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5)
-
结语 收藏
作者: [瑞士]谭凯(Nicolas Tackett) 著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孙英刚 审校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关键词:
出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简 介:在九世纪大部分时候,唐王朝的官僚体制由数量有限的门阀大族所把持,他们维持了数世纪的政治影响力。这些家族大部分在东汉末年,首次以地方精英的形象浮现。在维持地方财富的基础上,他们开始出仕分裂时期各个政权。通过任官,他们的政治地位在三、四世纪时得到巩固。特别在北方,开始依赖于日渐完善的地方家族之官定等级。诚然,被定级的家族数量上很多,所以长远来看,他们不可能一直在朝廷上维持影响力。但许多这些家族确实保持着政治重要性,安然度过六世纪的数次改朝换代,隋朝的重新统一中国,以及孕育出唐朝的隋末动乱。 到了七世纪,这些中古大族的权力基础开始从根本上改变。隋王朝废除了高门世族的特权,去掉了他们政治身份的法律保障。同时,在六、七世纪时,他们选择在京城聚居,使得他们失去了对地方财富的控制,后者对他们的长时间存续而言,曾经至关重要。在有唐一代,他们面临一系列挑战。八世纪时,对官僚而言,科举制度开始成为正式的入仕途径,尽管规模有限,但理论上为出身卑微的人提供了一条向上流动的道路。此外,一个半世纪后,新兴的藩镇幕府体制建立,从而绕过中央政府的任命程序,原则上为藩镇精英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随着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的影响,曾经强制对土地实行再分配的两税法彻底崩溃,对商业的管制也日渐松弛,从而为新兴地主和商业精英的发展创造了环境。
¥ 2.63 试读
-
黄巢和中古大族的衰亡 收藏
作者: [瑞士]谭凯(Nicolas Tackett) 著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孙英刚 审校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关键词:
出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简 介:虽然直至870年代,唐王朝依然强大,但这十年间的政局与事件,颇不利于其长期存续。在全面编年两千年中国史的全294卷巨著《资治通鉴》中,北宋学者和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他自身的兴趣在于将历史视为“治理国家的镜子”——指出了许多制度崩坏导致的各种问题。对司马光来说,最严重的问题是国家最高层的腐坏。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是一名宦官,他控制着年轻的皇帝僖宗(873~888年在位),后者尊他为“阿父”。当时最有权力的军事将领亦“恐(他人)分其功”。而皇帝本人,就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沉迷于马球而非朝政。根据司马光的记载,皇帝曾自豪地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当有人指责他的自吹自擂时,他只是笑笑而已。
¥ 11.93 试读
-
晚唐藩镇 收藏
作者: [瑞士]谭凯(Nicolas Tackett) 著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孙英刚 审校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关键词:
出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简 介:大量关注晚唐政治、经济、社会史的学者已经揭示出安史之乱的深远影响。安禄山(约703年~757年)从边境军将序列中一步步升迁,直至成为唐朝八世纪中期最重要的武将。740年代晚期,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后,安禄山成为唐玄宗(712~756年在位)宠臣,同时与权相李林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由于其在朝廷的各种关系,安禄山被任命为三个边境藩镇的节度使,并得到数次连任的许可。然而,在李林甫死后,安禄山与唐廷的关系开始恶化。最终,755年末,随着与李林甫的继任者之矛盾进一步升级,安禄山造反了,带领15万军队穿过河北,并在不到一个月后占领东都。身为帝国高官,安禄山深谙中国政治文化,并意识到自己可以正式谋求称帝。叛乱开始之后仅仅数周,安禄山即自称为新王朝大燕之皇帝。数月之后,他占领了长安,逼迫唐玄宗向西南方向逃亡四川。在安禄山及其继任者统治下,燕国维持了整整七年的统治,直至最终被忠于唐朝的军队消灭。
¥ 10.14 试读
-
京城精英的婚姻网络 收藏
作者: [瑞士]谭凯(Nicolas Tackett) 著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孙英刚 审校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关键词:
出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简 介:韦沨(735~810)*曾身兼洛阳令和华州司马,这两个官职因地处京畿而炙手可热,这明显得益于其优良的社会关系。他的数位亲戚在各自一生中,曾任重要的地方官,包括其父亲、两位兄弟、岳父以及一个儿子,都在帝国境内不同地方出任刺史。他另一个儿子是杨汉公(785~861)*的岳父,杨汉公日后出任河南东部的天平节度使以及长江中游地区的荆南节度使。韦沨与强势的京朝官员也有姻亲关系,祖父韦安石(651~714)曾在武则天期间出任宰相,侄婿李巽(747~809)*和叔父韦陟(696~760)都担任至关重要的吏部尚书一职,另一位叔父是太宗朝宰相王珪(571~639)某位四世孙的岳父,一位侄孙是晚唐宰相高璩(死于865年)的岳父,孙女则嫁给了八世纪中期的宰相白敏中(792~861)*,从而使韦氏通过联姻成为晚唐大诗人白居易的远亲。
¥ 9.46 试读
-
权力的地理 收藏
作者: [瑞士]谭凯(Nicolas Tackett) 著 胡耀飞 谢宇荣 译 孙英刚 审校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关键词:
出处: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简 介:在山东滕州东南的山上,一方竖于1193年的金朝晚期石碑明确标记了此即初唐名将、政治家李勣(594~669)的墓。此碑由一位声称为李勣十九世孙的人所立,据碑中所述,李勣最初陪葬于唐都长安附近的唐太宗(597~649)昭陵。然而,当武则天开始篡夺帝国权力后,李勣的孙子徐敬业于684年起兵,李勣本人的墓葬与棺椁也因此遭到破坏。在武则天倒台的705年,李勣的后代将他的遗骸迁葬到了1193年所立的这方石碑处。 这一叙述的细节似是而非。根据其他史料证实,李勣确实陪葬于昭陵,其墓曾遭破坏,他的家族随后于705年恢复了名誉。然而这方1193年的石碑仍在一些重要内容上与已有记载存在分歧。据正史,徐敬业在试图乘船渡越渤海逃往朝鲜半岛时被抓获,随后与其诸多亲属一同被处死。相反,这方石碑却声称他和他妻儿逃脱了,并在今天的滕州附近重新定居。更成问题的是,正史记载唐中宗于705年修复了李勣墓并恢复其此前所有荣誉,这也就排除了将其遗骸迁葬他处的任何必要。
¥ 8.78 试读
关注TA的人(0)
TA关注的人(0)
正在发生去广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