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区域史研究(2022年第2辑/第8辑) 收藏
简 介:《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能够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 49.5 试读
-
区域史研究(2022年第1辑/总第7辑) 收藏
简 介:《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 49.5 试读
-
区域史研究(2021年第2辑/总第6辑) 收藏
简 介:《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 39.6 试读
-
区域史研究(2021年第1辑/总第5辑) 收藏
简 介:《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 29.7 试读
-
区域史研究(2020年第2辑/总第4辑) 收藏
简 介:《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 29.7 试读
-
区域史研究(2022年第2辑/第8辑) 收藏
作者: 冯筱才 执行主编 温春来 主编 出版时间:2023年03月
简 介:《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能够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 49.5 试读
-
主体何在:西南近代区域史研究的问题与路径 收藏
简 介:西南区域史研究兴起于民国时期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民族与边政是其两大主题,西南近代史研究也在此时起步。1949年后的30年间,革命话语垄断了西南近代史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现代化话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进入21世纪后,研究取向更为多元化,出现了一些历史人类学、社会文化史等风格的论著,少数民族在近代中华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过去的西南近代史研究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研究对象的主体性,我们应带着大的问题与关怀,将主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宏大的历史过程相结合,写出一部部鲜活、多元而又超越主体狭隘经验的历史。
¥ 16 试读
-
清代财权中央集中体制与云南铜矿业兴衰 收藏
简 介:清代云南铜矿业利润率低,大商贾的资金流向其他渠道,一些资金微薄的普通百姓,以合股方式参与铜矿业中,这就导致铜矿业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于是朝廷指令若干省份筹拨资金去支持滇铜生产,向厂民借贷。这一安排是建立在当时财权中央集中体制基础之上的,办铜之经费,虽系各省筹解,但均属朝廷公帑,通过课税与低价强制收购所获之铜,亦是朝廷财产。同时,交易的价格以及运销的各个环节,皆由朝廷决定,所产生的收益,即使存于各省藩库,也须奉朝廷之命处置,哪怕是非常细微的支出,都必须向朝廷申请,获得户部同意,最后由皇帝批准。太平天国军兴之后,这一财权中央集中体制与央地关系的结构受到破坏,中央再难调拨全国资源支持滇铜黔铅生产,矿业就此一蹶不振。
¥ 12.8 试读
-
简 介:云南东川府是清代最重要的产铜地区。东川长期存在一套有着深远历史根源的制度化的政治权力架构,这一架构在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大潮中彻底瓦解,但清王朝在东川改流的动因并非出于对该地矿藏的觊觎。东川改流前后,政府的需求、政策、资金借贷以及大量汉人的移入共同创造了铜矿业的繁荣,东川在经济、政治、交通等方面更加紧密地与内地整合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巨额的矿业财富被带走,生态破坏则留给了矿区。矿业促进了滇东北商业的繁荣,并催生了两类不同的市镇,交通要道上的市镇较为富庶,而真正的矿区市镇却一片赤贫。矿区的民众也缺乏读书的传统,所以很少有碑刻、族谱之类的文献产生与留存,而且矿区人员的流动性很强,因此在田野中我们也很少发现多代定居于此的乡民,村落中的长者所能提供的口述历史,上限大多不会超过晚清时期。
¥ 16.79 试读
-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演变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
简 介:前文提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贵州按察使赵孙英对黔省“新疆”“旧疆”进行了区分,雍正年间才进入王朝“版图”的黔东南一带属“新疆”,而黔西北等地区虽有许多非汉族类,但“蒙我朝重累熙洽,一百二十余年来,熏育教化,凡土苗人等服饰语言多与汉同,如猓猡、狆家、洞苗、宋家、狇老之类,读书游庠,援例捐纳贡监及职衔者,在在有人,至于得中武科者,间亦有之。此等苗寨,风气既与民人无异……”,因此应归入“旧疆”之列,在应用刑法方面不应行“宽恤”之策。由此可见文化、礼俗方面的演变深刻影响了他者的观感,模糊了族类之间的界限,成为判定“新疆”与“旧疆”标志。当然,风气的演变并不是孤立发生的,移民运动、铜铅开采、流官政权作为一种力量与观念的渗透,形成了这种演变的背景、诱因与动力,对此前文已有详述,本章将正面论述文化、习俗、认同方面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 9.03 试读
-
移民、矿业与农耕的发展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
简 介:康、雍、乾三朝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农产品种类及产量、矿产开发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商业活动充分发展,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场景中,黔西北等“新疆”地区同内地发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与整合。这些地区对“盛世”的贡献在于,它们不但提供了养活更多人口的可能,并且银、铜、铅等矿的大规模开采改善了清军的装备,扩大了货币的供给来源。清代对黔西北的开发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许多今天习以为常的现象,正是发育于这场革命埋下的种子。
¥ 12.96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