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苏巨黎咪》彝族传统思维研究 收藏
简 介:本书在以逻辑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视域下分析和揭示了彝族经典文献《苏巨黎咪》的彝族传统思维和特征,结合民族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提炼了彝族传统思维的深刻内涵,探寻了彝族传统思维生成机制,分析了彝族语言、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其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转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 64 试读
-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第2辑) 收藏
简 介:《多彩贵州文化学刊》由贵州民族大学主办,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本书是第2辑,共15篇论文,大多以贵州为研究区域,具体涉及民族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理论、异地扶贫搬迁、民族教育和贵州地域民族文学等内容,涉及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旅游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
¥ 23.4 试读
-
反贫困: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2014) 收藏
作者: 吴大华 叶韬 张学立 黄承伟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关键词: 绿色减贫 环境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 生态文明 反贫困 扶贫
简 介:反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来,中国政府和民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反贫困而努力奋斗。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反贫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机遇。本书以反贫困的超前视角,对当今的反贫困予以高度概括,正面回答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作者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与反贫困”的最新论断,围绕“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这个主题来探讨当下的反贫困问题,指出一个颇具创新价值的严峻问题。题。
¥ 29.4 试读
-
孙兆霞专访 收藏
作者: 吴大华 张学立 黄承伟 叶韬 主编 许峰 孙兆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关键词:
出处: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
简 介:孙教授,您是贵州民族大学专门做扶贫方面研究的? 对,是从80年代就开始做反贫困的研究,当时不是专门的反贫困,就是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发展,那个时候有一个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小岗村的总结调查,包括像王岐山书记他们8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做中国改革开放的研究,同时也到贵州来做研究。比如那本书《富饶的贫困》就是他们当时对贵州调查研究完了以后写的,可能也是我们国内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反贫困理论的著作,“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这一著名的观点就是《富饶的贫困》这本书中提出来的。1984~1985年的时候就有一个课题委托给贵州的研究人员,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对贵州的贫困问题进行研究。2010年开始我们国家著名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就指出扶贫开发可能得关注社会建设,所以当时在北京就提议了一个课题,就是说盯着贵州的一个县,组织力量去做社会建设和扶贫开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所以我们2001年就由贵州省委统战部来组建了一个课题,于是贵州几个高校年轻的、中年的研究人员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陆老一起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与我们三年来反贫困论坛一直在合作的单位,我们其实从2000年陆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这个课题就开始在合作,2011年以后,这个专题的反贫困研究就从武陵山区的贵州开始调研,2011年是由贵州省委统战部来组织搭建的平台,组建了一个课题,也就是中央的研究机构跟贵州的团队结合成一个团队,一直到今天。我们从2000年开始合作,2011年以反贫困为主,所以长的说合作了15年,短的说到2016年是6年。2016年的时候贵州省人大又搭了一个平台,2011年的课题叫“武陵山扶贫开发模式研究”,到2012年的时候由人大来搭的这个平台就叫“武陵山开发与社会创新研究”,这样就一直做下来,中途也有贵州省自己的课题,还有国家的课题,一直做到现在。在这个过程当中,到2014年,我们的生态文明反贫困论坛就是我们以学术为支撑,就是以这个团队来做了学术为支撑,那么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是承办单位之一,2014年的时候国务院扶贫办作为主办单位,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到2015年的时候,北京大学、国务院扶贫办就直接进入了,一直到2016年,反贫困论坛是这么建成的。
¥ 2.3 试读
-
吴明儒专访 收藏
作者: 吴大华 张学立 黄承伟 叶韬 主编 许峰 孙兆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关键词:
出处: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
简 介:吴明儒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在研究的是社会福利,包括社会转型,您的研究里面还有一个是时间银行的创新?我们非常感兴趣,首先想问一下“时间银行”是什么样的概念?它跟社会福利有什么样的联系? 时间银行的概念是美国的一位学者阿里·阿肯(英文音译)提出来的,他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我们重新思考,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他对时间银行的概念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第二,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跟别人做一些交换,比如说你的时间可以跟别人做交换,但是这个交换就是可以让我们对过去工作重新定义,我们认为工作就是在职场上工作,那个才叫工作,他认为只要为这个社会有贡献的其实都可以视为工作。我们知道有一些工作是没有薪水的,但是你可以跟别人互相交换。第三,他提到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关系,互助的关系实际上是不需要花钱的,所以我们现在将它广泛地运用到生态文明里面,我们可以用时间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在社区推动。当然,主要还是希望人跟人有紧密的连接,这个连接他认为在某一个意义上就是一种资本,所以叫作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是很重要的,我们经济上的发展不只是要有所谓的货币资本,我们还要有人跟人之间所谓的关系,我们中国人叫作关系,但是那是所谓的社会资本,它会推动社会前进。我曾经在台湾社区做社区货币,时间银行变成了社区货币,因为在一个社区圈子里面,我们现在其实是慢慢地不再互助,所以我们通过一个时间货币的概念,通过一个社区货币让他们开始去互助,当然也会让这个社区活络起来。
¥ 1.4 试读
-
朱启臻专访 收藏
作者: 吴大华 张学立 黄承伟 叶韬 主编 许峰 孙兆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关键词:
出处: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
简 介:首先欢迎朱老师来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新闻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访谈室的现场,今年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朱老师参加我们的年会,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扶贫与减贫。年会开始前一天(7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专门在生态文明论坛的主会场,召开了一场由国务院新闻办主持和组织的生态文明与扶贫开发的新闻发布会,其实这说明扶贫开发是今年年会非常重要的议题,你怎么看这两个问题的关系? 生态和扶贫,在过去我们说这是一对矛盾,凡是生态好的地方,老百姓都比较贫困,或者说由于贫困,所以没有进行大的开发,保护了良好的生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不仅为我们提供一种公益的服务,同时也应该为当地人提供比较高的生活质量和比较多的收益。
¥ 2.56 试读
-
迈克尔·海尔曼专访 收藏
作者: 吴大华 张学立 黄承伟 叶韬 主编 许峰 孙兆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关键词:
出处: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
简 介:在生态文明这个框架下,您怎么看扶贫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我所在的公益组织一直在云南、大凉山和重庆山区做扶贫,当地人受教育程度让我十分担忧。以云南为例,男生平均上7年学,女生平均上3.5年学,还有很多云南山区的妇女没有上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扶贫应该更侧重当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能力提升,所以我们一直专注于教育扶贫。 中国政府的精准扶贫,这个概念非常好。很多人说,农村人不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只要有龙头企业愿意投资农村,他们就有了工作机会。但实际上,企业必须靠竞争才能生存,他们对人才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人员素质达不到,龙头企业也不可能聘用。所以我们说,农村发展和脱贫是跟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自己的能力提升分不开的。
¥ 0.67 试读
-
汤敏专访 收藏
作者: 吴大华 张学立 黄承伟 叶韬 主编 许峰 孙兆霞 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关键词:
出处: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
简 介:我们知道今年的贵阳国际论坛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是扶贫,一般在公众的认知当中,生态文明和扶贫怎么够联系到一块呢?大家对这个问题很少了解。不管是从经济还是从政策的角度,你觉得扶贫和生态是怎么关联的?或者它的最后核心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把生态跟反贫困联合在一起,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都比较明白。那么这里面有可以互相融合的,也有一些小小矛盾的地方。总体上来说,从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的经验、从现在老百姓的抱怨可以看出,在没有解决生态问题或者破坏生态的情况下,你就是把贫困解决了,最后你还是损失更大。所以要把这个结合起来,在扶贫的时候注意生态保护,反过来,把生态保护以后它又能够促进扶贫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环境非常恶劣,大家连空气都不敢吸,连水和食品都不敢吃的情况下,现在对生态保护已经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任何老百姓都会明白。在扶贫的时候,就不要再走我们过去三十年的路,来保护生态。
¥ 1.44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