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1)
-
河洛石刻文化记忆研究 收藏
简 介:如果说“二十四史”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成身份认同。本书尝试从“文化”“记忆”相结合的视角,将石刻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对照分析,重点关注与这些石刻在同一片生活空间的人与石刻的互动关系,希望通过解读河洛地区古代石刻的文化记忆,发现和理解河洛地区的古代石刻是如何参与历史书写,如何塑造、建构华夏历史的,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关注石刻作为精神与物质双重遗产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 49 试读
-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收藏
简 介:作为一座今日仍活着的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与附带价值决不应仅仅被当作普通地域文化来看待,洛阳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符号”,其文化源流数千年来始终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本书借助邻邦的异域之眼,品读洛阳的历史风景和文化记忆,梳理和探讨中国和日本文化视域中的洛阳形象,试图从帝业兴衰和人文更替中探寻神州禹迹更深层次的文化源流。
¥ 23.4 试读
-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收藏
简 介:作为一座今日仍活着的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与附带价值决不应仅仅被当作普通地域文化来看待,洛阳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符号”,其文化源流数千年来始终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本书借助邻邦的异域之眼,品读洛阳的历史风景和文化记忆,梳理和探讨中国和日本文化视域中的洛阳形象,试图从帝业兴衰和人文更替中探寻神州禹迹更深层次的文化源流。
¥ 23.4 试读
-
终章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简 介: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成为文明时代人类文化聚集的中心,马克思指出,“没有城市,文明就少有可能兴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保存各个历史时期的遗痕,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中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名城,位于中原大地的洛阳曾经格外炫目。这个众多王朝的都城,到北宋为止几乎一直是当时的首善之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沿海城市的发展引人注目,曾经辉煌的古都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内陆的地理位置、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与新兴城市不同,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可能影响和制约历史城市的经济发展,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历史遗迹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大量涌现的文物能体现文化的缘起和演变,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古迹,固然是历史赋予古都的责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古都的文化,延续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当代课题。
¥ 2.45 试读
-
日本“洛阳”的启示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简 介:之所以把京都与洛阳这两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单独拿出来比较,不仅仅因为这两座城市的名字都叫“洛阳”,更因为它们在城市的基本条件方面存在众多共性,总结起来可归纳成以下几点。
¥ 6.21 试读
-
日本社会中的洛阳余韵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简 介:到京都旅行,大街小巷里会频频出现“洛阳幼稚园”“洛阳庄”“洛阳织物”等招牌,手中地图用“洛”加上东、南、西、北、中等方位词来表示,连街头大幅的宣传画也是《洛中洛外图》屏风,一瞬间让人生出“今夕何夕、此处何处”的恍然之感。 寻其缘由,“洛阳”乃京都的雅称。洛阳与京都的联系,可追溯到9世纪末。日本的宫室、都城的源流都出自中国,模仿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的意识非常强,其中平安宫和平安京最为著名。《帝王编年纪》中有记载,恒武天皇时“东京左京,唐名洛阳”“西京右京,唐名长安”,10世纪后期“左京=洛阳、右京=长安”的说法开始固定下来。右京长安部分所处地带为湿地,后因环境原因,荒废不用而有名无实,唯有左京洛阳部分繁荣发展,因此“洛阳”作为京都的别名一直保留下来。
¥ 12.09 试读
-
中日文化视域中洛阳的文化表象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简 介:每个都城都是一个王朝的首善之区,担负着传承一个时代历史的使命。洛阳曾经是多个王朝的都城。关于在洛阳建都的王朝数量,史学界有9朝、13朝、14朝、16朝等争议,目前多采用的是14朝1667年的说法。若陪都也计算在内的话,洛阳的都城史将达到2000余年(详见表7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计算标准不同的缘故,王朝数量、都城年数可能存在争议,但若说洛阳长期处于华夏文明的中心位置,绝对是不争的事实。对洛阳文化的探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中华文明最核心的部分——华夏文明的探求。因此,我们有必要严肃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客观科学地分析其文化影响。 洛阳可考的城市历史有4000余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对于这样一座绵延数千年岁月的城市,如果按照中国目前常用的地域文化研究方法,可以明确某个文化元素的来龙去脉,也可以搞清某个历史阶段这个地域较为主要的文化现象,但是,很难比较客观地探寻到洛阳这个地域整体的,同时又是连贯的文化特征。
¥ 58.95 试读
-
古代中日交流史中的洛阳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简 介:洛阳虽然深处内陆,却自古就与四海环绕的日本关联匪浅,是有历史记载的、中日正式展开交流的起点。在关于日本列岛的最早的记录当中,可以发现种种日本与洛阳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学界一般认为最早提到日本的文字记录是中国的史书《汉书》。《汉书》卷二八《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这个记载是现有最早的比较明确的关于日本列岛的记录。唐朝的颜师古研究《汉书》,对此加注:“倭音一戈反,今犹有倭国。”并引鱼豢所写的《魏略》云:“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度海千里……皆倭种。”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东汉史学家班固与洛阳有深厚渊源。班固的父亲班彪出生于陕西扶风,在当时的京师洛阳任职,班固十六岁便进入洛阳太学学习。事实上,《汉书》这部皇皇巨著的编撰以班固为主,班彪、班昭等都有参与,是历时几十年、全家共同完成的。班固一直对洛阳这座城市情有独钟,曾作著名的《两都赋》对比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目的是盛赞洛阳的礼仪道德之美,打消当时朝中的迁都之念。这篇气势磅礴的大赋广为传诵,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萧统汇编《昭明文选》,荟萃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的700余篇文章佳作,《两都赋》作为汉赋文章之典范,被列于整套《文选》开篇的位置。
¥ 6.32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