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简 介:本书梳理了该地区的橡胶种植历程,描绘了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与聚集,分析了橡胶种植引起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变化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与文化调适策略。通过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日常生活来解读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知、理解、想象以及融入国家的实践,探讨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讨论民族群体如何想象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理解边境与国家的关系和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理解国家本质。
¥ 29.4 试读
-
简 介:本书梳理了该地区的橡胶种植历程,描绘了橡胶种植者的流动与聚集,分析了橡胶种植引起的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变化以及他们的社会适应与文化调适策略。通过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日常生活来解读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知、理解、想象以及融入国家的实践,探讨国家对少数民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讨论民族群体如何想象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理解边境与国家的关系和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而理解国家本质。
¥ 29.4 试读
-
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 收藏
关键词: 哈尼/阿卡人 村寨社会 传统权威 村民联合体 国家化进程
出处: 政治人类学评论(第7辑)
简 介: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以橡胶种植为业,哈尼/阿卡人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橡胶种植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也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于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国家力量的渗入以及更为关键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哈尼/阿卡人传统社会的裂变,国家权力渗透到村寨,传统村寨组织逐渐式微。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根据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和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实践不同的方式,如进行村寨社会整合与社会结构的重构、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等,这都是他们融入各自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哈尼/阿卡人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也是建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理解国家的过程。融入国家化进程既是少数民族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的拓展过程,是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在国家引导和帮助民族群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与完善的,对边缘与中心的关系的理解,或者说对边境(边疆)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也是在边境地区的国家化进程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 18.32 试读
-
《从边境理解国家:哈尼/阿卡人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结论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通过比较分析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边境地区的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业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的不同应对方式和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可以看到原本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哈尼/阿卡人文化共同体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成为不同国家的国民,并且都是各自国家的少数民族群体。由于中国、老挝和缅甸三个国家的制度、政策、国力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获得的发展机会、路径以及发展程度等也有较大的差异。尽管三个国家的哈尼/阿卡人都在国家力量的引导下开始种植橡胶,但他们得到的国家的支持范围和力度不同,橡胶经济以及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等,他们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不同,应对策略也不同。经过详细地比较分析不同的国家在哈尼/阿卡人的整个橡胶种植过程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出场方式、不同的作用和影响等,我们对于民族与国家、边境与国家关系以及国家本质的认知和理解或许会更加清晰、深刻。
¥ 1.5 试读
-
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橡胶是在国家力量、市场经济和民族认同等共同作用下进入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的哈尼/阿卡人村寨的。橡胶种植是国家为促进边境地区民族经济发展而推行的具体经济政策,也是一种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维护边境稳定和国家边疆安全的策略。同时,种植橡胶是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哈尼/阿卡人发展经济并融入各自国家的具体实践方式。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利用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应对自身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是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融入各自国家的地方性实践。他们的地方性实践具体体现在寻求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路径,进行村寨内部和民族群体内部的社会整合,进行文化调适,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以提高村民和民族群体的政治地位等方面。同时,这些实践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哈尼/阿卡人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也是建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以及理解边缘与中心的关系,理解国家的过程。
¥ 18.34 试读
-
国家在场与文化变迁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文化总是与社会、经济、政治联系在一起,某一环节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社会系统的变化。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以及社会变迁往往都会伴随着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任何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于民族内部的发展,也可能源于同外界的交往。同时,文化变迁是非常复杂的、整体的、系统的课题,绝不能就某个原因、某个角度来确定其变迁的方式与结果。生活在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的哈尼/阿卡人归属不同的国家,他们各自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他们的文化发展呈现差异性。 国家在场的效力,或者说是国家在场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与国家对待民族民间文化的态度有密切关系。这种态度一般可分为三类:放任型、管制型、互动型。这三种态度类型导致的文化变迁或文化发展结果有较大的差别,其中,互动型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要比前两种类型更大。所以说,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态度、政策等是引起哈尼/阿卡人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国家主导下发展起来的橡胶经济也是引起哈尼/阿卡人文化变迁的直接且重要的原因之一。橡胶种植改变了哈尼/阿卡人社会的传统生计方式,刀耕火种式的粗放型农耕生产方式被橡胶种植业的精细管理所替代,建立在传统农耕生产基础上的传统村社组织式微,相应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困境,许多传统文化事项逐渐消失。当然,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多样化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接触和碰撞,改变了哈尼/阿卡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生活之间,哈尼/阿卡人的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之间,以及哈尼/阿卡人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之间。
¥ 10.64 试读
-
国家力量与传统社会的裂变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变迁是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说明了这点。也有学者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重复的行动永远不会是一样的。在介于其间的时段里,一切所涉之事都不可挽回地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无论在何处,变迁都已经成为人们的注意中心,而且人们相信变迁是不可逆转、不可抗拒、不可消除的”。同样的,社会是一个流变的过程,只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社会变迁的原因、形式、特点、内容等都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社会内部因素,或者说内源性因素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但不置可否的是,社会外部力量的作用有时并不比内部因素的作用弱,有时甚至更激烈,更具变革性。这种外部力量包括技术、竞争、冲突、政治和经济因素等。例如,枪炮、病菌和钢铁对人类社会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斧技术的引进给澳大利亚南部约约昂特人部落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剧烈的大变动,原本偏安于世界一隅的玉米在资本主义扩展中获得霸权并影响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引发了布农人社会的变迁。同样的,橡胶种植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经济嵌合于其中的社会发生较大的裂变。
¥ 13.81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