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用新视角窥探社会万象,用新论点解锁中国世事。
最近更新:2022-01-06

【社会万象】 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丨2020年中国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作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
发布于 2021-05-25 浏览量:194
B.8 2020年中国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

2020年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运营总量约为500万辆,分布在400多个城市,总量是2019年的2倍多。哈啰出行、美团、滴滴青桔、小遛、人民出行、喵走、松果等企业积极布局这一领域。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更高效地满足了人们短距离通勤/辅助通勤、生活娱乐的需求,能高效解决城市3~5公里的出行难题,比共享单车市场更加下沉。共享电动自行车在优化城市出行结构、提高道路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和节能减排、解决疫情常态化期间居民出行难题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中小城市逐步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纳入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管理体系,予以统一规范管理。


关键词: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 新国标 政策 哈啰出行

一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总体情况
(一)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0年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总量约为500万辆,是2019年的2倍多,分布在400个城市。据易观分析数据预测,2020年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交易规模约73亿元,比2019年增长31亿元,同时在新国标助推车辆更换、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消费方式普及、头部企业持续加持的促进作用下,2021年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将突破百亿元交易规模。

(二)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企业间竞争激烈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经过三年多的发展,经历了探索期、验证期,2020年进入细分共享领域的激烈竞争期。2020年,哈啰出行、滴滴青桔、美团在长沙、合肥、呼和浩特和南昌等省会城市展开激烈竞争,同时还加紧布局各个县级城市。

哈啰出行作为该行业早期入局者,2020年用户规模与活跃用户规模App端均居行业第一,具有先发规模化优势,验证了细分共享领域的自我造血能力,为行业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美团全面进入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领域的热情十分高涨。在疫情期间下单数十亿元采购百万辆规模的电动自行车,合作方包括富士达和新日等知名电动自行车品牌商,在二、三、四线城市快速拓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业务,高频消费场景对美团而言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2020年4月,滴滴公布未来三年战略,称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成为滴滴青桔重点发展业务,并融资10亿美元投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两大巨头在外卖、网约车之外与哈啰出行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小遛、人民出行、喵走、松果等属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第二梯队,总运营车辆约占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市场总量的10%,小遛在头部市场上比其他家占优,松果在城市开拓数量上占优,在300多个城市运营车辆40万辆。人民出行已经在南宁、成都、重庆和赣州等百余个城市落地。第二梯队企业2020年迅速开启了代理、加盟等运营模式,开拓的速度很快,小遛在2020年运营城市达100多个,预计2021年将开展更多更快的下沉运营。

(三)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出行方式的重要补充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主要满足了1~2公里的短距离出行需求,全国平均出行距离为1.48公里,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则满足了中短距离出行需求,平均距离约是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2倍(3.3公里)。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比共享自行车更快、骑行更远,骑行距离更分散。通勤、休闲娱乐、日常生活是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出行目的。用户使用电动自行车最主要的出行目的是通勤,比例高达60%。通勤出行的用户,使用频率较高,基本能达到每周1次及以上的使用频率。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进行短距离通勤/辅助通勤、餐饮消费的需求,能有效解决城市“最后三公里”问题。

城市公交在天气和长距离使用方面优势明显,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在出行耗时、时间可靠性方面优势明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在时间可靠性和出行费用方面优势明显。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与地铁的接驳率为20%,补充了地铁运力,在公共出行可达性不高的区域提供了可靠的出行补充。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业务在大城市、小城市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建成相对密集、公共交通服务相对不足的区域,利用率较高。不适合发展该业务的城市很少。相较于一、二线城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中主要出行工具就是电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面对这些下沉地区,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进驻之后能够更快的提升地区出行率,解决了走路太远、蹬车太累、等(公交)车太久、开(汽)车太近的小城市出行难题,接近公共交通功能。

2020年,超过40%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被投放在小镇市场(三线城市以下)。整个行业,特别是小品牌,纷纷采取加盟、联营等运营方式进入县城市场,许多加盟商成为小城市的代理商,接受平台企业的管理,与平台企业进行营业利润分成。

(四)产生上下游产业带动效应,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不仅促进了互联网行业、大数据行业、电池产业、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行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各行业的科技创新。例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大规模使用,必将催生电池产业的发展,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自行车换电柜业务,是指在线下放置一台换电柜,每个换电柜可以放置2~7块电池,而电池充电时间从零到满格需1小时左右,通常情况下用户所换电池在45分钟左右即可充满。按照柜子中的电池24小时运营计算,可以流通220次左右,按照用户2天更换一次电池的频率计算,一个换电柜可以服务近450人次。目前,换电市场的企业逐渐增多,耕耘时间相对较长的有e换电、易骑换电、张飞出行、蜜步换电、永友智行、智租出行、魔动换电等。同时哈啰换电、铁塔能源等企业也在全面布局市场。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管理手段的成熟与运营制造成本的降低,将直接或间接的带动经济发展,小到个人的出行便捷、价格实惠,大到企业与衍生行业的收益增加、撬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引用数据估计,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将创造60万个运营、维修等岗位。因线下运维等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对学历、技能等要求不高,可以精准吸纳大量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手段。尤其在疫情后经济恢复阶段,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业态服务于复产复工,用新的创造力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 2020年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企业主要经营特点
(一)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市场状况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用户以男性为主;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18~44岁(大城市用户更年轻);用户受教育程度较高,70%以上的为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家庭年收入属于中等或中低水平,多为公司普通职员。私人出行工具保有量较高,近70%的人拥有小汽车,成为推动绿色出行时面临的挑战,私人电动车保有量大,近半数人都拥有私人电动车。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主要用于满足通勤出行需求。人们使用的主要目的是上班、上学、回家等通勤场景(约67%),这也是高频用户的主要目的。生活场景中,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也是休闲娱乐和日常办事时的重要工具,低频用户较多。

图1 使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目的调研


图2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用户职业分布


图3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私人电动车和小汽车保有量调研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需求受气温、降水等影响大,冬季骑行需求明显低于春、夏、秋三季,下雨较非下雨天订单量下降13%,其中,小雨订单量下降12%,中大雨订单量下降66%;通常周末骑行订单量小于工作日,周末订单量下降22%。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需求与城市建成环境关系密切:公交站点附近吸引力最强,高峰时段居住区和公司企业附近需求量大。

(二)平台企业开启生态化发展战略

2020年随着头部玩家的加持,共享两轮行业的竞争变成生态体系的竞争,通过横向化或纵向化两个赋能纬度,从数据、流量、营销等多方面对两轮业务进行赋能。

以三家企业为例,美团是本地生活的集团主业,两轮作为流量入口,与本地生活的流量、营销进行互相赋能。滴滴青桔作为滴滴旗下独立两轮业务品牌,滴滴青桔与滴滴其他业务实现纵深化联动,补充滴滴城市大出行服务场景,使其生态化协同具有纵深化、双向化特点。一方面,滴滴青桔凭借高用户覆盖、高用户使用频次等特点,打造大出行场景闭环。另一方面,由于具备相同出行基因,滴滴平台可在流量获取、营销联动、底层技术体系、公众出行大数据、线下运力资源规范安全管理等多维度深度赋能两轮车,助力业务快速发展。共享两轮出行仍是哈啰出行的核心业务,支付宝与哈啰出行App互通流量,可以在营销、流量、数据等方面进行生态联动。哈啰出行致力于打造生态体系,基于两轮出行这一国内最高频且用户基础最大的市场,在继续深耕两轮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展换电、闪送等新服务,谋求从工具型App向综合服务型App转型,探索多源发展渠道。

除上述三家行业巨头外,还有很多创业企业如小遛、人民出行、松果、喵走等聚焦电动自行车业务,并希望通过聚焦服务与下沉服务获得发展。

(三)企业优化运营算法,开展全链路数字化管理

电动自行车价格空间有限,企业家难以在此方面形成较大竞争差异。因此,降低车辆损耗率与维修率,提高车辆生命周期,成为企业降低成本的重点。

车辆的维修保养是日常重要的维护工作。以网格为单位,运维人员接受维修工单,按照定位寻找故障车并进行维修处理。车辆故障多发生在刹车、车头、链条、车轮、脚踏等部位。网格运维人员对故障进行判断,可以现场维修的,如链条掉落等会直接处理,而出现较严重故障的车辆将通过调度拉回仓库维修。在不同城市,针对不同车型,将不定期地开展车辆维保,针对篮筐垃圾、车身灰尘、车身广告等进行车辆清洁,进行刹车调节和飞轮链条等车辆关键部位保养操作,保障车辆性能和提升用户骑行体验。

调度工作是共享两轮业务运维的基础工作,如何保证调度的科学性、有效性,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骑行需求,反映了企业的供需预测能力。调度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区、商圈、地铁和一些交通枢纽区域。在早晚高峰期间,如果车辆调度不及时,就会发生潮汐拥堵现象,部分站点出现过度停放的问题。行业领先企业都在研究优化供需预测与智能调度的基础算法,这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有一部分企业主要依赖线下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控制管理能力进行调度管理。

充换电工作提升了对车辆的能源保障水平。当路面车辆电量下降到一定比例时,运维人员会对电池进行换电动作。企业会在早晚高峰期前做好换电保障工作。电池慢充时间为5~6小时,快充为2~3小时。

2020年哈啰出行推出了智能换电系统。该系统开展实时订单预测,结合各站点车辆电量分布情况,判断各站点产生缺电丢单的概率和量级,从而判定站点优先级,结合运维定位规划最优路径进行换电派单。运营工作目前的优化方向主要是更智能、更可靠的全链路产品化,包括以“任务生成—任务派发—任务执行—数据监控”为核心的搭配基础网格,通过结算系统、运维管理系统等搭建产品体系;不断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效率,探索充电柜供电、集中仓库供电等多种供电模式结合;对整体指派任务的人员、范围和时效等进行系统化提升,对车辆、电池的资产的管理也加速向数字化迈进。滴滴青桔的智慧换电系统,前置预估每台车辆后续用户需求和耗电情况,精准生成换电任务,并实时产生工单定价,根据任务价值、运维作业投入一车一定价,引导运维作业。

(四)运营企业不断优化技术,满足城市管理者需求

科技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产业的赋能作用开始凸显。借助智能化硬件、大数据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企业针对城市管理的痛点,从技术和智能角度作出引导,助力城市管理。

哈啰出行推出全域管理平台,面向管理者总量管理需求开展研发,综合运用智慧嗅探、蓝牙、视频算法等技术,对投放车辆进行总量监测、停放感知和区域管控,帮助城市管理者实现总量可管、停车秩序可控的目标。

针对非机动车、外卖快递车辆违章行为难以管理,以及违法成本较低等问题,哈啰研发了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平台,在重点路段建设RFID感应基站和视频抓取AI系统,对监管人群的车辆安装电子号牌,对闯红灯、逆行、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违章行为进行威慑,实现人—车—路的全面监管,保障非机动车骑行环境的安全。这套系统已经在福州、济南试点布设。

“智巡”是哈啰出行创新研发的“SaaS平台+智能巡逻车”方案,主要服务于公安辅警、城市管理执法队、巡逻网格员、治安巡防队和园区安保人员等一线勤务人员,以哈啰智能两轮电动自行车替代传统巡逻电动自行车,车辆配备高集成度芯片,能实现涵盖“北斗+GPS+基站+蓝牙+独立WiFi”的五重精确定位,“智巡”SaaS平台结合云计算、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责任网格巡检警情上报、海量预案主动推送、多源事件精准处置、线上勤务指挥管理、事件处置经验沉淀、机器学习智能排班等功能,为管理者提供了更高效的勤务工具与管理平台。

滴滴青桔“城市脉搏”管理信息平台是一款可以帮助各城市实时掌握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业务实况的信息平台。平台包括业务实况展示、区域管理、运维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和智能数据大盘等功能,通过技术创新,扩展了智能报修、智能停车调度、停车点建议等功能。

三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政策分析
(一)新国标的出台推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化发展

2019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要求行业强制执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俗称“新国标”。新国标将电动自行车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其中电动自行车划归非机动车,机动车分为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

新国标颁布前,电动自行车与电摩无法明确区分。新国标确立了电动自行车的骑行特征,将电动自行车划归为非机动车,电动摩托车划归为机动车,对两者分开管理。

新的国家标准对脚踏骑行功能进行了强制性规定,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生产按照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标准执行,严格控制速度和重量,具备骑行属性。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依据现行政策法规,按照“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属于非机动车。政策实施后,助力车/电踏车(自行车款的电动车)成为最先响应新国标的车型,或改变管理者对电动自行车概念上的细分认知。

1.中央部委尚未出台专门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政策或者指导意见

2017年交通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道,“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当时政策制定的主要背景是新国标没有出台,2017年,路面电动自行车辆普遍超标,90%的为轻摩化车型,超标电动自行车不仅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且火灾安全隐患突出,落后的电池技术也对环境造成污染。2019年新国标出台后,中央主管部委尚未针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从交通安全角度出发,主张禁止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2020年5月,公安部向交通运输部发出了《关于及时制止违规投放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问题的建议函》,建议“责令企业停止投放并限期收回”。

2.地方政府探索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创新管理方法

由于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的细分领域,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也属于共享自行车的产品迭代,地方政府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上有两个途径。一是根据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管理办法,提出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方法;二是参照地方的电动自行车及非机动车法规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进行管理。

地方政府在2017年指导意见出台后,2017~2020年陆续制定(或修改)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管理办法,在提及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时,主要采取不鼓励发展的意见。

一线城市多以更加严格的态度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进行管控,北京、上海、天津要求“不发展”,广州明确“禁止发展”。省会城市,南京、杭州、郑州、西安和太原也持“不发展”态度。但上述城市中的个别城市态度有松动,如天津滨海新区在制定区级管理办法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郑州则启动了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明确在科学规划后,招投标引入有桩共享助力车。

也有很多城市,探索针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有效管理方法。昆明经考察调研后,2019年尝试引入共享助力车,出台《昆明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共享助力车须符合GB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有关技术要求,并遵守我市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的有关要求”。2020年,昆明市从安全和停放规范考虑,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车型做了更加明确的管理要求,要求用于共享的电动自行车重量不得超过30kg。此外,石家庄、兰州、包头、渭南和玉林等地倾向于允许助力车作为共享交通工具,但禁止发展重量大、有载人可能的电动轻摩款。

2020年6月,宁波市拟定《互联网租赁非机动车(含电动自行车)停放管理协议》,并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签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正式纳管。2020年8月,襄阳市五部门印发《关于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的通告》指出,“投放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要依法登记上牌”。

一些城市按照新国标要求,创新管理,允许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上牌。2020年,长沙、沈阳、南宁、厦门、重庆等超过60个城市开启了共享助力车的上牌工作。陕西省交警总队在《关于做好电动自行车登记挂牌工作的通知》中提道,“对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各地可依照法律规定和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自行确定登记挂牌工作”。

2020年,中山、东莞、泉州、杭州等城市,基于车辆停放、道路占用、过度投放和安全担忧等,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做了更严格的管控,并限期进行了清退整治。

(二)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系列团体标准陆续发布

2020年,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标准体系进一步细化完善。2009年以来,国家标准委员会先后发布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16项,各地根据实际需求发布地方标准9项,相关主管部门发布行业标准20项。2020年,全国第一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系列团体标准》正式对外发布。该系列标准由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编制,多家相关企业参与编制。该系列标准由四项团体标准组成,分别为《共享电动助力车通用技术规范》《共享电动助力车运营服务规范》《共享电动助力车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规范》《共享电动助力车充换电场站建设规范》。

(三)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针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立法

新国标推动了各地修改原有的《非机动车管理办法》《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2020年,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湖南省出台了新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对行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上海、浙江都明确了多方协同、源头治理、加强慢行保障的非机动车管理新格局,不再是公安部门主管的单一方式。在安全管理上,浙江、江苏两省强调必须佩戴头盔,上海突出问题导向、综合治理和违法追究。

浙江明确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纳入规范管理,要求“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根据当地道路交通、公众出行等因素,制定互联网电动自行车的投放政策,明确允许的投放范围、数量和相关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布”,针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将管理提升到人民政府的高度,协调各个部门,同时规定,“互联网电动自行车租赁企业应当履行企业主体责任,配备必要管理人员,按照要求设置电子围栏,随车提供安全头盔,加强车辆检测、维护和停放秩序管理,并将车辆投放和租用等信息按照规定接入互联网电动自行车行业监管服务平台”。

这说明地方立法部门针对共享业务的相关管理经验在不断积累,从2019年草案中仅关注共享停放问题延展到了更全面的、更客观的技术、运营、安全、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四)更加重视安全管理

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工作。2020年,公安部发布了“一盔一带”的要求,倡导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佩戴头盔,江苏、浙江等地立法支持该倡导,全国交警对不佩戴行为进行了集中治理检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要求外卖快递员必须佩戴头盔。新国标要求电动摩托车必须佩戴头盔。2019年,乐清出台的《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团体标准》规定,头盔由壳体、缓冲层、佩戴装置等组成,采用质地坚韧、耐用的全新ABS材料,头盔质量(含附件)不大于800g等标准内容。中国电动自行车40%以上的头盔是由浙江省温州市所属的乐清市生产的。

各地对电动自行车骑行人的要求多为“鼓励佩戴头盔”,地方管理中提到佩戴头盔的有: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宁波市、太原市、武汉市、拉萨市、宜昌市。浙江省、江苏省、海南省已经立法规定“驾驶人和乘坐人必须佩戴安全头盔”。

一些地方要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必须配备头盔才能投放,但实际操作中面临一些问题,头盔存在丢失风险,且骑行人佩戴意愿较弱。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运营企业一般在车筐配备头盔,用绳索固定,大部分都是半盔,如贵阳、宁波、徐州等城市。

哈啰出行配备符合24429-2009运动头盔标准的共享头盔(半盔),在防尘、防盗方面做了考虑优化,使用寿命为3年,并正在研发智能头盔,即对用户用车与用头盔进行一体化软硬件的绑定,在App智能端进行交互,并识别佩戴行为,在用车前后加入佩戴头盔的环节才能完成整个用车流程。滴滴青桔智能头盔采取电控锁和机械锁双重锁扣形式,头盔固定在车篮中,用户扫码开锁时,头盔锁和车辆中控ECU通信,检测、控制头盔锁关闭和打开动作;骑行结束后,用户还车时,需将头盔放回车篮中,扫码还车时头盔锁和中控ECU再次通信,判断头盔归位且无故障,保障下一位用户的骑行体验。

(五)停放管理矛盾突出,急需行业引导

两轮共享出行用户规模庞大、使用分散、短时超量集中,用户行为难以管控,目前在实践中定点停放、用户引导、信用管理及全社会共治等已经取得一定效果,虽然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必须在规定地点停放,但用户的随机行为缺乏制约,企业的调度能力不足,与城市管理部门对街道整洁有序划一的高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2020年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第三年,各地政府格外重视整齐有序的市容市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都是重点整治对象。很多城市为了保障市容市貌,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进行了全面清退或回仓暂存。

当前,大部分城市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有停放管理规定,企业如果做不到及时响应,很可能会被相关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扣车,企业缴纳一定的费用后才可以取回车辆。共享出行车辆的扣车取车行为,在部分城市有演变成“灰色收入”的趋势。第三方收车公司不受监管,通过反复收车赚取取车费。企业需承担粗暴清理、存放带来的车辆损坏以及运营损失和维修费用。

四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政策建议
(一)全面评估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综合影响,制定科学决策

由于车辆安全问题,电动自行车一般不被城市管理者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在优化城市出行结构、提高道路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和节能减排、解决居民出行难题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济大学共享交通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3公里以内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是最经济可靠的出行工具,时长与小汽车接近;越是拥堵指数高的城市,使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比例越高;在大城市其与地铁的补充作用突出,有助于公平出行。也有专家认为,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在小城镇是促进绿色出行、弥补公共交通建设不足的重要出行工具。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政策趋紧的态势在短期内仍将持续。但随着新的车辆标准实施、车辆安全隐患等问题的逐渐解决,以及对交通效益的重新认识,一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将会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持更加友好的态度,部分特大城市郊区可能会允许适当试点投放。

因此,建议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全面评估和审视电动自行车及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社会效益,综合评判其在便利交通出行、降低出行成本、实现绿色出行与增加交通安全方面的影响,科学制定电动自行车和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

(二)积极构建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安全管理和兜底保障体系

出行安全是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中的关键。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与车速、道路和安全意识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政府与平台企业应该共同研究完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安全体系。

当前的城市道路资源倾向于小汽车,非机动车常常“无路可走”,因此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加快构建慢行交通体系;骑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与安全意识不强,也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此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管理是一个全面的工作,不仅包括头盔、充电消防、交通整治,还包括保险制度以及道路改造、安全教育、车型治理等。

目前有研究表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事故率低于私人电动自行车事故率。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无论是在车身安全、充电安全方面还是在骑行安全、停放安全方面都全面优于私人电动自行车。

五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当前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用户规模呈现递增趋势,共享出行企业已经具备造血能力,商业模式愈发清晰,行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国标规定,到2022年将淘汰路面超标车,这部分车辆需求将释放或转移到共享出行领域。预计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增量将在2021年末显现。从长期发展看,中国是电动自行车使用大国,总量达3亿辆,共享电动自行车仅占整体的2%左右,市场空间巨大。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将在产业链上下游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同时推动上游零部件供应、整车供应、通信服务、定位服务、充换电服务以及下游支付服务、运营服务、维保服务、平台开发合作等的发展。

(二)将与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数字化融合

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出行中,有超过25%的出行与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接驳使用,与地铁的关系以补充出行为主、接驳为辅,替代的很少。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满足了出行者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对其他交通方式起到了补充作用。

多元化、共享化和弹性化是新时代城市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特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有助于减少小汽车出行,充当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一体化的系统建设,数字化的升级,出行即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信息、一体化出行服务、支付等各个环节的流畅,城市已有的有桩车改革,与公交、地铁的接驳优惠,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融合发展,将是未来绿色交通、绿色城市的重要方向。

(三)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将进一步智能化、定制化

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是电动自行车与共享交通的细分领域,是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升级版,智能化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动安全的车辆技术、自适应骑行提醒、电力应用的能源服务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融入城市环境的车身,与城市发展融合的交通工具,更受用户和政府欢迎,细分场景和定制服务的车辆具有广泛需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优于私人电动自行车,对于管理者而言,更易于管理。

(四)安全技术将推动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企业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

首先,当前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系统研发新技术以快速解决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骑行安全痛点,并已经取得多项技术的突破:一是智能头盔技术,可以利用头盔锁和车辆中控ECU通信,检测、控制头盔锁关闭和打开动作,解决传统头盔丢失率高、用户体验差等问题;二是骑行监控技术,平台企业可以利用先进技术精准识别骑行中的高危场景及复杂路段,用户经过危险路段时,可实时提醒,当发现夜间骑行摔倒事故时,可以快速采取救助行动;三是人脸识别技术,拦截未成年人使用,降低未成年人因擅自骑行电动自行车而引发的事故率;四是载重传感技术,及时干预超载行为。

其次,在充电安全上,相关企业也全方位构筑安全体系。在场站选址、改造、运营三个重要环节系统布置,主动预防,降低火灾发生率,有效解决私人电动车入楼充电可能造成居民伤亡的问题。

最后,在用户宣教和管理上做好安全维护工作。在用户注册、用户使用和用户骑行过程中进行安全监测和提醒;借助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活动,开展线上、线下安全宣教活动,提高用户安全意识。对于用户在骑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闯红灯、逆行等高危违规行为,采取基于电子车牌、AI摄像头、监管平台、用户信用管理等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对触发违规行为的用户进行信用分扣除,采取限骑、禁骑等措施,对信用分高的用户推送专属优惠。

以滴滴青桔、哈啰出行和美团为代表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企业在上述骑行安全、充电安全以及用户宣传和管理方面的有效做法,将大大降低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为政府放开对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严格管控创造条件。

(五)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行业良好的政策环境依赖于平台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属地化管理成为常态,目前很多城市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与共享自行车统筹管理,统一动态调整份额和总量。政策的不确定性受企业运营的影响,企业规范标准化越高,政府的管理难度越小,将获得更优的发展环境,一旦行业乱象频发,企业的运营将更加困难。

与管理者共管共治已经是行业共识,运营企业需要与政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治合作关系,关注绿色出行、智能管理、有序停放等政府诉求,与政府进行良性互动,共同探索城市发展融合的解决方案。


©️本文版权归作者 【社会万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

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20~2021)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 北方工业大学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主编

11

立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