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经济与社会的总体性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经济民族学
简 介:地域与民族,是一切经济活动中两大基本的主客体因素。这种主客体因素的融合,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过程。从生产力的角度看,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以一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和各种自然资源,构成了生产力的物的要素的直接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们一定经济组织和一定经济成果的表现客体:诸如以工厂、农场、矿山等各种经济机构和家庭、集团等生产及消费单位,表现出某地或某区域的经济组织状况;以个体性生产或社会化生产以及一定的国民生产总值等,表现出某地或某区域的经济结构的特征。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群集团,即一定地域上的不同民族共同体,则构成生产力的主体成分。他们基于自身的需求,而促发了一定的经济活动,并力图使这些活动合乎自身的目的。这就使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偏好等,即由民族文化特征赋予各人的行为选择方式,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这样,从客体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了一定区域经济活动的物量指标;而在主体角度上,则会看到经济活动中的人文内容。
¥ 15.99 试读
-
资源博弈过程中的民族性要素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经济民族学
简 介:Nation一词,可溯源于罗马时代的 Natio,它是由拉丁文“出生”(Nasci)的过去分词Natus转化来的,意指种族、血统、出生物等。在古法语中,Natio作为外来语,经演变成为Nacion,这同后来移植于英语中的Nation在词形、发音和初始涵义上已差不多完全一致。而它又通常包容着:(1)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的假设的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2)具有相同的惯例、习俗和社会统一意识与共同利益感的人群。(3)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等多重涵义。 当人们以“原生论”“想象论”“符号丛论”“边界论”等论说来界定民族时,都可以在民族存在的重叠现象中,找到某种“事实”的依据。然而,在对民族存在的诸多理念定义中,其普遍的组成要素又并非具有事实上的确定性。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理念的建构,虽非全然“主观”,但不可扬弃的却是理论的预设。正是凭借理论预设,不同的民族理念的界说,在彰显民族存在的某种事实的同时,却遮蔽了其他存在的事实。基于此,理念建构的民族组成“要素”,总是显现为悖论的存在。
¥ 27.07 试读
-
经济过程中的制度构建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经济民族学
简 介:社会以制度化的方式,使每一个单独的个人服从于某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并在这一组织形式中进行其经济活动,伴随着“公平”“正义”“合理”等一系列的价值取向或判断,这些道德因素便通过制度化成为一种权力要素,规定着人们社会交换的基本框架,并赋予人们特定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权力要素具体表现的制度,既然影响经济的活动,那么,一种完善的经济分析,就必须包括一种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以其独特的存在和运行,对人类社会经济过程发挥着重大影响,由此而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变革分析的一个基本因素。制度的设置与变迁,支配着所有社会的和个人的行为,规范着其行为方式的选择,影响着人们利益的分配、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
¥ 17.91 试读
-
经济行为与文化模式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经济民族学
简 介:人的生命历程是在各种不同的活动、行动或行为过程中展开的。这也就使人类行为成为整个社会科学聚焦的重心。在社会学领域,以行为作为连接自我与他人以及实践的能动要素为基点,产生了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对不同行为范式的研究;阿尔弗雷德·舒茨(A.Schutz)在肯定和接受韦伯社会行动理想类型的基点上,以“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行为的“意义”分析;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则以《社会行动的结构》建构起了一个庞大的行为理论体系,强调了个人行为在社会秩序作用下的社会复杂性,在他看来,“文化价值是用于约束制度机构中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将‘价值标向’和‘动机力量’综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了社会角色的规范有效性”。尤尔根·哈贝马斯(J.Habermas)的交往行动理论则提出了“社会行为依赖于行为者的‘情景界定’,而且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主观动机的问题,社会行为所指向的意义首先是一种主观际意义,它对个体在其中发现自身并在其中行为的社会文化母体来说具有构成性特征:可继承的价值和世界观,制度化角色和社会规范,等等”。对于经济学来说,弗兰克·H.奈特认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以人类行为的原理为其基础……把对控制经济生活的人类行为心理的某些观察作为研究起点”的。从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1854年问世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把效用递减定律与享受均等定律引入经济行为的分析,到加里·贝克尔(G.S.Becker)1976年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把经济行为的分析扩展到歧视、犯罪、婚姻、生育和家庭等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并坚持经济人假设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的理性解释,再到奥利弗·威廉姆斯、道格拉斯·C.诺斯、罗纳德·哈里·科斯、思拉恩·埃格特森等人把经济行为的分析转向制度关联性,从而把经济行为置于一定约束条件下。这些研究表明,“如果不对人类的行为做研究,这样的经济理论是有误导性的”。
¥ 20.21 试读
-
消费与文化主导价值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经济民族学
简 介:一个流行的说法是现代社会产生了消费文化。但应该指出,消费从来就是“文化”的。消费与文化的关联性,直指经济过程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物的社会性使用和社会性规制的问题,或者说是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问题。 有人用现代术语把“经济”称之为“用商品生产商品”(斯拉法,P.Sraffa),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我们可把它称为用物品生产物品的过程。这一说法最基本的意义,就是道出了经济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二重性存在。基于此,商品二重性理论为整个经济理论体系的拓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这一辩证的区分,被普遍地作了机械性的割裂,从而把使用价值的实现或物质要素的社会性使用问题,摒弃于经济学视野之外。在更为具体的层面上,则是长期一度地使许多有关消费本身的思想,受阻于社会过程之外;消费本身仅仅只被视为生产的一个结果和经济过程之外的一个行为,而把经济从整个社会系统中抽象出来,对生产、消费以及商品进行人为的分割,这种方式已危害了对经济过程的这些方面进行理解的可能性。
¥ 14.65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