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用新视角窥探社会万象,用新论点解锁中国世事。
最近更新:2022-01-06

【社会万象】 再生水回用行业的国际国内形势

作者:付汉良,刘晓君,何玉麒,丁超 来源:《再生水回用与公众接受》
发布于 2020-05-22 浏览量:1076
01
再生水回用行业面临的新问题

全世界的水资源总量中,只有2.5%是淡水。而这其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来自冰川融雪、地下水及地表径流的水资源又仅占淡水资源总量的1%。淡水资源总量已非常有限,而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大规模水资源污染更是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紧缺状况。供养了世界1/15人口的长江,如今有20%的水源构成是污水。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采用替代水源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再生水回用作为替代水源的一种,相较于其他替代水资源具有诸多优势。首先,由于再生水经由污水处理而成,在将再生水用作农业灌溉用途时,能够提供稳定的养分来源(尤其是氮、磷和钾肥)以及有机物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保持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其次,相对于远距离调水、海水淡化等其他水源获取方式,生产再生水的过程更加节能;再次,采用再生水作为替代水源,避免了大兴土木建造水利设施对自然界的影响;最后,通过处理污水生产再生水,能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现代社会的再生水回用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然而在1990年以前,由于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处理产生的再生水往往只能在落后地区用于农业灌溉。我国在1957年就开始将经过简单处理的污水用作农业灌溉,在随后20余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再生水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拓展。近年来,以生物膜技术为代表的污水处理技术的出现,使得深度处理之后的再生水甚至已能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污水处理技术已不再是制约再生水回用推广的最大困难,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问题,即公众对再生水回用工程项目的抵制。

推广再生水回用,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办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水资源消耗及水环境污染大幅增加,水资源供小于需的矛盾已经成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预测,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15亿人正遭受着严重的缺水。而且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大,到2050年将有不少于40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

对于我国西北干旱缺水地区而言,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西北地区占据了全国35.9%的领土面积,却只拥有5.7%的水资源总量。因此,寻找自然水资源的替代品便成为当前我国,尤其是西北干旱缺水地区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再生水便是替代水资源中的重要一种。

由于再生水经由污水处理而成,再生水作为水源比依赖于降水的天然水源更为稳定,同时发展再生水回用还能通过提高污水处理量而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此外,使用再生水作为天然水资源的替代品,还能有效缓解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酸化、全球变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同时,将再生水用于含蓄湿地,甚至还能产生调洪蓄洪、哺育鱼苗的作用。正是因为再生水回用具备种种优点,如今再生水回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并被作为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办法。

如今,污水处理技术已经发展到几乎能生产出满足任何水质标准的再生水,然而现实中的再生水回用仍然局限于数十年甚至100年前的那几种用途上,止步不前。早已突破技术难关的再生水回用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要原因便是居民对再生水回用的排斥。早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敏锐地意识到,再生水回用工程推广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公众心理上不能接受。此后的众多研究和工程实例又反复证实公众对再生水回用项目的排斥是影响再生水回用推广的关键因素,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圣迭戈水务管理部门计划在饮用水中掺入再生水,这一举措引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也最终导致投资巨大的项目半途而废。无独有偶,2006年在澳大利亚的图安巴,一项将再生水用于补充水坝蓄水的项目也遭到了居民的强烈反对,反对群众以“人民不喝污水”作为口号。尽管当时大坝的蓄水量已低至空库量的23%,但这一项再生水补充大坝蓄水的项目仍因有63%的居民投票反对而被废止。可见,忽视居民对再生水回用项目的排斥,会极大地提高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再生水回用在我国方兴未艾,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当前我国再生水回用推广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接触再生水回用机会较少,公众反对再生水回用项目的事件在我国并不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这一潜在隐患。在我国,对于性质类似于再生水回用(即于环境或社会有利,但于使用者自身存在风险),但影响更为广泛的诸如垃圾焚烧项目,质疑一直存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供需缺口拉大的问题越发凸显,作为当前解决此类问题最好办法的再生水回用,无疑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随着未来再生水回用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直接或间接参与再生水回用项目人数的增多,再生水回用影响面的扩大,公众排斥出现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公众排斥行为对未来再生水回用在我国推广的影响作用也将越来越凸显。

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最终消费者对再生水回用的接受行为,是未来再生水回用推广政策研究中的关键之处。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计划探寻再生水回用公众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确定不同再生水回用公众行为引导政策的作用机理,建立仿真模型对不同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模拟,并最终提出有效的再生水回用行为引导政策。

02
 当前我国再生水回用推广政策的不足

迄今为止,再生水回用在我国已发展30余年。自1986年起,再生水回用连续被纳入国家“七五”、“八五”及“九五”时期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在关于再生水回用涉及的再生水生产工艺、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并在大量生产性实验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为后续再生水回用技术标准(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等)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撑,并为再生水回用在我国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出台的“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更是将对再生水回用的重视提高到了国家层面。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配合中央关于再生水回用的推广规划,其中仅北京一地便出台多项关于再生水回用推广的地方性管理办法,如1987年发布2010年修订的《北京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1991年发布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1991年发布的《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2004年发布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05年发布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2009年发布的《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2012年发布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及《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这些政策均以强制性行政命令作为主要手段,或制定再生水回用推广的阶段性目标,或以指令形式要求特定用水单位开展再生水回用。在我国再生水回用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到了一定的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了再生水回用的推广,但对再生水最终消费者的行为的引导作用仍显不足。


©️本文版权归作者 【社会万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

再生水回用与公众接受

付汉良 刘晓君 何玉麒 丁超 著

1

立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