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3辑) 收藏
简 介: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主题是“道德心理学”。作者从道德心理与秩序的关系、个人道德修养的心理特征、道德心理与文化建设、社会共同体建设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心理思想史梳理等方面,用14篇论文的篇幅从道德心理学的多个角度反映出在化解规范冲突、推动社会善治方面中国心理学学者的最近思考和研究发现,旨在借此全面展示道德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 54.5 试读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收藏
简 介:道德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在道德情境下如何扬善弃恶的经验科学,是心理学与伦理哲学的交叉学科。道德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社会经历重大变革的时代,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健康发展,更关系到一个社会如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本辑主题为“道德心理学”,旨在研究和揭示道德心理学的理性主义偏差以及道德教育、道德学习的心理研究进展,包括“人性基础”、“人格美德”、“文化教养”、“问题矫正”和“生态环境”五个栏目。希望借此能较为全面地展示心理学界在道德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新时代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 39.6 试读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收藏
作者: 杨宜音 主编 吴胜涛 特约主编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简 介:道德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在道德情境下如何扬善弃恶的经验科学,是心理学与伦理哲学的交叉学科。道德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尤其是在社会经历重大变革的时代,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健康发展,更关系到一个社会如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本辑主题为“道德心理学”,旨在研究和揭示道德心理学的理性主义偏差以及道德教育、道德学习的心理研究进展,包括“人性基础”、“人格美德”、“文化教养”、“问题矫正”和“生态环境”五个栏目。希望借此能较为全面地展示心理学界在道德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新时代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 39.6 试读
-
努力的意义:基于中国学生成长思维与成就动机的阶层分析 收藏
作者: 茅云云 周婵 吴胜涛 著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出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3辑)
简 介:努力奋斗是个体的道德义务,也是低阶层改变命运的道德动力。本研究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国中学生样本(n=12058)及某市大学生群体(n=311),探讨了成长思维——相信人的能力可以后天改变,而非先天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的阶层差异,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结果发现,低阶层学生成长思维与高阶层学生相当;成长思维对努力信念、掌握目标等成就动机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且阶层在二者之间起调节作用,即相对于高阶层,低阶层学生成长思维对成就动机的预测效应更大。总之,成长思维有助于提升成就动机,是低阶层学生的重要心理资源,有助于减少成就动机的阶层差异。本研究对打破能力的天资伦、重新定义低阶层努力的道德价值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对教育实践和阶层治理具有重要启发。
¥ 7.93 试读
-
作者: 吴胜涛 胡传鹏 刘冠民 著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关键词: 道德心理学 规范冲突 社会善治 秩序反思 道德重建
出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3辑)
简 介:每逢社会重大变革,善恶、是非问题总是特别引人注目。道德法则究竟是为冲突筑高地,还是为善治求良方,是值得审问、慎思的理论问题,更是需要明辨、笃行的实践课题。如今,恰逢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变迁与技术变革引发了一系列秩序反思与道德重建的大讨论。本文首先从冲突视角回顾了道德心理学的最新进展,然后从道德与秩序反思、道德与个人成长、道德与文化建设、道德与共同体建设、道德心理思想史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化解规范冲突、推动社会善治上的最新努力和研究发现。
¥ 7.33 试读
-
社会支持网络的私人关系效应及场景差异 收藏
出处: 社区心理学研究(第13卷)
简 介:社会支持在压力应对中起重要作用,但强关系、弱关系理论主导下的网络结构是否适用于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及复杂的生活场景尚不清楚。本研究对压力应对时的多种支持源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支持网络的私人关系效应及场景差异。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网络包括私人关系(如自己、家人、朋友)、社区邻里(如基层、邻居)、社会机构(如中央政府、外地政府、民间组织)三个维度。民众在困难时会优先选择私人关系,尤其在疾病威胁场景下私人关系更加明显;在日常生活场景下,社区邻里的优先性大于社会机构。本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支持网络以“己”为中心的私人关系效应,以及社区邻里关系的补充功能,这对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与社区治理工作或有参考价值。
¥ 6.37 试读
-
作者: 吴胜涛 张燕 于洪泽 樊俊伶 李馨婷 著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出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简 介:正义感是人们面对不公时较低的认知阈限、强烈的情感反应以及重建正义的深思与动力,但基于受害者视角的正义感使个体难以忍受人际关系中的冒犯行为,甚至伤害他人、报复社会。因此,澄清受害者正义感的道德两面性及其背后的价值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考察受害者正义感与人际宽恕的关系,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受害者正义感显著负向预测人际冒犯情境下的善意倾向,正向预测疏远、报复倾向;当被试在决策中表现出亲社会(而非亲自我)取向时,上述受害者效应更大。本研究揭示了受害者正义感与人际宽恕的关系,以及基于受害者视角的亲社会价值取向的道德许可效应,这对我们理解受害者心态的危害及其心理机制具有重要启发。
¥ 5.5 试读
-
何以为德?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础与道德学习的路径探讨(代卷首语) 收藏
作者: 吴胜涛 杨韶刚 袁杰 胡晓晴 著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出处: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21辑)
简 介:道德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尤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道德教育不仅涉及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且涉及一个社会如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近百年来,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存在理性主义偏差,相对忽略了道德情绪情感、道德人格、道德意志、道德直觉等非理性因素。近期的文献回顾显示,国内外学者从人性基础、人格美德、文化教养、问题矫正等方面探讨了道德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同时,一些学者从基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学习、基于无意识的个体学习视角,探讨了道德学习的两种新路径,并总结和展望了道德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 8.71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