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 收藏
关键词: 时代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新发展理念
简 介:本书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基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实践,以21世纪世界与中国“两个大局”为背景,全面深入探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命题。书中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线索,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时代之声、关注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问题,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贡献。通过深入研究,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21世纪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新贡献。
¥ 35.6 试读
-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收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现代化 阶级意识 葛兰西政治思想 领导权 历史哲学
简 介:“与马克思一起超越马克思”,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和布洛赫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解读历史、展现未来的方法,一种面对现实、批判现实,对实践不断敞开的开放体系,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本书稿首先从整体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生成及特色,揭示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渊源,重点探讨了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关系。实践—主体—总体的思想构成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回归的理论贡献。其次重点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主要思想: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主体性哲学、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葛兰西的政治思想、布洛赫的社会历史哲学。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对资本主义人性异化的批判及对人类的拯救,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无疑对当今我们在全新背景下重新思考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49 试读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 收藏
关键词: 时代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新发展理念
简 介:本书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基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实践,以21世纪世界与中国“两个大局”为背景,全面深入探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命题。书中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线索,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时代之声、关注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问题,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贡献。通过深入研究,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21世纪的新成果、新理论、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新贡献。
¥ 35.6 试读
-
关键词: “四个伟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精神
简 介:“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重大方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对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关键路径主要在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以伟大思想为指导,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其中,道路是立本基础,精神是不竭动力,思想是不朽灵魂,党领导一切是根本保障。
¥ 1.67 试读
-
和谐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构建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不仅对现代社会,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解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对20世纪人类发展的影响更是有目共睹。所以,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构建,就无法回避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关系。实质上,在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具有某种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现代性的典型特点,它是对形而上学和思辨叙事强有力的“解构”;另一方面,它又对现代性展开了批判,它是一种试图理解全部人类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的理论。基于这种两面性,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重构并不是要走向后现代主义,从而全盘否定现代性的合理性,而是要重塑理性,以和谐理性的新话语来重写现代性,重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具体到中国现实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各方面暴露出各方面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日显重要,理论界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基于这样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要重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就要确立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新思维,确立既能考虑主客体辩证统一又能体现互主体性关系的新主体,确立以融合互动为核心的新政治观念、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新经济观念、以多元对话为核心的新文化观念以及以和谐为核心的新辩证观念。
¥ 20.8 试读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张扬与理性批判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自从国内学者徐崇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先河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最快、成果非常丰富的领域,也是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资源。以“和谐理性与价值重建”为题旨发掘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话语,需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进行合理评析和积极借鉴。 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认为,有所谓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其中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大抵指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共产国际内部,以反思、批判乃至攻击“以考茨基的老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联合新俄式‘列宁主义’正统派”即第二国际所形成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第三国际的列宁主义为起源和标志的一种“左”倾思潮。1923年,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共产党员卢卡奇与德国哲学家、共产党员科尔施分别出版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两书,他们在书中公开批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所宣扬的科学主义理路是教条主义,脱离了时代的革命实践需求,主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主体性理论。后来引起一大批左翼思想家和左翼学者的响应和跟从,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结合起来,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一股“重新发现”“重新理解”“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左翼思潮由此形成。1955年法国哲学家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将之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并将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法兰克福学派、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其主要代表。而广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泛指在苏联、中国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左翼思潮或马克思主义研究,除上述狭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外,还包括诸如阿尔都塞、科莱蒂等开启的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英美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惯常的说法和用法,特指前者即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本书遵循惯常用法。而这种意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主体张扬以及与之相关的理性批判、重建无疑是它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以及建构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路。这些批判和建构的背后,追求诸如人自身的自我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多维度的和谐,无疑是其基本的旨趣。
¥ 11.25 试读
-
和谐理性观照下的关系重构与社会践履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和谐理性运用于具体的关系维度,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实现这些关系的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并激发出中外思想家们种种可贵的思考和探索。其中,中国传统思想尤为重视和谐的价值。作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的《周易》就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的思想。《周易·乾·彖辞》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所谓“太和”,即“大和”。“北宋五子”之一张载视太和为“和”的最高境界,太和者“和之至也”。天道生生不息,万物各有其性其命,相互汇合、相互作用以至和谐一体,才是最佳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同事物之间彼此谓之“他”,“以他平他”意指不同事物之间既有差异又能和谐相处的平衡状态,是万事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则是相同事物之间的简单相加,事物之间失去了多样性,相互之间无所裨益,也就难以有所发展。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婴以“和羹”“琴瑟”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和与同的关系,认为只有承认多样,尊重差别,才能“相成”“相济”,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和而不同”更是儒家所强调的价值立场。《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民间,也流行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等生存智慧。可以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
¥ 15.78 试读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视域中的和谐与理性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哈耶克说:“理性乃是人类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秉赋。”人是理性动物的说法,源远流长,广为流传且被广泛认同,得到许多哲学家的有力辩护。如胡塞尔就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只当它的整个人性是理性的人性时它才是这样的东西”。有人甚至说,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史,或者具体说就是理性形成和在批判质疑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而和谐,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基本诉求之一。理性与和谐一直是西方哲学和思想史中被重点关注的论题。和谐与理性,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论域或理论诉求。 世所公认,自由和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灵魂和核心话语,马克思作为德国“在霍尔巴赫和费希特之后第三代坚定的启蒙者的代表人物”,其作为理性主义者的身份无可置疑。罗素和胡克对此都公开指认。罗素说,理性仍“保留着以往人们相信它所具有的指导思想和人生的全部意义”,“一个理性主义者必是一个希望人们是有理性的人”,是希望理性展现上述意义的人,马克思确凿无疑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胡克则说:“马克思之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在于他认为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是在我们寻求了解和控制时能成功地使用的唯一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真正启蒙运动的产儿:没有一件事物不能科学地研究,没有一件事物是科学方法对它不相干的。”罗素和胡克的指认都有一定道理,特别是胡克,他还主张如果“理性主义意味着相信‘理性’构成事物的结构,或相信理性是人类行为或历史的推动力,则马克思就不是一个理性主义者”,难能可贵地认识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性思想的某些独特性。然而难以否认的是,他们的认识有问题:其一,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认识论、科学主义意义上界定理性,并据此将马克思界定为理性主义者,这显然过于狭隘地理解了理性和马克思的理性主义;其二,在胡克那里,马克思似乎还成了理性万能论者。两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性思想特别是这种思想的革命性的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 15.1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