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

中国史话——带你了解从古至今的中国历史
最近更新:2021-12-31
标签:

【中国史话】 宋诗史话——文学史上的宋代诗歌

作者:刘师健 来源:《宋诗史话》
发布于 2020-10-20 浏览量:900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处于由中古向近古转变的动荡时期。其版图、国力和事功方面远不能与汉、唐盛世相比,但在文化建设和学术思想方面却呈现出承前启后、宏通广博的繁荣景象。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至此进入一个极盛的成熟阶段。作为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凝聚着宋文化的全部特质,并由此形成传统诗歌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宋诗以意胜、重气骨,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因此后世诗歌出现了“尊唐”“崇宋”两个派别。

题材的开拓是宋诗的一大特点。与唐诗的奇情壮采相比,宋诗变得更为平易近人。一是在唐诗事无巨细地表现社会生活的方面继续向纵深处挖掘,他们将眼光放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上,而且分类愈加精细。二是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的交情和自身的感受,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从超尘出世的原始山林回到了亲切可感、情趣盎然的烟火人间。三是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不再是令人仰望的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多是些普通之人。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沧浪诗话》)是宋诗艺术手法上的创辟之处。“以文字为诗”,进一步说就是以文为诗,即诗歌的散文化,以散文句式、句法入诗。以此突破诗歌语言句式的束缚,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以议论为诗”,指诗人对其主体思想、情感、认识、道理的直接抒发。自梅尧臣、欧阳修、苏舜钦起,议论就已经成为一种倾向,但还处于探索初创阶段。发展到王安石、苏轼,他们借助深厚的文化蕴含,包括禅学机锋以及其他方面的艺术修养,使诗歌的议论变得更富理致思辨、更加成熟自然。南宋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人则凭借对生活的丰富体验和高度的理学思想修养,写下了更多“有理趣而无理障”(刘熙载《艺概》)的代表诗作。议论化为诗歌,开辟了新的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使宋诗迥然有别于唐诗。“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广征博引、多用故事。这与宋人高度的人文修养、学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从西昆体到苏轼,延续到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其使事用典,寄托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人文情怀,增添了渊雅风味。

宋诗这些新变的艺术特点,既成就了宋诗,同时也因其弊端招致接踵而来的文人对宋诗的不满与批判。如王夫之认为宋“一代无诗”(《薑斋诗话》),叶燮言“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原诗》)。同时,也不乏推崇宋诗之人,袁宏道就曾认为欧、苏、黄、陆等诸大家“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雪涛阁集序》),清代也掀起过宋诗热,“远近竟尚宋诗,见读唐人诗者辄笑之”(沈德潜《方东华〈勺湖集〉序》)。唐诗与宋诗优劣的争论可谓此起彼伏,旷日持久。

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之所以久而未决,正说明二者力量的势均力敌。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节点。宋诗对唐诗一脉相承,有拓展,也有延续。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并未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也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特色。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在对唐诗典范的承传创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黄裳《陈商老诗集序》)清人叶燮则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原诗》卷一)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而其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拗峭瘦硬。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都是对平淡美的追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宋人还常花费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雕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其中深意。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许多诗人都具有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如梅尧臣之平淡、王安石之精悍、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作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这些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由此呈现了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

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格上的突破,奠定了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与唐诗双峰并峙。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敛,褪去了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瘦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唐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大有人在,晚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认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畴。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中国史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