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经济学范式的应用:基于经济史研究的分析 收藏
简 介:本书首先基于文献统计,分析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现状与问题,展望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前景;然后以新经济史学为例,梳理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发展历程;最后就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讨论,并进行了案例研究。本书有助于史学和经济学专业的学者之间加深对彼此方法论的理解,为在经济史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
¥ 29.7 试读
-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关联性 收藏
出处: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第13辑
简 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联性是近期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中国工业化为视角,从工业改革前的初始条件、工业改革的路径选择、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工业发展的关联性等三个层面对学界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两个维度,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阐述每篇文献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最后,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研究领域未来可能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 4.5 试读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农业增长的再考察:来自面板工具变量法的证据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1979~1984年,中国农业部门经历了急剧的制度变迁,从基于生产队(相当于村庄)的集体农业转向家庭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简记HRS)。尽管在1979年底,仅有1.02%的生产队转为HRS,但这一比例到1983年底已经迅速上升到98%(见图14-1)。 同样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与之前的集体农业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增长率十分惊人。HRS是否导致了1980年前后的农业增长奇迹?理论上分析,存在这种可能性。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监督困难,所以生产队体制下存在严重的“搭便车”问题(free-rider problem)和大锅饭现象,导致效率低下,而HRS恰恰通过赋予农民剩余索取权解决了此问题。但是,HRS在激励机制方面的优势,也有可能部分被集体农业的规模经济所抵消,后者在农田灌溉等公共品的提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 6.38 试读
-
游说、权力分配与制度变迁:以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例 收藏
关键词:
简 介:中国农村1978年发生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实现了从生产队体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效制度变迁,成为制度变迁效率假说的有力佐证。林毅夫的实证研究表明,1978~1984年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了42.23%,其中大约有一半来自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本章的提出源于以下问题:既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潜在制度变迁收益,那么1949~1978年农民反对人民公社体制下“一大二公”、尝试“包产到户”的努力共出现了六次,为什么这些抗争除了1978年的第六次尝试引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而其余五次均以失败告终?1978年面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贫穷地区乐于改革、推进较快,而富有地区推广较慢,部分地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还得以保留,为什么面对相同的有效制度安排,不同地区的态度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本章根据史实,尝试模型化分析中国农村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求解新旧制度下生产收益差额的函数表达式,刻画有效制度变迁成败及地区差异性的临界条件,揭示有效制度变迁中政治过程的作用。本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节是引言;第二节是相关文献评述;第三节简要描述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第四节构建模型分析土地产权的有效制度变迁;第五节是相关实证分析;最后一节是结论。
¥ 9.03 试读
-
关键词:
简 介:姚洋、郑东雅以《重工业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再考察》为题,提出重新看待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认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方针是正确的”。针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受到的挑战,即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姚洋等认为这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时间过长造成的。其研究成果和已往的观点大相径庭。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和经济政策界经历了对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从肯定到彻底否定的过程。批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学者,将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归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姚洋等的研究再次给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予以正名。但问题是,如果像姚洋等所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无误,那么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政治失误导致了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的混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呢?这种政治失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又有多大影响?对这种政治失误的修正又如何促成改革以来国民经济的好转呢?姚洋等并没有对此给出答案。本章的目的就是尝试回答上述问题,补充姚洋等的观点以完善其逻辑链条,使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观点和其反对者一样形成“自圆其说”的逻辑。只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治失误,主要反映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制度的政治决策过程中,而非政治事件。
¥ 9.9 试读
-
关键词:
简 介: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教授与托马斯合作的《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一个理论模型》一文中,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契约理论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对庄园制的兴起和衰落给予了解释,并以此来解释西欧封建主义的兴衰。我们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井田制虽然在时间上比西欧的庄园制早了许多,但两者仍具有可比性,本章尝试用诺斯的理论来解释井田制的兴衰。首先利用诺斯和托马斯建立的理论模型,输入井田制发展的初始条件,描述其过程变量,将模型输出的结果与西欧庄园制分析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两种制度衰落后中国和西欧历史的不同发展,并以此寻找诺斯理论模型的不足。结合中国和西欧历史上封建主义发展轨迹的差异,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制度变迁动力说、新古典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的部分观点进行补充和修正。本章将按照以下几个层次展开:首先是诺斯理论模型对井田制兴衰的应用分析;其次是井田制与庄园制衰落后的结果差异和原因分析;最后是结论。
¥ 12.4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