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5)
-
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 收藏
简 介:本书为五部分,绪论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吴越国和吴越钱氏家族研究的现状;军事编论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湖州、苏州、福州对于吴越国陆疆的重要性,以及吴越国对三州的防务策略;文献编分别对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诗文进行系年,对吴越国、两宋时期的吴越钱氏家族忠逊王支的著述情况进行梳理,对吴越国、两宋时期传世与出土的吴越钱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编先就可靠史料中吴越国、两宋时期吴越钱氏家族的世系进行串联,再对吴越钱氏后裔、北宋枢密使钱惟演的生平史料进行编年;最后附有百年来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的论著目录。
¥ 29.4 试读
-
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 收藏
简 介:本书为五部分,绪论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吴越国和吴越钱氏家族研究的现状;军事编论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湖州、苏州、福州对于吴越国陆疆的重要性,以及吴越国对三州的防务策略;文献编分别对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诗文进行系年,对吴越国、两宋时期的吴越钱氏家族忠逊王支的著述情况进行梳理,对吴越国、两宋时期传世与出土的吴越钱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编先就可靠史料中吴越国、两宋时期吴越钱氏家族的世系进行串联,再对吴越钱氏后裔、北宋枢密使钱惟演的生平史料进行编年;最后附有百年来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的论著目录。
¥ 29.4 试读
-
出处: 中国与域外(第3期)
简 介:通过新出《阿史那明义墓志》,可以得知这支阿史那氏有可能是后突厥汗国创建者骨咄禄可汗之后。在开元天宝年间,活跃于北方边地,并逐渐归入安禄山帐下。在安禄山起兵前后,这支阿史那氏的阿史那承庆颇受安禄山信任,且参与起兵谋划。此后,阿史那承庆、阿史那从礼父子随安禄山征战,且在占领长安后派阿史那从礼远赴河曲结交其他蕃部。至安禄山死后,阿史那从礼转而成为代表阿史那氏与唐廷沟通的关键人物。此后,阿史那承庆依然出仕安庆绪、史朝义时期。史朝义死后,这一支突厥王族在安史政权中的政治命运也告终结。
¥ 3.49 试读
-
唐帝国的覆灭与门阀大族 收藏
作者: 冯立君 谭凯 李鸿宾 胡耀飞 著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关键词:
出处: 中国与域外(第3期)
简 介:咱们的沙龙现在准备开始,我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的冯立君,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两位嘉宾。这位是我们的作者谭凯先生,来自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教授,另一位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孙英刚教授,他也是这本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的审校。今天的主题是围绕新书《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而来,我相信很多读者都是慕名而来的。今天先是酷暑,继而大雨,很感谢大家到现场来。今天的沙龙主要通过几个问题——我们从甲骨文的微博和微信,包括豆瓣的读者留言上,选取了几个代表性问题——和谭凯先生、孙英刚先生做一个问答,主要是针对他们俩的对谈形式。主题是“唐帝国的覆灭与门阀大族”,但实际上这本书名叫《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如果没有通读全书的读者,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中国和唐朝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所以,我们想先请作者谭凯先生来谈一下为什么写这本书,以及唐朝和中古中国,它们两个的时间概念是什么。
¥ 14.66 试读
-
试论缪荃孙的五代史研究:以《补五代史方镇表》为中心 收藏
简 介:缪荃孙《补五代史方镇表》一直以手稿形式存世,直到1996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方为世人所知。可惜的是,今人朱玉龙的《五代十国方镇年表》未能利用这一近百年前的考证成果。缪著上承万斯同《五代诸镇年表》,大体继承了万表的表格格式、书写方式等内容,并在内容考证和分类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同时期独立撰著的吴廷燮的《五季方镇年表》虽然也是从万表的格式演化而来,但明显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今人朱玉龙根据中华书局去掉表格格式的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来撰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则是在吴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相对于朱著来说,缪著在内容方面有三个长处:1.考察了不在今天国界范围内的交州静海军(今越南北部)的内容;2.以政权的名义单独整理了五代王朝开始之前李茂贞秦岐政权的方镇;3.考察了作为各政权首都的京尹的情况。就缪著与朱著相重合的内容来看,缪著有71+5处的考证稍逊于朱著。当然,缪著也在25处内容上优胜于朱著。缪荃孙对于五代史的关注,最用力的即在《补五代史方镇表》,但也涉及其他方面,比如替刘承幹撰写《南唐书补注》等。
¥ 8.41 试读
-
关键词:
出处: 唐宋历史评论(第3辑)
简 介:唐史研究历来偏重唐前期,对于中后期关注不够,不过这一现象近年来多有改观。就专著而言,先有谭凯(Nicolas Tackett)关于世族衰亡的专著,后有陆扬对于晚唐清流文化的阐发。前者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在晚唐的消亡问题,认为黄巢(?~884)之起,特别是对长安的占领和屠杀从肉体上摧毁了这一阶层。后者主要从对唐代中后期世族中潜行的清流文化的揭示,看其政治文化在唐后期五代的赓续问题。总体而言,这两本书的观点是相左的,前者强调黄巢集团的暴力行为对世族消亡产生的重大影响,后者强调世族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无论哪一种对唐代中后期的研究,其实都绕不开两次重大事件,也就是安史之乱和王黄之乱。这两次事件之所以成为唐中后期的时间界限,主要在于对整个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基于此,学界对两次事件本身的相关研究,历来十分丰富。此外所涉及的问题,则是普遍存在于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及其割据现象。这是讨论唐朝中后期的历史所绕不开的问题,近年来对此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加。而在人们接受了唐代中后期藩镇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来认识整个藩镇时代的兴衰,也就成了题中之义。对此,五十多年前王赓武的《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可作为对藩镇衰落之势的代表性研究,至今无人超越。而本文所评新近出版的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则可作为研究藩镇启幕目前最全面的成果。
¥ 4.3 试读
-
结语 收藏
作者: [瑞士]谭凯(Nicolas Tackett) 著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孙英刚 审校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关键词:
出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简 介:在九世纪大部分时候,唐王朝的官僚体制由数量有限的门阀大族所把持,他们维持了数世纪的政治影响力。这些家族大部分在东汉末年,首次以地方精英的形象浮现。在维持地方财富的基础上,他们开始出仕分裂时期各个政权。通过任官,他们的政治地位在三、四世纪时得到巩固。特别在北方,开始依赖于日渐完善的地方家族之官定等级。诚然,被定级的家族数量上很多,所以长远来看,他们不可能一直在朝廷上维持影响力。但许多这些家族确实保持着政治重要性,安然度过六世纪的数次改朝换代,隋朝的重新统一中国,以及孕育出唐朝的隋末动乱。 到了七世纪,这些中古大族的权力基础开始从根本上改变。隋王朝废除了高门世族的特权,去掉了他们政治身份的法律保障。同时,在六、七世纪时,他们选择在京城聚居,使得他们失去了对地方财富的控制,后者对他们的长时间存续而言,曾经至关重要。在有唐一代,他们面临一系列挑战。八世纪时,对官僚而言,科举制度开始成为正式的入仕途径,尽管规模有限,但理论上为出身卑微的人提供了一条向上流动的道路。此外,一个半世纪后,新兴的藩镇幕府体制建立,从而绕过中央政府的任命程序,原则上为藩镇精英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随着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的影响,曾经强制对土地实行再分配的两税法彻底崩溃,对商业的管制也日渐松弛,从而为新兴地主和商业精英的发展创造了环境。
¥ 2.63 试读
关注TA的人(0)
TA关注的人(0)
正在发生去广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