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动态(0)
- TA的作品(10)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8) 收藏
黄晓勇 主编 蔡礼强 执行主编 何辉 徐彤武 副主编 2018年05月 出版
关键词:
简 介:本书专题研究篇重点关注了慈善组织募捐资格、社会组织孵化器、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培训、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民间智库发展等问题;案例研究篇通过北京市协作者的“三社联动”试点、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社会创新、中国扶贫基金会“走出去”三家机构的成功经验,进行典型案例总结;域外镜鉴篇借鉴了日本“多元协作”构建的经验;理论思考篇则分别讨论了民间社会组织相关概念和中国公民结社发展的四十年。
¥ 50 试读
-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 收藏
黄晓勇 主编 蔡礼强 执行主编 何辉 徐彤武 副主编 2019年06月 出版
关键词:
简 介:本书关注了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发展、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以及公益慈善组织税收优惠等问题;关注了社会组织支持平台、公益产品规模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以及社会企业等热点问题;探讨了美国、法国以及英国对社会组织参与海外援助的政策支持,以及巴西社会组织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问题;讨论了关于民间社会组织“走出去”等几个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我国社会组织今后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
¥ 50 试读
-
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6~2017) 收藏
黄晓勇 主编 蔡礼强 执行主编 徐彤武 何辉 副主编 2017年01月 出版
关键词:
简 介:本书专题研究部分重点关注和剖析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相关规范、民营企业基金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状况,以及专业志愿服务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价值等问题;域外镜鉴部分研究了日本和法国的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培育扶持的政策和具体做法;实务思考部分通过展示一家本土优秀社会组织十余年来与政府合作的历程,全面总结和梳理了社会治理中政社合作的价值、社会组织扮演的角色,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50 试读
-
B.13 “民间社会组织”概念辨析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随着当代中国非营利事业的发展,中文里“民间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所指代的组织群体已经超越我国民政系统管理的三大类社会组织范围,正逐步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国际体系内通用多年的“民间社会”或“公民社会”(英语表达均为“civil society”)概念接轨。这一现象与国内现行社会组织治理的关键理念和行政管理框架相矛盾,也凸显了进一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既然丰富多彩的中国社会组织实践和中外民间交流早就突破了旧有法规与管理制度,而且这种突破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理解、共识和中国的根本利益,那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实施后,坚决破除制度性的自我束缚,给予“民间社会组织”概念以更加普世和与时俱进的法定解读,已成为中国社会治理中一项时不我待的任务。
¥ 75 试读
-
关键词:
简 介: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把目光和资源投向境外,开展了各种公益性的国际项目。中国社会组织要走出去,应当确保其境外活动符合《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确定的目标,符合本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同时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与当地各方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更重要的是,必须先期展开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实事求是地看待并努力克服中外国情差异、制度和政策环境局限、跨文化交流障碍以及人力资源缺乏等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缅甸开展的工作具有代表性,说明在当今中国社会组织国际化进程的起步阶段,打算走出去的社会组织应该特别重视自身走出去的战略、人才、方法和资源。
¥ 75 试读
-
B.14 跳出误区 拥抱世界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锐意开拓进取,果断告别僵化思维和认识误区,把中国特色与国际社会关于民间社会组织的通行定义、普遍规则和最佳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谱写中外民众交往的新篇章。中国民间社会组织“走出去”的现实目标应该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谦虚地学习和倾听,深化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走出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不仅是沟通民心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内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更是中国“人的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发展阶段,是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精神面向全球的展现。只有真正实现了民心相通,形成超越各种分界线的持久民间友谊,各国人民才能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75 试读
-
B.6 美国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治理中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在美国多重的社会治理手段中,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十分重要。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发挥着ADR的实践者、倡导者、研究者、交流平台、资助人、教育者和国际合作促进者的作用,与政府一道努力,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条件下,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非营利组织深度和全面介入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原因,可以从美国历史文化遗产、近40年来美国社会与司法制度的变化、非营利部门的壮大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中去寻找。美国的经验对于面临社会治理挑战的中国不失借鉴意义。
¥ 75 试读
关注TA的人(0)
TA关注的人(0)
正在发生去先晓茶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