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以学术观照,那些跨越时空生命的哀叹与颂歌。
最近更新:2022-01-06

【文化艺术】 生活革命与中国式文艺复兴的新观察

作者:陈平,马熙逵 来源:《当代民间艺术新论》
发布于 2020-03-04 浏览量:446
引言

从2015年开始,笔者承担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重点课题——“社会转型中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工艺美术”,这是我们竞标来的一道“命题作文”,通过一段时间的田野实践以后,笔者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将题目改为“社会转型中的手工艺复兴研究”。因为在田野中,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强烈的手工艺复兴的热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笔者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设定为:这种手工艺复兴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其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什么关系?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转型又有什么关系?

本课题所讨论的社会转型主要针对的有两个含义:第一是指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第二是指开始于全球化以后的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迈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型,这样的转型不仅仅是指单项发展指标的转化与实现,还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价值观等的一种整体和全面的转型与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去研究中国许多地方所出现的手工艺复兴的现象,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手工艺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初期和中期,被视为是落后的,需要淘汰的生产手段,为什么在今天重新受到重视,而且许多地方都在出现手工艺的复兴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何种因素而得以产生的?又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其得到持续的成长,并由此推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和经济的现象?其与国家的政策,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与后工业文明的到来,互联网、3D打印、智能生产系统等诸种因素的出现有些什么样的关联性?其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转变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有何启示?等等,这都是本课题希望通过田野考察来研究和回答的。

为顺利地完成这项研究,课题由14个子课题组构成,首先是由12个子课题组分别到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山东潍坊、江苏镇湖、福建仙游、云南新华村、广东佛山、首都北京等具有手工艺传统,并出现了手工艺复兴现象的地区和行业去进行田野调查。另外,还有2个小组,一个是国外手工艺研究小组,其主要的工作是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与梳理,其研究成果有利于将本课题的研究放在全球范围内来审视。另一个是当代艺术家与民间的手艺人互动研究组,通过这一小组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在当代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是如何由先前的对立走向合作与相融,在民间与精英,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中国社会是如何实现原创性的当代艺术转型的。

课题的第一阶段是案头工作,主要是文献的梳理和田野前的准备,第二阶段是下田野做考察,第三个阶段是执笔撰写田野报告。现在课题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已全部完成,2018年5月课题在佛山艺术创作院(那里是其中一个子课题田野的观察站)召开了第三次会议,课题组成员们在会议上汇报了各自田野中的工作情况及目前田野报告的撰写进度。

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接到《中华文化画报》主编王伟先生的邀请,他希望能将各个子课题组的田野观察做一期专门的报道,笔者觉得在我们课题结束之前,有一个田野观察思路的整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这个课题主要是针对社会转型中的手工艺复兴的社会现象所做的田野考察和研究,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转化过程。手工艺本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为什么会得到复兴?其复兴的模式、特点、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与国家倡导的传统文化复兴,与2017年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经国务院同意共同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有哪些关联性?我们的研究是否能为国家这一系列的政策的实施提供可参考的数据与依据?抱着这样的一些目的,课题组的成员们深入田野现场,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我们写给《中华文化画报》的这些文章大都是来自田野的感受和随笔,是我们研究的一些副产品,尽管如此,读者也能通过这些来自田野的最新资讯和最新的图片感受到我们国家社会发展脉搏的跳动,看到中华文化复兴的民间涌动。

01
中国正在出现一场手工艺复兴的热潮

通过我们所做的12个田野点的考察,我们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许多地方就出现了手工艺复兴现象。据粗略的统计,目前在福建莆田一带有20余万家具工艺匠人,在江苏宜兴有近8万紫砂陶艺匠人,江苏苏州一带有近8万绣娘,在景德镇有12万陶瓷手工艺人,等等。为什么会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在中国不同的地方出现这么多的手工艺人,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与历史相比他们的人数是达到历史的高峰,还是历史的低水平?这些都还在继续的研究中。

仅以我们研究的景德镇为例,我们看到的是:景德镇是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制瓷历史的城市,也是一座持续千余年向世界出口瓷器的发达手工业城市。尤其是从16世纪到19世纪初,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手工业的中心,向世界各国输出其陶瓷产品。其发展最鼎盛时期是清康熙年间,当时景德镇的陶瓷手艺人达到10万之众。到民国以后由于手工不敌机器,景德镇陶瓷产业陷入最低谷,许多作坊倒闭,许多陶瓷手艺人回到乡村种地,景德镇陶瓷手艺人仅剩下2.5万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公私合营,建立机械化大生产,成立了十大国营工厂,景德镇陶瓷业恢复生产,重新成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陶瓷业生产的中心。即便如此,景德镇陶瓷产业工人也仅只有4.5万人,远没有达到康熙时期的盛况。但通过近年的研究和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有3000多家各种不同形式的手工艺作坊,陶瓷从业人员达12万之众,大多是从事手工劳动。也就是说,其陶瓷手工艺的发展已创历史新高。仅是外来的“景漂”就达3万余人,对这些“景漂”的统计还仅限于外来的精英群体,并没有包括从各地来的农民工群体。这个让我们看到一个新的现象,手工艺复兴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还是一个经济现象,其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什么会如此?这背后的社会价值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另外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这样的现象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还是世界普遍的现象?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国外文献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首先是广泛地收集了最新的来自日本、印度、中国台湾、中亚、北美洲土著以及非洲等地的传统手工艺发展情况的研究文献,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关注到不少国家和地区,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行政政策的支持,海外贸易的刺激,旅游艺术的影响等,都多少出现了一些手工艺复兴的现象,但像中国这样规模的手工艺复兴,并能发展出支撑当地经济的手工艺产业的现象还是很罕见的,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02
重新认识手艺中国

为理解这一现象,笔者在研究中提出一个“手艺中国”的概念,“手艺中国”概念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能要重新完善对于中国文化特质的定义。要认识到传统的中国不仅是“乡土中国”,还是“农工中国”,也就是农业和工业并存的中国,当然这里讲的工业不是机械工业,而是手工工业。只有把这个概念论述清楚了,我们才可以认识到,为什么手工艺复兴的现象以及复兴的中心是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的国家,这与中国的文化基因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传统的中国“凡是有特殊原料的乡村,总是附带着有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中国的传统工业,就是这样分散在乡村中。我们不能说中国没有工业。”“中国乡村中工业的发达并不是偶然的。在农村经济中工业是必要的部分,原因是在中国农业并不能单独养活乡村中的人口。”

费孝通先生的话给了我们两个信息: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农相辅的国家,在许多的传统乡村里,农民不仅务农也从事手工劳动。第二,传统的农村仅仅靠种地是养活不了农民的,必须发展手艺才有可能生存。历史上越是人多地少的地方,手艺就越发达。

这次我们课题考察的江西景德镇、福建仙游、山东潍坊、鹤庆新华村等,都是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带,或者是湖泊江河非常发达的地区,容易发生水灾影响农业收成的地带,这些地区完全靠农业发展不下去,所以发展了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的发达地区,还形成了一个个传统的手工业城市,带动了周边的乡村生活的发展。

在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传统中国不仅是一个手工艺发达的农工相辅的国家,还是一个手工业产品大量输出的国家,以中国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笔者最近看到一本法籍伊朗学者写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著作,里面写道,在19世纪欧洲工业产品席卷全球之前,中国的物质产品一直是世界最优良的商品,当时在海上和陆地上的丝绸之路中,商人们贩运的不仅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还有铁器、铜器、漆器等,其中包括铜镜、铁锅、火钳都从中国购买过来。当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影响了整个的旧大陆。即使到15世纪以后,欧洲的商人也主要是以贩运中国的物质产品为主,而且自那以后中国的物质产品才真正地被全球化了,不仅深入欧洲市场,还被欧洲人运送到美洲和大洋洲市场。因此,美国学者罗伯特·芬雷认为,从汉代一直到19世纪初,中国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也就是说,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的手工业工场,在中国文化的基因里就包括了发达的手工业。

历史上西方国家手工业不如中国发达和完备,而且,其在两三百年前就开始爆发了工业革命,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早已在日常的生活中消失,许多原住民国家和传统农业国家都曾被西方殖民了许多年,许多传统的手工业已被破坏,现在所制作的手工旅游产品大都是纪念品,并不能作为日用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

而中国的手工艺复兴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中国有着悠久而发达的手工业历史,拥有世界上最精湛的手工技术;另一个是中国是最后被西方征服的农业帝国,其手工业完全衰败是在1949年后所实行的公私合营以及国营工厂建立以后。即使是这样,当时为换取外汇,许多的国营工厂还保留少量的特种手工艺,制作一些工艺美术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所以中国的许多传统手工艺技术并未完全失传,一旦需要,就像没有熄灭的灰烬,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03
一场悄无声息的生活革命

中国的手工艺能够在这样的时代得到复兴,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更加趋于个性化和情感化;其次,全球化带来的本土性反弹,使人们更加趋于从母体文化中吸取养分,并将其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审美中;再次,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使中国政府和中国人开始找到文化自信,在民间一场传统文化的复兴正在涌动,加之从2006年开始,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最后,由于中国的经济得到起飞而产生了一个白领阶层和富裕阶层,这个阶层需要有一个新的文化符号来定义自己,于是充满文化附加值,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情感的手工艺品,开始进入这一阶层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生活革命正在中国悄然兴起,在中国的精英阶层中,茶道、花道、香道、书法、古乐,包括雅集开始流行,这些传统文人生活的复兴需要有相应的器具来配合,于是,一个巨大的手工艺市场开始形成。其中包括各种手工茶具、花插、香器、文具、实木雕花家具、刺绣、乐器,等等,还有古代的食谱、医药养生、禅修、耕读传家等传统文化现象都得到流行。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不仅形成了一股中国时尚,还在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彻底地改变了以往的以洋为美,以洋为时尚的社会风气。表面看来中国人是在复古,但实际上是中国人正在建构一种全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中国文化自身基因和自身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也许还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的经验和智慧。这样的研究是激动人心的,但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很难展开,但在我们的课题总报告书里,笔者一定会进一步深入挖掘。

04
课题研究得出的初步认识

通过两年的研究和田野考察,课题得出以下初步认识。

第一,中国手工业的复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与旅游业发展有关,这一时期的产品大都是旅游纪念品和一些民间仪式的道具。第二个阶段是在2006年左右,由于中国的经济起飞,民间精英阶层和富裕阶层,出于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中国文人时尚的出现,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手工艺市场。与此平行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国家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政策实施等,形成了一个文化自信的场域,更进一步地培育了中国手工艺复兴的土壤。

第二,中国手工艺复兴的主体并不完全是当地的手工艺人,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来自外来的刺激。随着手工艺复兴热潮的到来,许多当代设计师、艺术家、年轻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们开始投身于这一领域,让传统手工艺走向了与当代设计师、艺术家的合作,从而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第三,当代设计师、艺术家、年轻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们参与当代手工艺的设计和制作,促使了工匠队伍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值得令人关注的是匠人队伍自身的变化。许多的手艺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仅读过大学,还留学国外,由他们继承父母或祖父母的手艺,就不再只有传统的技法和眼光,学院的教育,全球化的视野,正在改变所谓的“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保护与创新的结合已成为大趋势,并推动了一场中国时尚的流行趋势,引发了一场新的生活革命,由此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由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第四,市场的需求,中国时尚的出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成了遗产资源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当地的品牌,本课题研究的许多案例,都是促使遗产成为资源系列的案例。

第五,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正在改变许多乡村和城市的经济结构、人文景观、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等。

第六,学院派将取得最终的胜利。除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外,四五十岁的非遗传承人大多数都接受过大学教育,或在大学进修培训过,再往下的年轻人更是如此。所以完全是师傅带徒弟,或者父传子的学艺方式将会越来越少,今后有可能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学院教育有可能成为主导。

第七,以上的趋势也在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将会越来越紧迫,我们目前面对的那些六七十岁以上的艺人有可能是最后一批完全受传统技艺教育的人们,他们是仍然健在的最后一批承载着重要传统技艺的人们,对他们进行研究访谈非常重要,他们是宝贵的历史记忆库。

第八,当代手工艺的复兴毕竟是在高科技时代的手工艺技术,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其还部分地结合了电脑、高科技、3D打印等技术,因此不是简单的机械化生产,而是手工艺与高科技互联网的相互合作。

结语

我们的研究还在进行中,这样的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其所有的看法都来自田野实践,我们的工作是走向田野,到生活中,到社会发展的现场中去观察,去理解,去收集各种资料,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分析归纳,加以研究得出结论,并由此形成一套能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也就是说,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

由于我们的研究还未结束,所以我们为《中华画报社》的读者提供的,只是我们部分的田野实况的片段和部分的片刻思考。但我们希望即使是这样,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来自田野前沿的最新鲜感受,通过这样的感受去触碰目前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形成的一股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的力量,也许正是这股力量将会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从而影响到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不是从上层建筑开始的,是从改变生活状态开始的,这是一场真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开始,可以说是一场正在爆发的中国文艺复兴。如果说,缘起于14、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从人理性地认识人自身开始的,那么这一场源于中国的文艺复兴却是从重新认识和肯定自身的文化开始的。有关这样问题的讨论还刚刚开始,希望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成为投进湖面的一块石头,能引起阵阵的涟漪与波浪,从而得到大家的进一步讨论与关注。


©️本文版权归作者 【文化艺术】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

当代民间艺术新论

陈平 主编;马熙逵 副主编

民间艺术是各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与载体,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交织的体现,承载着个人乃至社区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情感诉求,是淳朴、厚重而富有明显生活寓意的文化形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新的生活模式在给人们带来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进一步解构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导致曾经兴旺而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意味着文化传承,也彰显着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代民间艺术新论》通过国内外十几位学者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与反思,为大家提供不同国家的保护经验与传承方式,以共同探讨当代语境下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新机制。

3

立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