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坛

站在前沿,思考“语不惊人死不休”。
最近更新:2021-12-28

【文学论坛】 新书 | 陈彬莉:《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

作者:社会学之思 来源:社会学之思
发布于 2021-05-25 浏览量:393

“这些年来,我主要关注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的民族问题,我称之为“保本”。另一个是中国的教育问题,我称之为“发展”。”

——马戎《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序言



1621930976907829.jpg

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

2021年4月/128元

陈彬莉 著

ISBN:978-7-5201-8285-0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高考与高考制度

第一章 高考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述评与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 应试体制的结构基础

第三章 1949年以前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第四章 1949~1976年的高考制度

第五章 1977年至今的统一高考制度

第三部分 应试体制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地位再生产机制:资源配置

第七章 地位生产机制:等级教育市场上的应试趋同行为

第八章 结论以及相关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ABOUT

《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


本书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应试体制为研究内容,深入考察这一体制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其在实践中的运行机制。应试体制的出现一方面与激烈的教育竞争及相应的社会分层秩序、教育体系的变迁有关,另一方面与高考的“统一性”有内在关联。本书以一个地区的教育系统为例,深入分析并呈现了围绕统一高考而形成的系统化的应试体制,即政府和学校以升学率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及经济激励,以学科和考点为基础的知识、教师和学生的分类过程,严格、精确、高效的时间管理以及师生高强度的应试规训。应试体制与统一高考相互强化,成为目前中国高考改革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弱化高考的“统一”面向、放权于高校是消解应试体制的可能出路。



精彩片段

高考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具有多个面向,而这些不同面向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是当下高考改革所面临的主要约束。首先,高考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承担着为高等学校选拔优质生源的职责。作为一种选拔制度,高考无论是从选拔内容,还是从选拔方式上都必然会对其下的基础教育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较为理想的状况是,这一制度既能选拔出优秀人才,又能对低一级教育产生良好的规范作用,使之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作为教育系统内部的选拔制度,高考的本质首先是教育性。其次,高考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承担着多重社会功能。其一,高考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机制。在高等教育文凭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文凭是个体未来发展尤其是地位获得的必备条件的前提下,高考对于每个阶层、每个家庭以及每个个体来说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优势阶层的地位传递,还是弱势阶层的地位跃升,高考均是一个合法并且有效的途径。在中国社会领域的各项制度中,从来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像高考一样,让全社会乃至所有的家庭都能获得一定的参与感,并且高度认同制度所导致的结果。正是基于这一非同寻常的意义,高考的公平性历来备受关注,也成为政府进行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二,从促进社会流动的意义来说,高考制度如同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一样,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整合制度,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与个人在社会公平与正义上的高度认同。此外,尽管从1977年以来高考的历次改革呈现了不断分权、多元的特征,但中国高考最为核心的特征仍然是统一,统一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选拔理念。学生个体及家庭、高中、高校以及国家等多个层次行动者在一定的结构约束下,对于高考不同功能的偏好不同。

在较为理想的状况下,高考的教育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应该并行不悖。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二者可能呈现紧张的关系。比如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如现象一和现象二所示,二者都呈现了紧张与冲突的关系。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高考服务的,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弱化。功能二的实现,即社会流动或者地位传递功能的实现,尤其是在高考改革中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对于公平价值的过度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和影响了功能一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高考制度并没有能兼顾以上两种功能的良好实现。在高考改革过程中,诸多以促进高考教育功能回归为目标的措施均以有损于公平原则为由而流于形式或者被搁置。而在现实的层面,超级中学主动以仪式化的形式向社会彰显自身的存在,在每年的高考时间窗口中,媒体以及不同年代高考亲历者所讲述的大量身份逆袭的“高考神话”,无不是在捍卫以“公平公正”为基本特征的统一高考的合法性。

正是基于高考制度广泛的社会基础以及高度统一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领域中各个行动者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化、具有自我强化功能的应试体制。本研究将以应试体制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考察导致这一体系得以形成的宏观社会结构因素,另一方面揭示这一体系的微观运行过程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具体而言,本研究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上述两项功能的冲突紧张关系中,为什么功能二的实现会影响功能一的实现?本研究通过将高考制度置于中国社会宏观演进的脉络中来梳理导致应试体制的具体的制度和社会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高考似乎是一个跨时空的存在,一方面,统一高考与传统的大一统体制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在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文化大革命”的强制性中断下,这一制度仍然能够在之后很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在一种新的话语体系中得到重生和发展。一些学者将应试体制的形成归咎于高考的“统一”,但客观上说,统一高考的存在充分说明应试体制的形成有其更为系统和复杂的原因。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将从结构的层面,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分层/流动的秩序或规范、国家的教育模式以及高考的制度形态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呈现应试体制从无到有的历史及现实过程。第二部分将以一个县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为基础,系统“深描”应试体制在区域层面、组织层面和课程、教学等学校微观层面无处不在的运行及其特征,探寻在不同层面各个相关行动者的行为模式以及其中所体现的逻辑,进而分析围绕着统一高考所形成的这一套系统化的应对模式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后果。对应试体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统一高考制度两种基本功能的冲突和紧张,以及功能二不断被强化,而功能一不断被抑制的过程。

应试体制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中的各种结构性的条件或者“土壤”中。对于这一体制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揭开中国大多数基层中学运行的面纱,呈现在统一高考的影响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真实面向;另一方面,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本文版权归作者 【文学论坛】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关联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