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欧亚区域史研究与丝绸之路:滨下武志先生执教中山大学十周年纪念文集 收藏
关键词: 欧亚区域史 丝绸之路 滨下武志 中山大学 纪念文集
简 介:本论文集收录了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欧亚区域史研究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相关论文,该会议以纪念日本著名的亚洲区域史研究专家滨下武志先生执教中山大学十周年而召开,为了推动丝绸之路区域综合研究,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奠定学术理论基础,论文集还收录了国内学术界著名的有关研究欧亚区域史和海陆丝绸之路史以及区域研究方法论的专家论文,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对欧亚区域史和丝绸之路史研究的有关成果,也体现了当代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欧亚区域史和丝绸之路综合研究的前沿水准。
¥ 64.4 试读
-
欧亚区域史研究与丝绸之路:滨下武志先生执教中山大学十周年纪念文集 收藏
关键词: 欧亚区域史 丝绸之路 滨下武志 中山大学 纪念文集
简 介:本论文集收录了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的“欧亚区域史研究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要相关论文,该会议以纪念日本著名的亚洲区域史研究专家滨下武志先生执教中山大学十周年而召开,为了推动丝绸之路区域综合研究,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奠定学术理论基础,论文集还收录了国内学术界著名的有关研究欧亚区域史和海陆丝绸之路史以及区域研究方法论的专家论文,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对欧亚区域史和丝绸之路史研究的有关成果,也体现了当代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欧亚区域史和丝绸之路综合研究的前沿水准。
¥ 64.4 试读
-
简 介:以中南半岛次区域安全行为体的相互依赖与哥本哈根学派有关地区安全复合体的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南半岛地区国家边界、无政府结构、极性和社会性建构这四个变量的考察,论述了中南半岛次区域安全复合体的形成及其安全结构,并从全球、地区和国内三个层次分析了中南半岛次区域安全复合体的社会性建构。本报告认为,中南半岛次区域安全行为体的相互依赖及其互动构成了次区域安全复合体,并决定了该次区域安全复合体的安全结构,由于地区层次的主导以及与全球层次的安全互动,中南半岛次区域安全复合体的社会性建构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安全机制形态,中南半岛次区域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有助于进一步向安全共同体形态过渡。
¥ 13.52 试读
-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现状、特点与展望(2019~2020) 收藏
简 介:2019年以来,全球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传统安全与以新冠肺炎疫情为首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安全图景,给所有国际关系行为体带来了重大挑战。客观世界的巨大变化引发了学界的迅速反应,我国学者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大大增多,成果数量急剧上升,形成一波热潮。本报告对2019~2020年我国非传统安全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存在事件驱动性显著、外延进一步扩展、量化分析不足等特点,并对今后我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发展从研究内容和实践、研究主体和形式两个“共同体”方面进行展望。
¥ 13.82 试读
-
中国学界高丽史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藏
简 介:近代以来,中国学界对高丽王朝历史诸多领域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内容涉及高丽外交、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不少研究考证精细,论述缜密,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已有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突破传统的关系史研究视角,拓展新的研究视野;增加论题的精细化、深入化程度;活跃学术对话,进一步扩大国际视野。
¥ 11.31 试读
-
简 介: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安全复合体的形成,不仅是由于其存在客观的环境安全威胁,还由于体系层次的“全球环境认识共同体”和地区层次的国家,根据需要将本来属于公共问题性质的环境问题通过“安全化”建构为安全问题,这种安全化的过程,对次区域其他国家的安全认知和实践产生了影响,次区域国家彼此间的环境“安全化”和“去安全化”过程已经不能分割开来解决。因此,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已经形成了环境安全相互依赖格局,从而形成了地区环境安全复合体。从环境安全复合体的极性来看,中国以绝对的硬实力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安全复合体的一极,但由于其环境话语权的缺失,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安全复合体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化地区安全复合体。除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权力关系外,该复合体还存在东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外来变量干预的权力关系。实际上,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安全复合体是一个多边权力关系交织的结构。在社会性建构上,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安全复合体基本形成了安全机制模式。相对良好的生存环境条件、相对温和的国家间关系、历史上建立的安全机制,使大湄公河次区域在环境安全上得以避免冲突形态,并在安全机制的基础上呈现向更深层次合作发展的趋势。
¥ 10.31 试读
-
10~14世纪中日韩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海域交涉网络的形成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欧亚区域史研究与丝绸之路:滨下武志先生执教中山大学十周年纪念文集
简 介:10~14世纪的高丽时代,是中日韩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日韩三国与东亚乃至西亚、非洲、欧洲海洋交涉网络正式形成的时期。所谓海上丝绸之路(Maritime Silk Road,略称海丝路或MSR),虽然中外学术界对其概念、内涵迄今仍然众说纷纭,但是,本文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其内涵应该是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出发,向东北亚延伸至朝鲜半岛,并沿半岛西海岸南下,经日本博多湾、九州和西南诸岛、琉球群岛一带的东北亚航线和中国东南沿海、南海向西南延伸,经中南半岛南下,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达红海、地中海沿岸乃至东非的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必须以中国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为输出或枢纽港,并形成常态的海上航线;二是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土特产品为主要输出品,并承载相关的人员往来和经济、人文的交流;三是海上丝绸之路并非单一的航线,而是沿相关航线区域形成的呈交叉形态的海上交通网络。因此,10~14世纪,中国与朝鲜半岛以及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和海洋经济文化交流,无疑构成了中日韩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对高丽时代中日韩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代表是中国学者方豪、宋晞、陈炎、陈高华、吴泰、王文楚等学人;国外代表性学者,公认为韩国东亚大学金庠基,高丽大学史学科李镇汉教授,东国大学的尹明哲教授、曹永禄教授以及韩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木浦保存处理所崔光南所长等,他们撰写的一系列研究高丽时代中韩海洋经济文化交流的论著,奠定了中韩海域史研究的基础。而中日海域交涉史的研究,是东亚海域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一直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森克己、村井章介、嘎本涉、市村宏、东野治之、大日方克己、铃木靖民、岸俊男、山里纯一、保科富士男、长岛健等学者对此一时期的中日海域交涉史,做过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尤其是木宫泰彦、森克己先生有关遣唐使大洋路开辟的研究,几乎成为日本学术界的不刊之论,并被载入日本《国史大辞典》。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作为中日海域交涉史研究的航路问题,迄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关于10~14世纪中日海域交涉航线,大体可分为北路、大洋路和南岛路三条航线。关于北路,学界意见较为统一,基本上没有太大疑义。但关于大洋路和南岛路,特别是南岛路的存在与否及其具体情况,本文拟在学界先贤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10~14世纪中日韩海上航线的演变、中日韩海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东亚海洋交涉网络的形成等问题加以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14.69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