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7)
- 作品书评(0)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2辑) 收藏
简 介:传播学和心理学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不断对传播活动中的诸多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心理学为传播学提供知识训练与范式解释,传播学则为心理学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提供应用场景。在二者的交错推进、相互影响中,形成了传播心理学这一交叉学科。本书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勾勒出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脉络,以此线索介绍本辑收录的9篇论文及其在推动传播心理学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些研究或在新媒体语境下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主题,或体现了当前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即社交媒体用户心理和情绪情感。
¥ 49.5 试读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收藏
简 介:道德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在道德情境下如何扬善弃恶的经验科学,是心理学与伦理哲学的交叉学科。道德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社会经历重大变革的时代,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健康发展,更关系到一个社会如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本辑主题为“道德心理学”,旨在研究和揭示道德心理学的理性主义偏差以及道德教育、道德学习的心理研究进展,包括“人性基础”、“人格美德”、“文化教养”、“问题矫正”和“生态环境”五个栏目。希望借此能较为全面地展示心理学界在道德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新时代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 39.6 试读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8辑) 收藏
杨宜音 主编 汪新建 吕小康 特邀主编 2020年05月 出版
简 介:本辑承接《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3、14辑关于医患关系与社会心态的相关研究,分“社会心态”和“医患信任”两大栏目,每个栏目收集了若干篇理论类和实证类文章。研究内容既包括医患双方的医患社会心态、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幸福感和老年人的社会信任等社会心态相关主题,又涉及多视角的医患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总之,本辑的研究从多元理论视角和多元方法路径,继续对医患信任及其他当下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 26.7 试读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2辑) 收藏
作者: 杨宜音 主编 张晓辉 特约主编 出版时间:2022年06月
简 介:传播学和心理学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不断对传播活动中的诸多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心理学为传播学提供知识训练与范式解释,传播学则为心理学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提供应用场景。在二者的交错推进、相互影响中,形成了传播心理学这一交叉学科。本书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勾勒出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脉络,以此线索介绍本辑收录的9篇论文及其在推动传播心理学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些研究或在新媒体语境下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主题,或体现了当前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即社交媒体用户心理和情绪情感。
¥ 49.5 试读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收藏
作者: 杨宜音 主编 吴胜涛 特约主编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简 介:道德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在道德情境下如何扬善弃恶的经验科学,是心理学与伦理哲学的交叉学科。道德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社会经历重大变革的时代,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健康发展,更关系到一个社会如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本辑主题为“道德心理学”,旨在研究和揭示道德心理学的理性主义偏差以及道德教育、道德学习的心理研究进展,包括“人性基础”、“人格美德”、“文化教养”、“问题矫正”和“生态环境”五个栏目。希望借此能较为全面地展示心理学界在道德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新时代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 39.6 试读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8辑) 收藏
作者: 杨宜音 主编 汪新建 吕小康 特邀主编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简 介:本辑承接《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3、14辑关于医患关系与社会心态的相关研究,分“社会心态”和“医患信任”两大栏目,每个栏目收集了若干篇理论类和实证类文章。研究内容既包括医患双方的医患社会心态、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幸福感和老年人的社会信任等社会心态相关主题,又涉及多视角的医患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总之,本辑的研究从多元理论视角和多元方法路径,继续对医患信任及其他当下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 26.7 试读
-
出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2辑)
简 介:在媒介与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时代,怀旧也借助媒介从个人感觉变成社会现象。本文梳理了怀旧的内涵在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以及传播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学术史脉络,区分了媒介与怀旧已有的关联方式,包括以媒介为对象的狭义媒介怀旧和模拟怀旧,以媒介为形式的中介化怀旧和屏幕怀旧,以及以媒介为工具的媒介化怀旧。基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本文认为以往研究多侧重怀旧的情感成分,因此,有必要对其认知成分进行补充,并提出怀旧源于一种基于自我的时间观,对外体现为重新体验过去的渴望之情,当新媒介参与到记忆中时,这种时间观因可选择而变得多元,从而形成不同于怀旧的媒介怀旧,具体表现以返回式、复现式和重构式三种方式重现过去的媒介使用行为。
¥ 11.51 试读
-
社会变迁视野下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探索与进展(代卷首语) 收藏
关键词: 传播心理学 社会变迁 传播学研究取向 心理学研究取向
出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2辑)
简 介:传播学和心理学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不断对传播活动中的诸多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心理学为传播学提供知识训练与范式解释,传播学则为心理学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提供应用场景。在二者的交错推进、相互影响中,形成了传播心理学这一交叉学科。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勾勒出这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脉络,以此线索介绍本辑收录的9篇论文及其在推动传播心理学发展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些研究或在新媒体语境下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主题,或体现了当前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即社交媒体用户心理和情绪情感。可以看出,社会变迁,尤其是媒介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传媒形态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传播活动的实践需要是传播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个体、媒体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在这些变化中具有多元性和可塑性,这为传播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传媒实践和社会心理生活提供了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 13.26 试读
-
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家长期望的中介作用 收藏
作者: 张慧超 陈毅文 杨宜音 胡琳丽 陈婕 著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出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6辑)
简 介: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对732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了家长期望在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将家长文化智力分为四个成分,其中家长元认知性文化智力、动机性文化智力和行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行为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长动机性文化智力和行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认知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家长动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认知适应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长环境适应期望、外语期望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家长行为性文化智力对子女跨文化认知适应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长环境适应期望起部分中介作用。家长期望在家长文化智力与子女跨文化流动适应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7.1 试读
-
转型期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层级性特征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简 介: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步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形成了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陆学艺,2002)。由于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占有的不均衡性和互补性,阶层之间需要沟通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阶层之间的信任——也是一种类群或群际信任,便成为维护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必备资源(郑也夫,2001;Lount,2010)。 当我们在社会阶层视角下审视群际信任时,可以发现人们在考虑是否信任某个陌生人时,不仅会把此人纳入一个类别,即存在一个类别化过程而达成归属和区分(Turner et al.,1987),而且继而会把此类别纳入社会结构分层体系中来考量,即依据与自身所在阶层的距离意识做出信任预期。换言之,群际信任可能具有层级属性。例如,对一位高级官员的信任、对一位医生的信任以及对一位出租车司机的信任将可能来自对这些职业所在的高、中、低阶层的信任,进而影响社会关系的判断与互动。这种以社会分层作为群际信任认知框架的特征是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分化愈加分明相关联的,因此,研究的视角必须从人际延展到群际,再从群际延展到社会,才能更深入地揭示社会信任的心理机制。
¥ 6.05 试读
-
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阶层及区域特征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简 介:社会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个体减少心理复杂性并获得本体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社会整合力量。正如社会学家帕特南所强调的,社会信任长期以来都是伦理道德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但维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确保了政府的绩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和形成了社会各种成分的“合作”,如立法与行政之间、工人与管理之间、政党之间、政府与私人之间、小企业之间,乃至于人与人之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共同体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与此相随,合作本身也会带来信任,尽管合作所需要的信任并不是盲目的,并且信任意味着对独立行动者之行为有预测(帕特南,2001:200)。中国社会30余年的急剧变迁与发展对传统的熟人社会关系和人际信任造成了很大冲击,同时亦催生出许多现代社会的组织及代理人,这就要求居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能够在利用已有熟人社会而形成的特殊主义信任机制中的积极性成分和合理性因素基础上,顺应变迁逐渐建构起超越个人、群体范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约束效力的社会信任格局,只有二者良性契合才能有效抵御严峻的信任危机,社会才能趋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不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异,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多梯度差异社会结构”(张鸿雁,2007),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以及同一阶层和社会群体或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化水平所共享的“社会信任感”自然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本研究即是在凸显当前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探索作为“社会心态”的社会信任感的构成维度,以及不同地域、阶层民众具有怎样的共识性信任感的特征属性,并试图从中揭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等带有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与信任感之间的关联情形。
¥ 9.86 试读
可能: 群体为了减低自我不确定性(主观),而提高群体内的的一致性,当一致性过高而成高度同质化的时候,反而有可能会走向封闭保守,而降低抵御外在风险的能力。 (所谓开放多元安全而封闭保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