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 收藏
简 介:本书围绕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进行解析,试图说明其成长并非无关宏旨,须紧扣“近代”这一线索去把握。“思想界”及其他“~界”“~~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浮现,乃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写照,既意味着近代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新型的对应关系,也映射出告别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对新的角色与身份的探求。聚焦“思想界”,是期望探讨这两个要素的交互作用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据此可以看出,清季民国时期由新型传播媒介营造的思想环境有哪些特征,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版图”;而读书人与此的互动,又如何导致其写作方式、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 39.6 试读
-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收藏
简 介:近代中国学科知识的成长,构成全球范围内文化迁移的一环,并深刻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走向。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检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守望于“历史的维度”,本书大致勾画了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历史脉络,同时也致力于检讨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
¥ 35.4 试读
-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 收藏
简 介:本书围绕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进行解析,试图说明其成长并非无关宏旨,须紧扣“近代”这一线索去把握。“思想界”及其他“~界”“~~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浮现,乃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写照,既意味着近代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新型的对应关系,也映射出告别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对新的角色与身份的探求。聚焦“思想界”,是期望探讨这两个要素的交互作用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据此可以看出,清季民国时期由新型传播媒介营造的思想环境有哪些特征,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版图”;而读书人与此的互动,又如何导致其写作方式、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 39.6 试读
-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收藏
简 介:近代中国学科知识的成长,构成全球范围内文化迁移的一环,并深刻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走向。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检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守望于“历史的维度”,本书大致勾画了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历史脉络,同时也致力于检讨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
¥ 35.4 试读
-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全2册) 下册 收藏
简 介: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研究所完成的成果,从新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提出了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力作。本书将“思想界”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以审视中国社会的变迁,主要关注出版媒介尤其是报章在此期间的发展,以及走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依托于新型出版媒介所确立的新的角色。
¥ 35.7 试读
-
关键词:
简 介:第五章已论及,晚清西学知识的传播呈现出多种形态,通过各种“类书”“提要”的方式对各种书籍进行选评,是颇为流行的方式;书籍在多大范围流通及被阅读,往往与斯时的价值取向密切关联,在晚清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科举改制的影响。此外,还不可忽略作为新型媒介的报章产生的重要影响。凡此种种,皆展现出晚清的“知识生产”依托于多重媒介展开,对知识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在此基础上,本章的重心将落在“阅读”层面。实际上,晚清不仅在“知识生产”环节呈现多种形态,“阅读”同样如此,基于此的解析,颇有助于把握晚清中国对学科知识的接纳情况。就近代知识在中国的成长来说,这自是最基本的问题;“西学东渐”的成效,也端赖于此才能更好把握。
¥ 16.3 试读
-
科举改制与“策问”:接引西学的特殊机制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科举改弦,译纂方始,南北各局执笔之士甚多。分以销售利益,庶有以泯其作嫁为他人之塞责,而动以洛阳纸贵之可欣求,达难显之情,期读者之皆喻;则此举不独使译家风气日上,而求所译之有用与治彼学者之日多,皆可于此寓其微权。”严复1901年致张元济这通信函,明确提示了这样的信息:科举改制大力推动了译书业的发展。前一章论及晚清的西学“汇编”资料、各种经世文编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知识再生产”,已说明这些资料的出版,既与西学知识传播的机制有关,还与晚清科举改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科举改制的发生,晚清对西学知识的接引才真正取得突破,尤其是在阅读这一环节。晚清士人阅读西学新知的情形,下一章再具体分析,本章主要关注“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如何使“策问”构成接引西学的特殊机制。
¥ 16.54 试读
-
西学、东学书籍的“汇编”及“知识再生产”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冯桂芬约成书于咸丰十年(1860)的《校邠庐抗议》,已有“采西学”之议,原因无他,西国之“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阨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而“以中华大一统之邦而无之乎?亦学士之羞也”。自此以后,晚清各方人士所发出的“采西学”的呼声,即不曾停歇;相应的,各种西学(包括东学、新学)书籍的出版,也成为塑造“西学东渐”图景最基本的资源,并构成晚清推进学科知识成长的基调所在。本章正是期望通过西学、东学“汇编”资料的编辑、出版及流通,揭示晚清西学书籍所展现的特质。不可否认,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与西学书籍的生产与流通机制密切相关,这也是检讨近代学科知识如何成长不可忽视的视野。而对于晚清西学书籍的考察,除需考虑版本的情况,还有必要结合本土习见的知识生产形态以及新型传播媒介的涌现,以审视其所呈现的“知识再生产”。
¥ 21.76 试读
-
学、政、教:中学、西学之分与合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晚清以降在学科次第上对“西学门径”的辨析,以及“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的流行,意味着近代中国学科知识的成长,不免陷于“中学”与“西学”如何抉择的紧张之中;“中学”与“西学”之分与合,尤其是如何实现“会通”,便成为值得申论的问题。而“学”“政”“教”也构成把握此中枢机的关键词,既奠定了晚清知识转型的基调,还凸显出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的成长经历种种曲折。需要面对的是,传统的知识分类及特有的言说方式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对近代知识的接纳,同时,“中学”“西学”之分与合,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仍发端于针对“西学”所做出的区分,将“中学”纳入其中,逐步消解“学”之“国别性”,并基于“普世性”与“现代性”定位“学”,方能扫清学科知识成长的屏障。
¥ 16.57 试读
-
“中西学门径”:“体用”之辨的学科史意义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梁启超曾有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研究者也注意到,晚清思想界所困惑的中学和西学之异同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其答案大致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为代表;通常把这个公式归之于张之洞的发明,其实这是晚清人的共同见解。职是之故,分析晚清士人对此的阐述也构成解读这段历史的枢机所在。然而,仅立足晚清士人勾画此一问题的脉络,或难以厘清纠缠其中的诸多问题。原因无他,“中体西用”论实滥觞于中西之沟通,无中西之别,也难以催生相关话题,故颇有必要将此纳入近代中西交流的“长程”予以审视。不宁唯是,“体”“用”之辨明显对应着学科发展的问题,与近代学科知识在中国之奠立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在中西两种文明对话中产生的“中体西用”思想,乃中国近代学科知识建立过程中的一段插曲,起点是别立“中西”,而归途却是“学无中西”;唯有化解“体用”之紧张,完成对“学科”的现代性论述,近代学科知识之奠立也才成为可能。既如此,所谓“中体西用”这一见解也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不仅主导着对西方知识的接引,还制约着对学科建制的规划,值得当作中国近代学科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一项特殊结果加以考察。
¥ 16.67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