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发展 收藏
简 介:本书为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主办的“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发展规划研讨会”上专题发言稿,以及中山大学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文科)“新文科发展与数字化”项目组对相关领域研究者访谈形成的文稿的集结,旨在引起相关学者对这一研究趋向的关注,为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的未来发展的提供一定的启示。书中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既有宏观理论的构建、探索,也有微观实践的个案分析,由此反映了这一研究趋向和方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 58.8 试读
-
题外话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借题发挥
简 介:我是一个笔拙加慵懒的人,几十年来,写过与书有关的文字就这一点点,徐思彦鼓励我编辑起来,我不太困难就基本上找齐了。编好之后,出版社编辑说要加一个书名。想了半天,我这点文字有什么共同点呢?想来想去,好像就内容而言,实在没有什么共同点,只想到一个写法上大致有点相似的地方,就是,这些文字,有序跋,有书评,很少介绍书的内容,而大都是借题发挥,就用这四个字作书名吧。 评论别人的书,不好好领会作者的真知灼见,更不能画龙点睛地展示书中精华,不免欠了点虚心,不太厚道。收在这里的20多篇长短不一的文稿,大多都是这种写法,可见已成一种癖习。这种癖习之养成,主要是由于我读人之书,总禁不住发己之想,加上自己平时少写文章,读书治学间或有所得,或多潜藏心中,并无自觉,读到书中某论某事,方触发思绪,赫然蹦出,不吐不快。于是,写这种由读书引出的议论,不免反客为主,以自己为中心了。不过,想到林语堂说读书时“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的主张,我对自己这些借题发挥的议论,或可以获得一点自我的安慰。
¥ 0.39 试读
-
守护大学精神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借题发挥
简 介:战争,对于今日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遥远又似乎清晰的记忆,除了在几次局部战争中的参战者外,已经有三代中国人大多没有沐浴过战火,亲历过战难,人们从各种文学作品和回忆录中感受的战争,越来越变得虚幻,充满想象。漫天战火与满目疮痍,仿佛就是战时的全部世界图像;战争中的行为,不是血腥的屠杀,就是英勇的杀敌;战争时期的人,不是牺牲品就是勇士或懦夫;在战争的历史中,人们敬慕的英雄,自然是沙场上的战士和将军。然而,既然战争是一场摧残人类文明,践踏人类尊严的灾难,那么,在国难中守护着民族精神,在战火中秉持着人类良知,在艰苦困绝的条件下继续着知识传承的功业,亦是战争历史中同样悲壮,影响更为久远,不能被覆盖被遗忘的一页。在战争硝烟中,那些为制止和扑灭战火奔赴沙场的勇士,当然值得后人永远讴歌和怀念,而为民族的精神永存和文脉赓续,坚守教坛不离不弃的文弱书生,亦铸造出坚毅的灵魂,竖立起不朽的丰碑。
¥ 1.67 试读
-
读书不肯为人忙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借题发挥
简 介:这本文集收录的是近年来我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一些习作,书名出自陈寅恪先生1929年写给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的七绝赠言,其词云: 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所谓“为人”,典出《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以“为己”,何以“为人”,今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过,我相信,最贴近陈先生赠言本意的诠释,应该是陈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所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已有“今之学者为人”之叹,则今日欲求“为己”而学,自是迂儒无疑!所谓“迂儒”,不通世情不合时宜之人也,今日之大学,因着教育普及渐成谋生之孔道,大学中人,恐怕要做学者的,已不在多数;少数以为要做学者之读书人,“为人”者亦在多数,“为己”者遂属稀罕之物。
¥ 0.85 试读
-
经营文化与文化经营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借题发挥
简 介:本文集是《华南研究》的第二辑,本辑以传统中国社会的经营文化为主题,由华南研究会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华南研究中心合编。这想法缘起于1995年12月在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举行的“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大多从社会史及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个案和专题的研究,从很多不同的领域,探讨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各种社会单位的“经营”行为,“经营”活动与权力空间的关系,不同的管理与运作过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及在具体的研究中,以西方社会的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近代学术理念和分析工具,如何用于中国传统社会行为的解释等饶有趣味和学术价值的问题。在会议中提出的上述问题实在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为此我们邀请对华南地域社会中特定社会单元的经营曾作专门研究的朋友,提交他们的研究作品,编辑了这个专集。
¥ 1 试读
-
收拾地方历史记忆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借题发挥
简 介:今天被称为中山市的这个地方,是古代香山县的一部分。虽然治明清史的我,更习惯也更喜欢用香山这个名称,但出于尊重现实,还是要用今人都熟悉的“中山市”这个地名。不过,无论名称怎么叫,中山市,都是一片我怀有特殊感情的土地。为何会对这片土地怀有某种特别的情感,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只是每次到中山,都有一种亲切适意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由于它与我求学与供职数十年的大学同名,也许是出于我80年代曾经在这里度过了很多很多个做田野研究的日日夜夜。不过,其实我并不肯定这种感觉在多大程度上会同我的某些生命经历有联系,我更宁愿相信,是因为我每次走进这块土地,都会被它感动,被它的故事,被它的姿色,被它的气味,被它的人情……总之,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能够撩动我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愫。而作为历史学者,我明白所有这一切能够被我们的心身直接感受的东西,都是中山人在他们的历史活动中创造的,要认识今日的中山市,就要了解它那独特的多姿多彩的历史。因此,当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柏峰塞给我这部书稿,嘱我写篇“序言”的时候,虽然我还没有看过里面的内容,就欣然同意了。
¥ 0.72 试读
关注TA的人(1)
TA关注的人(0)
正在发生去广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