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集锦

讲述先锋人物的奇闻往事。
最近更新:2021-12-28
标签:

【人物集锦】 紫禁城的荣光之——康熙大帝

作者:[日]冈田英弘,[日]神田信夫,[日]松村润 来源:《紫禁城的荣光》
发布于 2020-08-26 浏览量:541
清朝的国家结构

清朝是有着洋葱一般层叠式结构的国家。它的最外层是一个将支那、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统一起来的帝国,即大清帝国。其中新疆与西藏在国防战略上属于边境地区,即帝国的缓冲地带。接下来的第二层是由支那、满洲、蒙古所组成的联邦,沈阳时代的清朝即是其雏形期,在联邦中位居核心地位的是满洲。这个国家的第三层则由在满洲建立的后金国组成,而后金国又是一个由相互独立的八旗构成的联邦,在这个联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八旗制度则建立在努尔哈赤对明代女直国家结构改革的基础之上。所以,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清朝这个国家最核心的部分应是努尔哈赤赖以起家的建州卫。

因此,清朝皇帝如果想真正掌握实权,就必须确立对满人、汉人、蒙古人的绝对统治。而在这其中,清朝皇帝已经从元皇室后裔以及明朝手中接管了对蒙古人和汉人的统治权,因而问题相对较少。而对于满人,清朝皇帝素来没有独裁统治的权力。

从恪守传统氏族政治制度的八旗成员的角度来看,清朝皇帝不过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由部落联盟选举出的战斗指挥官和外交领导人。

无论由谁来做清朝的皇帝,都必须要保持满人、汉人、蒙古人之间的权力平衡。面对这样的难题,清朝历代皇帝是如何应对的?请看下文分解。

多尔衮与顺治帝

在皇太极去世前后,八旗诸王之间的势力分布情况如何?

首先,正、镶两黄旗直属于皇帝皇太极。除此之外,皇太极还在兄长莽古尔泰死后将其领有的正蓝旗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两白旗由努尔哈赤娶自乌拉国的皇后阿巴亥所生的三兄弟,即武英郡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统领。两红旗则由努尔哈赤的原配夫人佟佳氏所生的礼亲王代善统辖,代善在皇太极时代的诸王中是最为年长的。最后,剩下的镶蓝旗由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

如上文所述,八旗旗主分别出身于不同的家族,清朝的重大国家事务必须交给由他们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后,才能最终做出决定。

皇太极死后,清朝为选出继任者而召开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会议主席的大阿哥代善首先推举豪格为帝,但豪格本人推辞,这可能与豪格并非皇太极嫡子有关。紧接着多尔衮又联合济尔哈朗提出拥立皇太极唯一的嫡子福临为帝,这一建议最终获得通过。于是,年仅六岁的福临正式登基,是为顺治帝。

1598428607813145.png

图23 清初诸王


与此同时,提议拥立福临为帝的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自然被任命为摄政,负责辅佐顺治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是作为政治家而言,济尔哈朗的能力远不及多尔衮。多尔衮首先以谋逆的罪名将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处死,理由是阿达礼参与了拥立多尔衮为帝的阴谋,并借此机会夺取由代善掌握的两红旗。之后多尔衮又借口豪格曾诬陷自己有称帝的野心而将其亲王的爵位削夺,进而将两黄旗也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随着清朝问鼎中原,多尔衮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独裁者和事实上的皇帝。他不仅获封“皇父摄政王”的称号,甚至还将皇帝的玉玺置于自己的府邸中,以便于处理政务。除此之外,清朝内外大小臣工的奏折也都要交给他批阅。

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开始着手清除最后一个阻碍自己独揽大权的障碍。很快,济尔哈朗就因对豪格的谋逆行为知情不报而被贬为郡王,豪格则下狱身亡。随着66岁的代善也老病而死,清初诸王中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多尔衮了。

至此,这位摄政王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然而独裁者的生活仅仅过了两年,多尔衮便于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在内蒙古喀喇城的一次狩猎活动中暴卒,时年39岁。为此,清政府还为他举办了一场与皇帝丧仪一般的隆重葬礼。

另外,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已于前年病死,故阿巴亥所生的三兄弟仅剩阿济格一人。然而阿济格是个天生的军人,并没有成为政治家的才能。于是,顺治八年(1651)正月,年仅14岁的顺治帝开始正式亲政。

此时,已经失势的多尔衮集团终于尝到了擅权的恶果,以济尔哈朗为首的政敌疯狂反扑,并争先恐后地揭发多尔衮生前的谋逆企图。有鉴于此,多尔衮被顺治帝剥夺了全部的封号,其胞弟阿济格也被下旨赐死,而济尔哈朗则重新恢复了亲王的爵位。

然而,多尔衮压制诸王的措施也开始显出效果,八旗旗主合议国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各旗大臣的势力有所抬头,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也正是此人联合济尔哈朗告发多尔衮图谋不轨,并致使其被顺治帝剥夺了所有的封号。

多尔衮生前所掌握的两白旗中的正白旗被顺治帝接收,同时将其与两黄旗合并为“上三旗”。而顺治帝之所以能顺利亲政,上三旗的支持功不可没。

尽管如此,从顺治朝的情况来看,秉政的仍然是那些沈阳时代的老臣,顺治帝本人还远谈不上乾纲独断。因此,顺治帝于顺治九年(1652)在宫中设置了十三衙门,其实质不过是明朝二十四衙门的翻版。十三衙门全部由宦官组成,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服侍皇帝及其家族的日常生活那样简单。顺治帝还希望借此将权力从朝堂上的满汉大臣手中收回。

顺治帝的举措自然受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不过他坚决不肯让步。然而,随着顺治帝于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感染天花而死,建立皇帝独裁体制的重任不得不交由康熙帝来完成。

康熙帝

顺治帝身后留下两个皇子,一个是九岁的福全,一个是八岁的玄烨。因为福全生母的身份十分低微,故而玄烨继承皇位,是为康熙帝。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汉名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的清朝皇帝。为了辅佐八岁的康熙帝处理政务,顺治帝在临终前还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担任辅政大臣。但是顺治帝刚一驾崩,这四位辅政大臣立即撤销了被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十三衙门,并再次将权力从宦官们的手中夺回。

这四位辅政大臣中势力最大的当属鳌拜,苏克萨哈次之。但是,在之后的政治斗争中,苏克萨哈逐渐为鳌拜所压倒,鳌拜的党羽占据了清政府中的主要职务。此外,鳌拜对政敌也毫不留情,任何人一旦为其所忌,往往便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1667年,索尼病死。自知实力不敌鳌拜的苏克萨哈上书请辞,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兹遇皇上躬亲大政,伏祈睿鉴,令臣往守先皇帝陵寝,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则臣仰报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尽矣。”而读到此处的康熙帝感到十分疑惑并批示道:“兹苏克萨哈奏请守陵,如线余息,得以生全。不识有何逼迫之处?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朕所不解。著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具奏。”

而鳌拜则正欲借此机会一举铲除苏克萨哈,于是他给后者罗织了以“不屑于服侍康熙帝”为首的24条大罪,同时要求康熙帝将苏克萨哈及其子侄满门抄斩。

康熙帝对鳌拜与苏克萨哈的仇怨洞若观火,因此起初他并没有同意鳌拜的要求。哪知鳌拜毫不退让,“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迫使康熙帝屈服并如愿以偿地除掉了苏克萨哈一族。

不过,鳌拜在这里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那就是轻视了康熙帝。苏克萨哈事件后,康熙帝一方面压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并做出仍然信任鳌拜的姿态,以安鳌拜之心;另一方面则借摔跤游戏的名义在身边聚集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侍卫。到了康熙八年(1669)五月,一次鳌拜正在御前奏事,康熙帝突然以眼色示意侍卫将鳌拜擒下。随后康熙帝公布了鳌拜的30条罪状并将其下狱,同时也将另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革职。这位16岁的青年皇帝以智除权臣的壮举向满族人宣告自己将成为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和意志。

内蒙古的合并

然而,四位辅政大臣自顺治帝时便手握大权,他们自然与三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四大臣辅政时代的结束,三藩也因失去在京城的“保护伞”而感到不安。所以,三藩与清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迅速降至冰点。

对这一趋势深感忧虑的平南王尚可喜为求自保,向朝廷上书请求回故乡辽东养老。而康熙帝则抓住这个机会迫使三藩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动叛乱,并在八年的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进而一举获得了一统支那的辉煌胜利。

康熙帝在用兵三藩的同时还挫败了内蒙古察哈尔亲王的叛乱。身为北元皇室嫡派子孙的林丹汗被皇太极消灭后,他的长子额哲则作为拥戴皇太极称帝时蒙古各部名义上的首席代表而受到清政府的优待。自此以后,历代察哈尔部首领都被授予“察哈尔亲王”的封号并与清朝皇室通婚。然而在康熙帝即位后,时任察哈尔亲王的阿布鼐因其所迎娶的固伦温庄长公主病逝而与清朝的关系趋于冷淡。

为免除后患,康熙帝在处理了鳌拜之后便削去阿布鼐的爵位,并将其送往沈阳监禁,同时改封阿布鼐与已故固伦温庄长公主所生的长子布尔尼为察哈尔亲王。除此之外,他还将原本归察哈尔部管辖的内蒙古诸部改由清政府直辖。

正当此时,三藩之乱爆发。认为反清时机已然成熟的布尔尼于康熙十四年(1675)发动叛乱。但响应他号召的仅有作为察哈尔部分支的奈曼部,而蒙古其余各部均表示支持清朝。最终,叛乱失败的布尔尼在逃亡途中被追兵射杀。

接到布尔尼叛乱的报告后,康熙帝立即下令将监禁于沈阳的阿布鼐绞死,同时还将察哈尔部拆散并编入八旗。

就这样,内蒙古诸部失去了民族凝聚力和部族领导者,并完全臣服于清朝的统治之下。康熙帝凭借肢解察哈尔部和镇压三藩之乱的两步妙棋完全确立了清朝对蒙古人和汉人的统治。

与沙俄的战争

康熙帝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进入满洲地区的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大体上是在蒙古钦察汗国统治时期逐渐强大起来的新兴民族,他们最终取代了蒙古人在东欧地区的统治地位。而熟知掌故的蒙古人将俄国沙皇称为“扎根汗”,意为“白色大汗”。同时他们还相信“扎根汗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子孙”。于是,俄罗斯人便自称是蒙古人的分支并宣称要恢复蒙古帝国昔日的荣光。

1581年,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越过乌拉尔山,沿着第一章详细介绍过的西伯利亚毛皮贸易水路顺利进入东方。1643年,另一个哥萨克首领瓦西里·波雅尔科夫抵达了阿穆尔河,而这一年也正是明朝灭亡的前一年。不过,由于俄罗斯人在阿穆尔河流域建立的两个前进基地——涅尔琴斯克和阿尔巴津被清军破坏,因此1660年以后,俄罗斯人便退出了阿穆尔河流域。

然而到了康熙帝统治时期,俄罗斯人又一次侵入该地区。最初这些人是一伙以罪犯切尔尼科夫斯基为首的匪帮,他们为逃避俄国政府的追捕而在阿尔巴津附近烧杀抢掠。到了1669年,俄罗斯人重建了涅尔琴斯克。不用说,俄罗斯人的举动自然令康熙帝十分担忧,但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清朝只能将有限的军事力量优先用于平叛战争。

1682年,也就是清朝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二年,康熙帝便开始着手处理俄罗斯人的问题。他首先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并驻军于新建的瑷珲城。同时清军的各项战争准备工作也在认真有序地进行着。

1685年夏,清军出动陆军3000人、水师500人包围了阿尔巴津。城中仅存的450名哥萨克兵在托尔布津的率领下负隅顽抗。但清军的炮火十分猛烈,托尔布津在损失了100多人后被迫撤往涅尔琴斯克。随后,清军便拆毁了阿尔巴津的防御工事并撤回原驻防地。

然而,得到涅尔琴斯克生力军支援的托尔布津又一次占据了阿尔巴津。获悉这一情报的萨布素于翌年夏天率领8000名士兵、150艘战船向阿尔巴津进发。

而此时阿尔巴津城中的俄军仅有736人,但他们仍阻挡了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清军的进攻。直到1687年的夏天,除去因战斗和疫病的减员,城中仍有60余名俄军在坚持抵抗。

俄清两军在阿尔巴津城下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同时双方政府也在战场外进行外交斡旋活动。1688年,双方本来约定于色楞格斯克召开和谈会议,但和谈由于准噶尔部入侵外蒙古而流产。翌年,在彼得大帝与其异母姐索菲亚公主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之际,双方又在涅尔琴斯克召开了和谈会议。清朝一方为达成和议做出了很多让步,于是双方最终签订了《涅尔琴斯克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国境以郭尔毕擦河、雅布洛诺夫山脉为界。清朝虽然因此损失了部分领土,但俄国借和谈吞并阿尔巴津的图谋也在康熙帝预先从瑷珲派出的10000名清军的武力震慑下未能得逞。

随着《涅尔琴斯克条约》的签订,俄国撤走了驻扎在阿尔巴津的军队。直到19世纪中叶,俄罗斯人都没有机会再次染指阿穆尔河流域。就这样,康熙帝保证了满洲这块清朝“龙兴之地”的安全。

准噶尔问题

在《涅尔琴斯克条约》签订之前,外蒙古的喀尔喀部与准噶尔部噶尔丹汗之间爆发了冲突。起初,康熙帝并没有打算介入他们的矛盾,但随着噶尔丹在外蒙古确立了统治地位并威胁到内蒙古的安全,感到威胁的康熙帝最终决定出兵讨伐噶尔丹。1696年,御驾亲征的康熙帝在昭莫多战役中一举将准噶尔部全歼并控制了外蒙古地区。而更为重要的是,清朝通过这场战争结束了动荡的建国时代并进入长达20余年的稳定发展期。在这段时间里,国内消费和海外贸易的飞速发展使清朝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繁荣。

综上所述,康熙帝自16岁打倒鳌拜,至43岁消灭准噶尔部为止,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以清晰敏锐的判断力、沉着果决的执行力及无与伦比的勇气,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他的成功让他在帝国全体臣民的心中树立了英明领袖的光辉形象。特别是蒙古人和汉人,他们不仅开始发自内心地接受康熙帝乃至清朝的统治,汉人还将康熙帝作为自秦汉以来天命在人间之代表的理想皇帝形象来看待,而蒙古人也把康熙帝看作继承元代神圣使命的大汗。总而言之,像康熙帝这样英明有为的君主更容易为臣民所接受,并成为绝对的皇帝和独裁者。

储君问题

而对居于统治地位的满族人来说,情况则稍有不同。前文曾提到过有关顺治帝即位的情形,即按满族人的传统习俗,皇帝必须由八旗旗主集会选举产生,现任皇帝并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权力。但汉族官僚们为尽早接近未来的新君并获其信任而分裂为诸多支持不同皇子的小团体。有鉴于此,康熙帝在康熙十四年(1675)便立次子胤礽(允礽)为皇太子。胤礽是康熙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唯一嫡子,其太子妃则是在朝堂上与明珠并称两大权臣的索额图之女。

皇太子胤礽文武双全,颇有乃父之风,也得到了康熙帝的充分信任,故而有望在未来成为一代明君。然而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胤礽的六个兄弟被授予爵位和八旗领民,胤礽的地位便开始动摇。皇太子不再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各旗的满族人也分别支持作为自己领主的皇子,同时与其他皇子的势力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时之间,各方在朝堂上唇枪舌剑,处处是刀光剑影,斗得好不热闹。而皇太子地位的不稳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满族人没有长子继承制的传统。

总而言之,满族人没有生前建储的习惯,而康熙帝按照支那地区的传统指定了皇太子。对于康熙帝的考虑,其他的皇子自然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每个皇子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而他们治下的八旗领民对此更是深信不疑。

在满族人的理念中,主仆关系才是世间的铁则,即便是奴仆的子孙对待主人也必须绝对忠诚。无论奴仆今后如何飞黄腾达,主人如何家道败落,都摆脱不了主仆名分的羁绊。

话说回来,对于满族人而言,自己的旗分便是生活的全部,而对上级的忠诚也不会超越对本旗领主的忠诚。所以只有由皇帝直辖的满族人才会直接向皇帝效忠,此外各旗的满族人只负有向作为本旗旗主的皇子效忠的义务,所以这些满族人对皇帝的作为并不十分关心。如果要维系八旗的团结,就必须依靠皇帝与八旗旗主之间的个人关系。

这些满族社会结构上的弱点,不仅使八旗内部产生矛盾,甚至还影响到了支那地区传统的官僚制度。各旗的领主都拼命争取由本旗出身的人来担任要职,但从不考虑他们是否拥有才能和抱负。因此,汉族官僚也出于飞黄腾达或明哲保身的考虑而纷纷结党营私。

就这样,汉族官僚以少数满族大臣为核心结成了若干党派,并在帝国的各级政府中展开血腥残酷的权力争夺战。而他们争夺的首要目标并不只是清朝中央政府的主要官职那么简单。

按照支那传统的官僚制度,京官即便位极人臣,所能得到的俸禄与地方官员相比也是十分微薄的,因此京官们便动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获取不义之财的歪脑筋。而地方官员的法定俸禄更是聊胜于无,无论去多么偏远的地方赴任也不会得到一分钱的津贴。但地方官员只要向国库上缴足额的税金,则可以随意支配剩下的耗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包税制。此外,地方官取用的耗羡除了用于自身消费外,余下的大部分都被送给京官以换取支持。清朝迁都北京后,八旗兵参战的机会逐渐减少,以战利品和赏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普通满族人的生活变得困苦不堪,因此各旗的旗主和大臣们也要为自己的小团体争取更多的收入。

这种情况对于皇帝来说也一样,很多握有实权的地方官以宫廷经费的名义向康熙帝上缴巨额金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担任江宁织造的曹寅。江宁即南京,织造则是负责向宫廷供应御用丝织品的官职。曹寅出身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故而在身份上直属于康熙帝。而织造衙门聚集了大量的优秀织工,并拥有高级丝织品的垄断生产权,因此江宁织造一职算得上是颇有油水的肥差。此外,康熙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间曾六次巡幸江南,名义上是视察黄河、淮河的水利治理,实际上则是对汉族的怀柔之举。在这六次巡幸中,康熙帝五次前往曹寅在南京的府邸做客。统计曹寅为皇帝一行安排住所及食宿的费用情况想必也是一件有趣的工作。

曹寅的孙子曹霑(雪芹)曾著有《红楼梦》这部世界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作为书中人物活动舞台的荣国府就是曹家的真实写照。《红楼梦》现今已有日语译本,如果想要体会曹家日常生活的绚烂豪奢,请务必读一读这本书。

康熙帝的烦恼

不管怎样,六位受封的皇子都掌握一部分八旗权力,因而他们的党争又被赋予了争夺帝位的新内涵。各旗下的满族人也全力以赴地到处活动,希望本旗的王爷能成为未来的皇帝。而诸皇子之间斗争的激烈程度令康熙帝对自己的地位都深感不安。

这场斗争最大的受害者便是皇太子胤礽。他的兄弟们无孔不入地探查他的喜好,并使用阴险的手段打击他。特别是索额图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康熙帝处死后,陷入绝境的胤礽开始出现自暴自弃和举止失常的情况。而他与父亲的关系自然也笼罩上了一层阴云,康熙帝则怀疑胤礽对自己抱有恶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正在内蒙古巡幸的康熙帝突然将诸王、大臣、文武百官召集到帐前,同时令皇太子胤礽跪于御前听训。康熙帝一边流泪一边训斥道:

更可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窃视。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

1598429165496946.png

图24 清代诸帝世系


于是,皇太子胤礽遭到康熙帝的废黜。然而,欣喜若狂的皇长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又在大臣们的拥戴下成为皇太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到此时才如梦初醒的康熙帝不禁对反太子同盟的阴谋之深沉而感到愕然,故而他对胤礽的误解自然也烟消云散了。翌年春天,胤礽被恢复了皇太子的地位,而胤褆、胤禩则被剥夺了爵位和属民。与此同时,对诸子夺嫡心有余悸的康熙帝则同时授予另外四个儿子爵位,并以细分八旗旗属的办法来保持诸王间实力的平衡。但是,他的做法只是徒劳地加快了诸王联合的步伐。最终,筋疲力尽的康熙帝不得不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再次废黜了胤礽,并将其幽禁于咸安宫。自此以后,储君之争成为康熙帝这位花甲老人不能言说的痛,以至于每次有大臣提及这一问题,都会引起老皇帝的雷霆之怒。


©️本文版权归作者 【人物集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