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木丰中学“控辍保学”的个案研究 收藏
简 介:本书以云南芒市一所傣族中学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研究了针对辍学展开的治理的社会实践逻辑。作者从针对一个具体个案的辍学治理入手,反思了辍学的普遍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解释辍学现象,以及为什么要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通过将这些问题置于中国教育下乡的历史进程中,并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审视这些问题,提出教育治理是在边缘地带强化权力的进程,也是渐进的国家化问题。
¥ 20.7 试读
-
教育治理的社会逻辑:木丰中学“控辍保学”的个案研究 收藏
简 介:本书以云南芒市一所傣族中学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研究了针对辍学展开的治理的社会实践逻辑。作者从针对一个具体个案的辍学治理入手,反思了辍学的普遍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解释辍学现象,以及为什么要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通过将这些问题置于中国教育下乡的历史进程中,并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审视这些问题,提出教育治理是在边缘地带强化权力的进程,也是渐进的国家化问题。
¥ 20.7 试读
-
治理的形成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这一机制的反讽之处在于:它让我们相信,它与我们的“解放”密切相关。 ——福柯 2011年7月,学校已经放假,笔者也准备收拾行囊,离开调查点。在操场上遇到一位景颇族保安,他向笔者抱怨,最近有一项新工作要做。原来,这段时间雨水充沛,足球场上的野草异常茂盛,村民们见机在此放牛。“我们想白长着也是浪费了,牛吃掉不是正好吗?值班领导却说,学校又不是牛圈,怎么能让牛进来!”作为乡村社会的成员,人们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展开行动,而教师所维护的现代教育空间,却要确立起自身的界限,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细究起来,村民和学校的想法各有道理。二者的分野,当然不止这一端。然而,当村民的这个困惑抛在笔者的面前,多少让人错愕,感到莫衷一是。在教育治理的网络中,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合理性、普遍辍学的认知、“控辍保学”的必要性持有一种毋庸置疑的信念。通过对教育治理各个环节的描述,他们力图将这种信念显露出来。不过,要完成这一工作,还需要将教育治理放在历史脉络中,审视它是如何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从而能够以当前的样式持续存在。
¥ 12.63 试读
-
知识的体制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马克思 至此,我们已经描述了教育治理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解决策略及其社会后果。但是,普遍辍学的“症结”到底是什么,却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辍学的现象?基于日常生活经验,教师、教育管理者、家长、学生都会给出自己的理解。不过,与日常经验“决裂”,是我们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前提,这就要转向知识的体制问题。阿普尔(Michael Apple)所提出的“什么样的知识更有价值”的问题,给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者形成很大的冲击力。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在专事课程知识的研究中,才会想起这一警语。在考察现代学校教育如何改造边缘地带的问题上,知识问题还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笔者认为,这一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忽略的议题,构成了理解教育治理现象的关键一环。在穿梭于学校和村寨之间展开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11年5月,已经临近小学毕业的时节,为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木丰中学的副校长和几位老师到一所边境线上的山区小学做招生宣传,笔者与他们同行。车在山路上颠簸,路弯难行,几次迷失了方向,但看到远处的红旗时,副校长说:“就是那了!哪里有红旗,我们就向哪里去!”红旗是国家的神圣意象和符号,它将散落在坝区和山区的众多中小学校紧密勾连在一起,每所学校,都是这个网络的一个节点。由此,对傣族学生而言,村寨与学校,构成两个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然而,如何处理好这两个教育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下乡能否真正达到目标的关键。这一议题,深深困扰着教育研究和实践者们。杜威(John Dewey)(2001:13-14)早就指出,通过参与实际事务接受教育,至少是亲切的、有生气的,正规的教学变得抽象和书生气。前者是不自觉地学得知识,后者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得知识。避免这两种知识之间的断裂,成为发展专门的学校教育的一个越来越难以处理的任务。正规学校教育往往通过拒弃地方文化,确立起合理性。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已经主导了教育实践者的价值观念。
¥ 13.26 试读
-
文化的反抗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我们无须把人搞成非人化框架的囚徒。我们必须找回对于自由、多样生命的喜好,还有这种生命中所有的偶然、意外和不规则之处。 ——涂尔干 教育下乡常常被认为是现代化最为典型的一个环节。然而,就在教育不断得以普及的过程之中,逃学、辍学、失学问题却始终与之相伴随。而在教学过程中,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会达到非常普遍的程度。处于边缘地带的学校,这一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在官方表述与日常生活中,学校教育都被视为一种优质而又稀缺的资源。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弱势群体与边缘地带的人群能够获得教育资源,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但是,为什么学生在教育这一稀缺资源面前,会表现出冷漠、放弃、逃避,甚至抗拒的态度?这一问题成为教育下乡过程中最为显著的悖论。
¥ 9.8 试读
-
辍学的治理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社会通过各种无意的和计划好的机构,把蒙昧的和似乎异己的人,改造成为它自己的资源与理想的健全托管者。 ——杜威 面对普遍辍学的问题,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简明的统计,然后通过行政手段确定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驯服”(tame)这一问题。但是,辍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表征的是教育下乡过程中的复杂状况,事实上构成了一个抗解的问题(wicked problems)(Horst & Melvin,1973):它是一个症候,如果只作为一个表面现象消除它,只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为应对木丰中学普遍存在的辍学问题,2008年以来,镇政府开始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治理机制。下面我们将详细展现这一机制的内在逻辑。
¥ 12.7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