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1)
- 作品书评(3)
-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典藏版) 收藏
简 介:本书是一本谈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可为初入史学之门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35.6 试读
-
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全10卷) 收藏
简 介:《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系桑兵教授主持的大型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编辑项目。20世纪80年代,《孙中山全集》、《孙中山集外集》等陆续出版,为孙中山及他那个时代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然孙中山一生收到的各方来电来函难以计数,却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研究的全面和深入。鉴于此,桑兵教授主持了这一项目,组织、指导青年学人,以“上穷碧落下黄泉”之态度,多方访寻、搜集相关资料,经数年数人之努力,终于集成这部400余万字的大型资料集。
¥ 1280 试读
-
转型中的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全2卷) 收藏
简 介:本书是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一届、第二届“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编,所选论文从不同层面探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各种问题,各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具体而微,呈现各自的取向、理解和努力,或可从整体上体现在近代中西东各种因素的缠绕纠结下,形形色色的观念、学说、思想、制度的传播与接受、延续与异动、应变与守常的种种复杂面相,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
¥ 168 试读
-
孙中山对“共和”的迎与拒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帝制相对的重要概念。或谓辛亥革命缔造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因此辛亥革命又被称为共和革命,而在举世不言中率先反清革命的孙中山被尊为中国共和的北斗。过去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说是只剩了一块共和的招牌。无论褒贬,都体现出共和与辛亥革命关系匪浅。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孙中山与共和的关系,变得不那么清晰明确。王学庄首先注意到,孙中山原来一般不使用共和的概念,直到邹容的《革命军》反响强烈,才顺势接纳了共和。李恭忠则认为共和原有民主与联邦两种意涵,孙中山原来较为倾向联邦主义,民主的色彩不大彰显。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孙中山对于代议制民主始终不以为然,试图加以改造。而这与美式代议制民主的形象不佳以及当时代议制民主在世界范围遭遇的重大挑战密切相关。这两个问题,之前已经在几篇文章中就相关各点分别有所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中讨论,希望全面系统地把握近代中国围绕共和与代议制民主所展开的历史进程,使孙中山与共和关系的脉络更加清晰明确,同时有助于加深对共和制以及代议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的认识。
¥ 1.25 试读
-
章老师的治学方向及其拓展空间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近代史学刊(第28辑)
简 介:《章开沅文集》的编辑是章老师在世时“在集体帮助下的自我盘点”,采取分门别类的体例,收录和编辑作者的主要著述,依次为辛亥革命研究(三卷)、张謇研究(两卷)、思想文化(一卷)、南京大屠杀(一卷),最后四卷为笔记、演讲、访谈和序言。由此可见章老师治学的基本取向,用力的重点从篇幅的分布即可概见。 不过,由于文集没有收录作者的所有文字,要想解读终其一生整体的治学路径及前后变化,还需进一步扩展视野。另外,章老师晚年开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其寄望、影响与成效,未必能够简单地对应著述的篇幅。有鉴于此,依据现有资料,对章老师的治学取向略做探讨,并窥测各方面的拓展空间,对于理解其学行,当有所裨益。
¥ 3.53 试读
-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分别及联系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2册)
简 介:在相当长时期的历史叙述中,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是合为一体的。不仅如此,五四运动还是由新文化运动所催生,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成为五四精神的重要表述,而五四爱国运动的主旨则由新文化运动延续。 不过,对这样的历史叙述很早就有学人表示疑义,因为检讨相关史料,在五四运动之前,并没有新文化运动的说法,见诸记载的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五四运动之后。有学人进而认定,新文化运动是被五四运动的风潮运动起来的。 这些论述得到相关史料的系统支撑,虽然某些表述还有进一步商讨的空间,但基本上是立得住的。只是事情并非仅此而已。现行的历史叙述并非完全出自后人的形塑,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可以找到渊源流变、起承转合的印记。所以接下来应该更加仔细澄清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分别及联系,既符合历史实情,又能够寻绎本事与叙述的来龙去脉,从而双重还原历史的本相及其演化。近年来撰述的中心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史》,本文概括呈现部分章节的结论性意见,并就研究的取径和办法进行深入探究。
¥ 6.91 试读
-
“新文化运动”的缘起 收藏
出处: 名家专论:《澳门理工学报》专栏文萃(2011~2017)
简 介:近年的研究显示,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人应是最早提出新文化运动的运动家。不过,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演化,绝非仅此而已。五四运动平息后,江苏教育会和北京大学既要避免学生失控再度危及其共有的势力基盘,又要在社会上继续鼓动学生对安福系主导的北京政府造成冲击,这与南方国民党的政治诉求相呼应。三方合谋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在迎合世界潮流、反对官僚军阀恶政、改造社会文化的理想追求之下,若隐若显地展现了联手反对安福系政权的政治同盟关系。江苏教育会组织系统的社会动员,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的关联作用逐渐得到认定并日趋明确。
¥ 6.65 试读
-
马裕藻与1934年北大国文系教授解聘风波 收藏
简 介:1934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胡适、傅斯年等人的支持下,解聘国文系教授林损等人,引发风波,长期担任国文系主任的马裕藻被迫辞职。此事看似新旧之争的延续,实则反映了国人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文学的观念及教法的分歧。蒋梦麟等人以行政主导强势推行的除旧布新,除了实现蓄谋已久的赶走所谓温州学派乃至终结章门弟子把持的历史,并没有赢得国文系学生的支持,也未能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显出成效。如果当年对马裕藻新旧并用的主张多一些包容,或许今日把握“中国文学”会少几分尴尬。
¥ 13.23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