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用新视角窥探社会万象,用新论点解锁中国世事。
最近更新:2022-01-06

【社会万象】 东北汽车厂职工居民的消费与伙食记忆

作者:杜实 来源:《东北振兴与传统工人生活区的治理转型》
发布于 2020-10-20 浏览量:757

在有关日常消费的记忆中,汽车厂职工居民最难以忘怀的莫过于“凭票供应”的经历,这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严重紧缺情形下的一种消费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粮储不足,为保障军、工、城市非农业人口用粮和农村灾荒用粮所需,1955年开始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粮、油双统后,粮票进入流通领域,国家印制全国通用粮票,各省印制地方粮票。关于“凭票供应”的历史,工人生活区内的老住户如是回忆道:

我们买粮有各个粮店,分散在街区里。买菜有个东风副食,在原来一区国营食堂那,现在改成股市儿(股票交易大厅)了。那时候粮店买东西得凭粮票儿、粮本儿,它就是个小本儿,上面写着你家几口人,里面都是小格儿,粮店的人用手往上写,比如大米、白面多少斤,开好票,拿票到那边去称重,买完盖章。每个月分一次粮,老百姓每人每月27.5斤,科室干部30多斤,我们钳工属于重体力劳动,每人42斤,锻工给的比我们还多呢。

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百姓日常所需的商品并非自由流通,而是要通过严格的国家控制手段进行,粮、油由国营粮食部门独家经营,一律不准上市自由交易,不准同国家抢购、套购。按照当时的规定,买粮需要经过排队、交粮本、下粮证、开票、交款、付粮六道程序。地方上的商场只有在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后,方可允许少量商品上市调剂余缺。这种“凭票供应”的经济调控手段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有序进行,但是其弊端也比较明显,据汽车厂工人生活区的老人回忆:

你说以前的餐桌上,上哪儿整大虾去啊?你别说大虾呀,就说吃花生米,那都难啊!我记得小时候我家亲戚从关里给我们带来一小茶缸花生米,那都是宝贝啊,我们家那时候冬天烧炉子,我爸每次就搁炉子盖儿上烤几个粒儿,完了一家(一人)分几粒儿。现在谁家来客人了整盘儿花生米都不算啥。

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的消费方式虽然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但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这毕竟是“单位办社会”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当然,除了买菜做饭之所需,居民日常购买的商品还包括一些服装、电器等日用品,汽车城第四百货商店(简称“四商店”,即现在位于东风大街的“车百”)正是工人生活区居民最传统的购物地点,它的历史要从建厂初期说起。1954年春,汽车城为满足汽车厂建设人员的日常消费需求,迅速在建设者暂住地的中心成立了“四商店”,当时商店的面积不大,位置在和平大路与西郊路交会处的东北角,由两座小平房组成。1956年,汽车厂基本建成,三四万名职工陆续搬进宿舍区,“四商店”也随之搬到宿舍区的中心,即共青团花园与东风大街交会的两座标志性塔楼建筑内。据第一代汽车厂老工人回忆:

那时买衣服还没有“车百”呢,就只有95栋和53栋那俩小尖子楼,叫“四商店”——西边的95栋卖副食、布匹和服装;东边那小楼儿卖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家具、五金。1956年,现在的“车百”大楼就开始建了,大家的消费要求高嘛,但当时只建了个楼场,“文革”一开始就把扩建计划停了,这一停就停了多少年哪,一直到“文革”后期,才继续建起来!所以至少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平时买东西都是到“四商店”那儿去。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汽车厂工人人数持续增加,职工家属也不断到来,“四商店”的经营面积和商品供应量明显不足。如上文Q大爷的回忆,1958年厂领导决定修建一座独立的百货大楼,位置选在东风大街和迎春路交会的三角地带,与原来的商店仅一街之隔,位置相当优越。然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新大楼的建设被迫停工。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汽车厂带来全面的发展,“四商店”于1984年搬进了大家期盼已久的“前三后四”式新大楼,这栋楼转年又更名为汽车厂百货大楼。

1953年建厂初期,汽车厂“在各建筑工地设简易食堂32处,同年底正式建立职工食堂3个。当时全厂各食堂的饭票、粮票统一由福利处食堂科印、发、管理,厂职工食堂实行凭票就餐制。到1957年,全厂有职工食堂18个,由福利处管理。1959年,职工食堂增至26个,其中福利处管理3个,其余由各专业厂管理。1961年发展到29个,福利处管理8个”。关于食堂的记忆,汽车厂职工最难忘的要数十二食堂,它当时是全厂规模最大的职工食堂,据退休的食堂工作人员C阿姨回忆:

我是1966年进厂的,那时候我16岁。我进来之前也不懂汽车厂是咋回事,就是初中毕业,然后劳动局就给我们分配到汽车厂,那时候我对汽车厂一无所知,去了以后把我分到福利处,让我到食堂工作,我就去了。最开始领导让我们先参观汽车厂最大的食堂,叫十二食堂,那是个南北大餐厅啊,我这一看,哎呀妈呀,这么老大呀!?它这大小我咋跟你形容呢,那时候我家有亲戚在省委工作,他有时候就能带着我到省委食堂吃饭,这汽车厂的十二食堂比省委食堂都大——你说它大到啥程度!后来,厂里给我分配到车身分厂的食堂,我是副食组,就是洗菜、切菜、做菜。

汽车厂的食堂数量多、面积大,在当时可谓是规模空前,而十二食堂更是全厂职工饮食记忆中的亮点,很多职工居民在采访中都将该食堂形容成宽敞明亮、饭菜美味、服务周到的用餐场所,可见它在大家的集体记忆中占有的重要位置。除了职工的饮食体验,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记忆也是很重要的方面,C阿姨继续回忆道:

六几年那会儿啊,食堂用的那肉啥的都非常好,什么东西都是干净的,没有污染,没有假。我们包的那蒸饺,里面真是一个“肉蛋儿”啊,全是肉!工作这么长时间,我们也特别认真,那菜一定要洗干净了,而且要先洗后切——一洗、二冲、三刷、四消毒,这些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时候总厂的防疫站还总上我们那儿检查工作,黄大夫、王大夫,哎呀我天妈呀,那时候正好是我管库房,查得特别严格!我在食堂那么长时间,职工吃饭就没有一次中毒的,也没有谁吃完拉肚子回来找。那会儿食堂属于自负盈亏,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福利全都给职工了。那时候吃的真是非常便宜,一份红烧肉才2毛5分钱,和现在没法儿比。

从上述访谈资料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C阿姨作为食堂工作人员的骄傲和自豪。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的食堂伙食仍为“凭票供应”,食物也都纯正、实在、无污染。食堂员工的服务态度非常认真,对本职工作没有丝毫怠慢。关于那时的伙食记忆,人们提到最多的还是留恋与不舍。

从1970年开始,汽车厂就对职工饮食事宜进行规范化管理,当时的十二食堂、工程食堂和回民食堂由厂福利处进行直接管理,而其他食堂则由各专业厂分别管理。在食堂的具体运营过程中,汽车厂通过制度和服务两个层面,不断提升职工的用餐满意度。一方面,为建立健全食堂管理制度,汽车厂修订了《职工食堂管理办法》等文件,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将粮票、饭票的管理权交给各下级部门,并要求各部门进行预算,确保粮票和饭票的供需持平。另一方面,为提升职工食堂的服务质量,汽车厂对食堂服务人员提出了“四门”与“四热”的要求,即对前来就餐的职工敞开门、送上门、服务上门、征求意见到门,同时还要向职工送去热菜、热饭、热汤、热心,这也一度成为职工食堂的服务目标。

通过上述努力,汽车厂职工食堂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较高的效益,进而继续开展服务创新,推出“工作午餐制”,即完全免费的高福利就餐政策。1984~1985年,只要是汽车厂的员工都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工作午餐,据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食堂退休服务人员介绍:

大概84到85年的时候吧,厂里那几年效益特别好,所以就体现在福利上,厂里花在老百姓身上不少钱。那时候当官的也不那个(贪污腐败),风气正。1984年开始吧,食堂就改革了,吃大锅饭,那会儿说的大锅饭就是职工吃饭不花钱,全部免费,吃了一两年!哎呀,这事儿是好事儿,就是实行了以后浪费现象太严重了!那雪白的馒头啊,桌子顶上剩得太多了,我们清扫组有个人家里挺困难,她每天把馒头、大米饭和菜都捡回家,她家都不用起火啊!你说浪费现象得多严重。

实际上,汽车厂职工食堂“免费的午餐”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证明工厂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揭露出职工对突如其来的餐饮福利并未形成一种理性、节约的态度,为工厂带来了严重的浪费问题。因此,好景不长,食堂的高福利就餐政策只实行了一年多,厂领导决定将就餐制度恢复到以往的形式。

虽然取消了免费午餐,但食堂的改革创新并没有止步不前。随后,福利处为方便职工,增设了儿童专用餐厅、早餐零售店和夜餐部,并适当延长了早晚的营业时间。经过改进,食堂的主副食样数都得到了提高,并建立了点餐制度,实现了“早餐早点化、午餐多样化、晚餐饭馆化”。另外,为了方便全厂职工,食堂还制作送餐盒饭,上门为生产单位职工和厂办院校的师生服务。同时,食堂还定期召开伙委会,对伙食进行讲评,据担任过“厨艺比赛”评委的L阿姨回忆:

以前那会儿,福利处经常给这些下属的各个食堂搞活动,提高业务水平啊!像厨师,有厨艺比赛,我当时都当过评委。到那(比赛场地)以后,评委给厨师定几样菜,他们就开始炒,炒好了我们试吃,看谁做得好吃。这里面必炒的菜肯定有一样儿——土豆丝,你别看它不起眼儿,真是不好炒啊!不能炒老了,还不能断条儿,还真有整不好的,整完了腻腻乎乎的一看就不好吃。

可见,福利处非常重视食堂的管理和发展,经常通过评比、练兵、比赛等形式督促各下属食堂不断完善。1985年,汽车厂又投资6万多元对最大的十二食堂进行装修改造,增设了对外服务项目,既能招待客人,又能保证职工舒适就餐。该食堂还荣获1984~1985年连续两年的市重工业系统厨艺竞赛第一名。截至1986年,“全厂共有食堂40个,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炊管人员997人,大型炊事设备478台,其中电冰箱60台、电烤炉37台、消毒箱24台、电磨27盘”。1990年,福利处开始与所属食堂签订承包合同,这意味着汽车厂职工食堂的经营性质从国有开始向市场化模式过渡。但“有计划的”伙食供应并未就此中断,如在1994年夏天汽车厂第243栋房屋发生意外水灾时,职工食堂迅速做出反应,在一小时之内就将特地准备的食品送到现场,为受灾居民和现场救灾工作人员提供便利,同时,中午又为抢险救灾的公安干警做了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体现出“单位式”福利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到1995年,汽车厂共有职工食堂66个,可以看出,随着工人生活区内食堂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也稳步提升,这正是汽车厂“单位办社会”时期职工居民最为难忘的伙食记忆。

2001年9月,汽车厂工作餐管理中心(属于汽车厂实业公司)成立,职工食堂从生活服务管理处完全剥离,当时工厂下属的20个食堂全部按照公司制、市场规律进行运营与管理。至此,汽车厂“高福利”的伙食供应历史也随之结束。


©️本文版权归作者 【社会万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