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国外部分·北亚卷) 收藏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 研创 刘锋 总主编 王永阔 郑庆寰 执行主编 魏坚 孙危 分册主编 2022年12月 出版
简 介:本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搜集、翻译、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墓葬文化遗产情况,以墓葬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其葬式、葬法、葬俗、陪葬品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其遗产,并通过墓葬文化遗产名录与谱系的撰写最终集结成书,向大众展示这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让遗产和文物说话,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本项目丛书共分4卷,即北亚卷、中亚卷、东北亚卷、南亚东南亚卷,本书为北亚卷。作者团队在负责的区域内以距今5000年至民国时期为时间范围,按年代、级别、族属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墓葬(高等级墓葬和一般平民墓葬均有),收集其葬式、葬俗、风格、陪葬品中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材料(包括在当地搜集到的资料和国内外已出版、发表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翻译、汇总整理,每个墓葬编写一个2000—3000字的谱系内容,内容包括墓葬名称、位置、所属年代、整体情况及实物形态介绍,重点介绍出土的具有中国元素的葬式葬法、葬俗、随葬品的年代、来源、功能、外观含义等,配有相应的图片,并从人员交往、政治、社会、经贸交流甚至军事行动等方面进行概括性的对比性分析研究,给出基本的结论判断。
¥ 50.4 试读
-
金戈铁马风烟意,木竹笔墨著古今 收藏
作者: 魏坚 著 宋珂欣 张炅晨 陈文 徐良 马健涛 整理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关键词:
出处: 随园论道
简 介:2021年12月28日13:30~15:30,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魏坚老师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二楼西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题为“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的讲座。此次讲座为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名家讲坛第31讲,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62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罗秀山书记致欢迎辞,校内外师生100多人到场聆听了本次讲座。 魏老师介绍,此次讲座内容关乎1998年以来他在内蒙古西端额济纳旗居延遗址的保护与发掘工作。中国北方草原地域辽阔,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理单元,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区域。它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征战融合的区域,也是保留有北方民族文化遗存的区域,但历史文献对于古代民族文化的记载不仅数量少而且错误多。因此,这一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魏老师强调,这些灿烂的古代民族文化遗存的发掘研究,对于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1.5 试读
-
从边疆考古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简 介: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主要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并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边疆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涉地域范围和文化内涵而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中华文明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和、升华的结果,边疆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北部边疆考古的实践就从实证的角度,证实边疆民族在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在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 2.32 试读
-
开创运河考古研究的新局面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运河学研究(第3辑)
简 介:中国考古学有着传统的研究对象,比如遗址、墓葬、宗教和手工业遗存等,作为历史时期水利工程遗存的大运河却很少为考古学界所关注。尽管如此,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以“辨其形,识其所”为主要内容的考古学研究,还是在阐明大运河历史变迁与沿革,以及遗产构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展示大运河风貌完整性的同时,也诠释了大运河遗产的核心价值,从而为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大运河申遗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京杭大运河这样一个特殊遗迹的研究,尤其是大运河本体的研究,考古学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后申遗时代”的运河研究中,考古学应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专门进行运河研究的“运河考古”应该成为考古学研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之所以这样说,我认为主要基于如下两点。
¥ 2.33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