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里赫特:一种音乐美学 收藏
简 介:里赫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受到全世界乐迷的热爱,大多中国乐迷也由衷地乐于追随收藏和鉴赏他丰富的录音资料。里赫特研究近年来甚至有作为一门专学的趋势。本书在中文领域首次奉献了一种美学解读,以期帮助人们,包括专家、学生、业余者,共同建立聆听与思考的坐标,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发扬里赫特在音乐中找到的精神传统,实现生命的自由。
¥ 39.2 试读
-
图式法与形而上学奠基 收藏
简 介:本书研究康德“图式法”难题,以及分析哲学家斯特劳森、欧洲大陆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此问题路径的延伸性扩展。文章的意义在于疏通古典与现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的主要关节,提出一种关于形而上学的整体性的看法。图式法难题本来在学术史上就争讼纷纭,难以解决,本书可视作中国学界对此一问题讨论的初步尝试及智慧贡献。
¥ 26.7 试读
-
里赫特:一种音乐美学 收藏
简 介:里赫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受到全世界乐迷的热爱,大多中国乐迷也由衷地乐于追随收藏和鉴赏他丰富的录音资料。里赫特研究近年来甚至有作为一门专学的趋势。本书在中文领域首次奉献了一种美学解读,以期帮助人们,包括专家、学生、业余者,共同建立聆听与思考的坐标,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发扬里赫特在音乐中找到的精神传统,实现生命的自由。
¥ 39.2 试读
-
图式法与形而上学奠基 收藏
简 介:本书研究康德“图式法”难题,以及分析哲学家斯特劳森、欧洲大陆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此问题路径的延伸性扩展。文章的意义在于疏通古典与现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的主要关节,提出一种关于形而上学的整体性的看法。图式法难题本来在学术史上就争讼纷纭,难以解决,本书可视作中国学界对此一问题讨论的初步尝试及智慧贡献。
¥ 26.7 试读
-
结论:图式法是为形而上学奠基的一条路径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图式法与形而上学奠基
简 介: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图式法”,涉及三位思想家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与探究。首先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用“图式法”来解决范畴如何能够应用于经验这个问题,这是本书问题的起始之处。另外,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提出了“概念图式”这个观念,丰富了“图式”用法的语义及思想内涵。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在康德图式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形而上学奠基的问题,探索着这个问题的内在可能性。在结论这部分,本书将紧紧围绕“什么是图式”这个问题对三位思想家的工作做出回顾性的说明。本书中反复被提及和加以强调的观点,这里予以简单介绍。除此而外,本书将侧重总结三位思想家在图式问题上的思想关联,并强调一些在本书中实际起着重要作用,却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论题,以明晰全书的整体线索,并对图式法疑难的性质做出更深入的说明。笔者会尽量用比较通俗、不那么理论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 7.49 试读
-
综论:对图式法疑难的进一步评论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图式法与形而上学奠基
简 介:本章将在第二章对康德图式法分析介绍的基础上,结合第三章斯特劳森通过“概念图式”对康德问题的改进,以及第四章海德格尔对图式法充满思想的解读,深入地展开图式法课题所关联的核心哲学议题,并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评论。 本章的第一节旨在提出图式法的定位问题,通过与范畴论的比较,提出了康德的图式法在源头上比一切哲学史上存在过的范畴理论都更具有为形而上学奠基的特质。本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对应着前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书在前面的两个章次里根据自己的解读线索,大致把斯特劳森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样貌展现出来,而对他们思想背景的真正评论却是在本章中间的这两小节完成的。如前文所述,因为斯特劳森的两个基本殊相的理论消解了康德哲学中比较生硬的部分,例如它不再假设主体和客体的对立,把人看作说话的人,在交流当中的人,而把物体看作人们交流性的语言能够被递归到某种可理解性之上的基本保证。这一点同样也是海德格尔的解释所达到的。两位思想家的讨论对于发现形而上学疑难的本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斯特劳森的思想可以概述为“概念的概念化”过程,而海德格尔引导性的主题是“对象的对象化”。但是他们的思想并不是不存在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本章第二节借助维特根斯坦对颜色概念的评论,试图为人们平常所说的“经验”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斯特劳森正是在这样的经验性框架里构建“描述的形而上学”的,他看到需要一个前-概念的或前-理论的视域才能理解可能的经验本身,但是他没有把这个领域描述出来。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恰恰是这样一个具有前-特征的境域,他通过绽出性的时间把它给形象出来。本章第三节试图通过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看法来说明,海德格尔所采用的存在式的三重时间维度(过去/当前/将来)是唯一的理解时间性问题的入口,与康德在图式法中用同时性和相继性两个因素作为先验时间规定的标准不同,前者更贴近经验本身的生成方式。
¥ 20.21 试读
-
海德格尔论康德图式法的存在论向度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图式法与形而上学奠基
简 介:在海德格尔解释康德的诸作品中,重点讨论了“图式法”问题的还是他的《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1929,简称“康德书”)。下文将以此书为核心,并兼顾其他各种和康德问题相关的著作,例如《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等,对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进行描画和讨论。 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的第四版序言中曾言明对康德思想的重新解释,对于他来说就是一条“避难出路”(Zuflucht),可见在《存在与时间》(1927)之后,他的思想历程的艰辛。什么是“形而上学的疑难”?海德格尔在什么问题上遭遇了困难呢?为了更清晰地把握海德格尔思想的全貌,关注到他解释康德的另外一些作品乃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1935/1936冬季学期的讲座文本《物的追问》(史称“第二康德书”)中,海德格尔曾表示《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这部著作的标题不够准确,因此容易导致误解,似乎在‘形而上学疑难’那里所讨论的是克服形而上学所遇到的难题;可是,‘形而上学疑难’却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就是疑难”。可见,海德格尔是着眼于形而上学本身,把它作为一个疑难(problematik)领域来对待的,而不是要探讨形而上学内部的某个难题。这样一来,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把康德的批判工作解释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奠基”就是容易理解的了。
¥ 18.61 试读
-
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对康德问题的推进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图式法与形而上学奠基
简 介:康德的图式法在纯粹的知识论层面,所要处理的是关于范畴的问题,而所有的范畴都是先于经验的,具有更为基础性的含义。分析哲学家P.F.斯特劳森的《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1959)一书受到康德的影响,所要处理的问题和康德思想较为类似,他认为在哲学史上普遍存在宣称某一类实体或实体范畴处于基础地位的思想倾向,他把它叫作“哲学上的范畴偏好现象”(the philosophical phenomenon of category-preference),而他自己在该书中所做的工作就是展现这种偏好。然而,与康德不同的是,斯特劳森并没有通过探究某类先天的或具有决定性基础意义的“范畴表”来完成这项工作,毋宁说,他在《个体》中使用的核心观念“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所要强调的基础意义,完全是殊相的确认过程所赋予的,在这一过程中隐藏着的范畴偏好被斯特劳森看作“本体论上在先”(ontologically priori)的,就是说,例如在概念图式中作为基本殊相的物质物体(material bodies),只是“在本体论上先于其他种类的殊相”。
¥ 16.67 试读
-
康德的图式法疑难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图式法与形而上学奠基
简 介: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初版,1787再版)中写了一节关于“图式法”的内容,认为“图式”(schema)既具有智性的特征,又具有感性的特征,作为一个“第三者”,可以帮助解决如何将可能经验归摄于范畴之下,或者将范畴应用于可能经验的问题。康德是在确定了“范畴表”之后,依照顺序把每一组范畴都进行了图式化的演绎,所以图式法往往被看作由康德的范畴论衍生出来的一种理论。康德把它架设在联结《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概念论”与“先验原理论”这两个主要部分的中间位置。 图式法是重要的,至少对于康德自己来说是如此。他在1797年12月11日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图式法是最困难的地方之一,甚至连贝克先生都没有看透它,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章节之一。”贝克(J.S.Beck)是当时康德哲学的知名阐释者、康德本人的追随者之一。康德同样在《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中继续肯定着他在“图式法”这部分完成的工作。例如,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就理论应用而言,事情取决于纯粹知性概念能够运用于其上的直观,这些直观(尽管只是关于感官对象的)毕竟能够先天地、从而就杂多在其中的联结而言先天地按照纯粹知性概念(作为图式)被给予出来。”即使在《纯粹理性批判》内部,“图式法”也对整个先验哲学的理论建构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图式法”中所奠定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The System of Principles of Pure Understanding)那一部分的整体规划。例如,康德说:“在原理本身中虽然使用范畴,但在实行时(运用于显象时)却把范畴的图式作为范畴应用的钥匙来取代其应用,或者毋宁说使之作为限制的条件以这种应用的公式的名义与范畴并立。”康德也在“纯粹理性的建筑术”(The Architectonic of Pure Reason)中,把“图式”作为理念的实现途径,认为“科学”的图式包含着它本身的整体轮廓。虽然此处的用法与图式法(Schematism)意义上的图式没有太大关联,但是足以见出康德对“图式”一词之使用的重视程度。
¥ 18.8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