祖先的房、父母卧室、子女卧室,只用布帘隔开,禁止外人入内,另有会客室。此外,还有专门堆放柴火的房间。最突出的是有两个厨房,一间是煮炒食物之用,另一间是专门烧水待客之用,与很多民族只喝生水的习惯不同。越南泐人的住宅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泐人的住宅极为相似。

泐人除在峡谷间的平地耕种水田外,也开垦梯田,主要是种植水稻,他们用绿肥,不用其他的肥料,也不除草。此外,还开辟山地种植旱稻、玉米、红薯、木薯、花生、棉花、蓝靛。住宅旁边都有菜园。主食是糯米饭,喜吃辣椒,饮茶,男子爱抽旱烟。

泐人的纺织业比较发达,每家都有一两架纺织机,妇女心灵手巧,织出来的土锦花纹非常漂亮。他们的衣、裤、裙、头巾、腰带都出自他们的双手织、裁、缝、绣而成。

泐人聚居的莱州省笙湖、勐碟、三塘县是山区,远离市镇,距离市场30~40公里,交通不方便,还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限制了他们与外界的交往和商品买卖,还是以物易物,约莫相当的价值就交换,如以牛换车,以谷换脱粒机。泐人的贫富观念是看家里是否有摩托车、电视机、收音机、自行车、牛、猪等,有则富,无则穷。他们值钱的东西是家禽家畜,如果急需用钱,就卖猪、卖牛。21世纪头十年,泐人的商品意识才开始萌芽。

泐人的婚姻最突出的是,先入赘后娶妻。下聘礼之后不久,一般是几天之后,但不超过三四个月,要举行入赘礼,都在泐历的十、十一、十二月间,也就是在秋收之后的农闲期间进行。入赘礼结束后,新郎就搬到妻子家居住。在妻家居住时间的长短,得看妻子的家庭状况决定,如果岳父母家劳动力少,生活孤独,入赘时间就长,反之则短。一般是3~5年,也有8~10年的,最长的达10多年。上门郎在入赘期间要担负繁重的劳动。这期间年轻夫妇是否生孩子,对这个家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孩子上门郎就可以脱离岳父母家,另立门户,单独生活。没有生孩子,就得延长入赘期限。也有年轻夫妻对等居住在男女双方父母家若干年的,期限满后才能建立新家庭,单独生活。现在大多是自由恋爱结婚,男女双方相爱后,禀报父母双亲,征得同意后,要请巫师看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合则可结婚。所生子女随父姓,男性叫“巴”某某,女性叫“依”某某。他们的夫妻情意始终,离婚的人很少,按照习惯法,主动提出离婚的一方,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泐人的家庭是父母与子女两代人构成的小家庭,三代人构成的家庭已算是大家庭了,这是如前所说的,在儿女结婚,生孩子之后的短暂时间。

莱州省三塘县淰登社板那登等四个村的泐人,只有一个姓,很少与外界通婚,只在村里,甚至同一血统的人之间通婚,只需隔两代人就可以婚娶,对他们的发展很不利。

离婚时,如果是女方主动提出,要罚一头水牛;如果是男方先提出,要罚一头黄牛。因此,离婚的人很少。如果夫妻双方都提出离婚,财产共同平分。

家里有人去世,家人要戴白巾。办丧礼要宰杀黑牛祭祀。葬后一段时间,丧家要做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纸屋,然后把布、垫、枕头、谷子、钱等物放入纸屋里,举行丧礼,把死者的灵魂送到庙里。

泐人的服饰不论男女都有两套,一套是平日和劳动时穿的,用布制作;另一套是节日和喜庆时穿的,一般是丝绸料子。女子有蓝靛色的头巾,约长410厘米,宽20厘米,有18条粗细不同的白线纵穿头巾,两条金黄线横穿其间,两头有流苏。上衣也是蓝靛色布制成,由六块布成扇骨形缝成,装饰有橄榄形青红色花纹。随腰逐渐向下散开,行走方便又美观大方。长袖,用布扣。穿裙,裙边是棕色布做成,没有花纹装饰,裙身是蚕丝料做成,纺织时按照各人的喜好织成各种花纹,突出个性。有内裙和外裙之分,可以套在一起穿。富裕家庭的子女甚至有时穿两三套裙子,里短外长,层次不同,他们认为,这种穿法显得更漂亮,还可以随时更换。系两头绣有六条横线的白色布腰带。项圈过去是银制品,现在白银稀少,用铝制品代替。颈项周围还佩戴各种金银、象牙、石头做成的装饰品,也有用硬币贴在节日穿的礼服上、裙子上。男子的服装较简单,戴手镯。过去,男子蓄长发、文身、穿耳垂、染牙。现在此俗已改变。

泐人与泰人、佬人、苗人、瑶人交往密切,而与泰人、佬人的来往最紧密,这是因为这三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很相近,越南语言学家的调查研究证明,泐人、泰人、佬人的语言有70%基本相同。


©️本文版权归作者 【边疆研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

中越跨境民族研究

范宏贵 刘志强 等著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13个民族跨中越两国边境而居。越南有54个民族,其中有26个民族跨中越边境而居。两国的跨境民族数量相差一倍,本书详尽讲述了其中的原因是划分民族的标准不同而造成的,以及两国民族名称的异同。本书既概括地讲述了中越跨境民族形成的原因,也分别论述了各个跨境民族形成的历史,以及现在各跨境民族在经济、文化、民族感情、亲友感情上的交往。本书对中越跨境民族的衣食住行、节日、宗教信仰、民间崇拜、婚姻、丧葬等风俗习惯都有简要叙述和分析。对中越跨境民族的习惯法、民间文学、艺术也有专章论述。本书是作者根据中越两国的文献和资料以及田野调查书写来的。

3

立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