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

用新视角窥探社会万象,用新论点解锁中国世事。
最近更新:2022-01-06

【社会万象】 新书 | 《伟大的转型:一位社会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 来源:社会学之思
发布于 2021-12-10 浏览量:378

中国社会依然在快速变迁之中,记录下这一社会变迁的过程,既是我个人的一种志

趣,也是作为一位中国社会学者的光荣使命。

——《伟大的转型:一位社会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642.jpg

伟大的转型:

一位社会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朱力著

2021年11月/89.0元

IBSN 978-7-5201-9371-9


目录

第一部分评论文章

人民心灵的折射——“毛泽东热”的沉思

腐败是“润滑剂”与“赎买金”吗?

慈善事业——文明的标志

足球的社会魅力

改革理论要接受实践检验

命运应该由自己来掌握——关于就业选择的思考

看清“热点”

理智地看待彩票

走向规范

空间权力的视角

奥林匹克风行的奥秘

暴雪下的中国式社会动员

汶川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现象”

地方官员“涂脂抹粉”的背后

警惕群体性事件的标靶转移效应

正视网络的助燃功能

弹性社会需要新型整合机制

代表委员话语权的新考验

潜规则是如何产生的

功利主义的负功能暴露无遗

泛标签化扭曲社会认知

“最美”平凡人拷问社会道德

理性看待极端事件

中国式关系网症结

哪些社会问题备受“两会”关注

警惕个体反社会行为造成大众灾难


第二部分理论文章

公平与效率有不同的组合,你愿意选择哪一种呢?

五颜六色的百万富翁

缠人的关系网

震荡与调适:社会心理透析

不应漠视公费吃喝中的腐败现象

谁是富人?

分娩的喜悦与痛苦

——对当前社会生活中两难选择的哲学思考

抑制不良亚文化

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流动机制

提升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

职工主人翁地位不能改变

“名人现象”透析

万众呼唤道德

警惕越轨型致富泛化

金钱的魅力何在

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

扮好你的“角色”

全社会共同化解改革的成本

——对失业、下岗问题的理论思考

记录时代进步的社会结构变迁

聚焦反腐败

准市民,在边缘徘徊多久

与时俱进的道德建设

你是见义勇为,还是冷漠旁观?

关于腐败的社会学断想

城市候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漫漫长途

和谐:社会转型期的核心价值观

农民工二代与中国未来

“补洞”与“挖洞”:社会治理三大规律

仓廪实不等于知礼节,饱暖后不必然思淫欲

——多重变量撬动道德秩序

社会结构箱中的县域矛盾治理

公众信心聚散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形成合力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基

认清社会浮躁特征培养健康社会心态

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及化解探究

社会治理需要良好的氛围

主流传播媒介打造的几个核心支点

清除腐败的社会文化根基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与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预防社会不稳定风险

社会矛盾为我们提供了改革的新契机与突破点

——我国城乡居民怎样对待现阶段社会矛盾

在疫情防控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第三部分访谈文章

怎么啦,我们的社会风尚

——访南京大学青年学者朱力

扶助脆弱者群体

重视白领犯罪

——朱力教授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腐败现象

建立七大机制构建和谐社会

抓住社会事业建设切断三大风险

如何化解闹事亚文化

五问中国慈善:为何慈善丑闻频出见乱不见罚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特征、趋势及应对探究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它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无论是 人们的

价值观念、道德风尚,还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以社会学视角观察社会转型中产生的各种非经济问题,涉及的议题大多数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既是一位社会学者通过对社会转型的观察与思考为公众释疑解惑,也是对我国社会转型时代的一种记载。




作者简介



朱力,法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

为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及社会治理;出版中英文著作与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与理论文章300余篇;承担国家、教育部等政府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

10多项。




精彩片段/段落


社会学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学术圈自身。社会学者们通过不断的探

索,解决社会学学科自身的理论问题与方法问题,使学术理论与学术体系更加完善。这是以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的形式呈现的。二是为政府部门服务。政府部门通过课题招标、政策咨询、项目服务等以购买社会学者智力服务的方式,为政府完善政策设计、解决具体社会问题服务。这是以政策咨询报告、理论文章的形式呈现的。三是媒体领域。媒体(包括纸质与电子)为回应社会成员对某些社会现象看法的需要,会邀请社会学者撰写评论、理论文章或进行专门访谈,请他们发表见解,解释特定的社会现象,包括某些社会热点、公共事件,或者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在社会学者中,有些学者只关心纯粹的学术问题,他们的活动范围通常在学校、研究机构,只在书斋中做学问,不会超出学术圈这个领域,被称为学院 派。有的学者关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愿意走向社会,对政府的决策,对大众关心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见解,在媒体上发声。他们通常活跃在第一个领域与第二个领域。也有的学者,人在高校或研究机构,但做了大量的应用性研究,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频繁地参与媒体活动并发表大量见解,或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甚至成为有名的社会活动家,他们主要活跃在第三个领域。 

基于以下三个原因,我还是选择了撰写面对公众的理论文章。

一是社会需要。当时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牵引下,正处在大转型过程中,社会变迁速度加快,形形色色的新事物不断出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断产生,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社会需要解释,公众需要解释,而学者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就是媒体。当时网络社会还没有到来,新媒体还没有产生,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常常会邀请学者做一些评论性的节目,但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即时性、点评性的,不会有深刻的理论思考。而理论性的报纸杂志则通过采访学者、约请学者撰写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等形式来讲道理,解释某些社会的热点问题。报纸杂志是学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报纸杂志为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也为社会学的理论应用提供了沃土。同时,社会学的理论要有用处、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能够较清楚地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这样才能发挥社会学的作用与影响力,社会才能认同社会学。如果有一天社会学不再关注社会,不关心社会成员的需要,那么社会与社会成员也不会再关心社会学。社会学视角的理论文章是普及社会学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是个人经历。是做一个单纯的、在学院里面埋头于书斋的纯粹学者,还是做一个勇敢地走向社会、回应社会需求、勇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者,是每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学老师都需要做出的选择。我认为,做一名研究社会的学者必须先了解社会,这样在做学术的时候才有丰富的知识养分。我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在南京市江浦县龙山公社插队,在农村时间虽不长,但在极其艰苦的劳动与生活环境下,看到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民,了解了农民的真实生活与真实想法。随后我被招工进入一个当时代号叫9424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梅山铁矿地质队当地质钻探工。钻探工作伴随着大量泥浆,在野外帐篷下工作。夏天帐篷里温度高达40多度,冬天则是一身泥水。有人称钻探工“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走近一看是钻探的”。在这里我了解了什么是企业,什么是工人,工人的生活与想法。而后到梅山铁矿团委、9424指挥部团委任专职团干部,这使我对国有企业的机关、机关干部也有了了解。70年代末我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上学,毕业后留在学校机关工作。198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我随后到系里工作,专门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工作。我中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在社会发展的汹涌浪涛中“随波逐流”。我从插队知青,到矿山工人,到专职团干部,到大学生,到机关干部,到大学教师,对个体来讲,在不断的社会流动中,角色在不停转换,身份在不断变化。我深感不断变化的社会力量之巨大、个人作用之微小。个人被社会变化的力量推动着走,仿佛只是大江奔流中的一朵小浪花。读大学后,我才明白这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叫社会转型。无数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结构的变迁决定的。这种思考与个人经历,使我对社会的变化极为关注。这也是我从读哲学转到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原因。我常常思考,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为什么会这样?社会将会怎样?社会应该怎样?而这就是社会学的思维方式与所要研究的问题。

三是专业兴趣。我的研究方向是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的是社会转型中的失调、无序、失范、矛盾、冲突等现象和问题,以及化解这些问题的办法,涉及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所以,关注与思考社会转型中大量出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是我所从事的专业所必须做的。可以说,2010年以前,我保持着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随手将相关信息资料剪裁下来;进入网络时代后,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阅读社会上发生的事,并注意收集与我教授的社会学原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概论三门课程有关的资料,以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信息。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我时刻关注、记录着各种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并从这些具有潮流性的社会变迁中,探索这些变化的原因、规律、方向。这是一种职业习惯与职业思维方式。这种职业习惯与职业思维方式又促使我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生事物或者新生的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并有所思考。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评论文章,基本是按照当时编辑的出题要求撰写的,观点明确、论据简单、文字精练。第二部分是理论文章,大多数主题是确定的,标题可以自己确定,比起评论文章,字数多一些,集中针对某种社会现象论述某个理论观点。第三部分是访谈文本。大部分是临时性、被动性的,话语的主题随附着访问者走。本书选择了议题较为集中的几篇。通过不同时期的评论文章、理论文章的主题,读者可以看出社会在转型时期产生的不同现象、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摘自本书前言)








©️本文版权归作者 【社会万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阅读全文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