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作品
- 作品笔记(0)
- 作品书评(0)
-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收藏
简 介: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村落社区的活态传承案例,全面、系统梳理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本书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集体性建构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也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平台实现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 29.4 试读
-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收藏
简 介: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村落社区的活态传承案例,全面、系统梳理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本书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集体性建构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也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平台实现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 29.4 试读
-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结论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简 介:通过对发生在贵马村、龙中村、城寨村的壮族、彝族铜鼓舞典型案例的比较,本书分析了铜鼓舞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及之后的状态和发展变化,以及文化持有者各自不同的应对方式并积极参与到国家在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地方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相同民族不同支系的人们如何接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又是如何与其他以政府文化部门、学者、艺术家、文化资源开发者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一起形成内外合力,让铜鼓舞在当下日益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持续留存并良性发展。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文化涵化程度、社会关注度等都有差异,不同民族或是相同民族不同支系获得的发展机会、发展路径以及发展程度都有较大的差异。虽然他们在铜鼓舞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都开始在国家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去,但是他们得到国家的支持范围和力度都不同,村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铜鼓舞的社会文化功能呈现多元化,村民的认识度与参与度直接影响着铜鼓舞发展的未来走向。经过详细的个案分析并综合讨论申遗后作为保护主体、传承主体的文化持有者、传承人,以及由政府文化部门、学者、艺术家、文化资源开发者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过程中不同的作用和影响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于传统与现代、小传统与大传统、民族与国家的认知和理解。
¥ 2.89 试读
-
构建铜鼓舞传承者的主体性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简 介:无论是对铜鼓的普查还是对作为民族民间艺术的铜鼓舞的收集整理,尽管都是对铜鼓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但是并没有把铜鼓和铜鼓舞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文化的发展以及保护需要关注到文化整体性的问题,需要从文化生态的视野进行研究。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审议通过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并特别指出该办法所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同时指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
¥ 9.22 试读
-
重构集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简 介: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新寨村村委会城寨村民小组的彝族铜鼓舞是具有神圣性的祭祀舞蹈,村民在诸如求雨或丧葬祭祀等神圣的集体仪式中通过集体参与铜鼓舞而获得凝聚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交通的日益便利,村寨空间不断被打破,无论是村民不断外出,还是外来者不断进入,使得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使维护铜鼓舞神圣性的集体也在发生变化。像其他依托于“集体意识”而具有神圣性的文化事象一样,铜鼓舞逐渐式微。事实上,中国政府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就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并使之在新的时代得以延续。但是,如果文化拥有者的集体意识在不断消失,那么,此类外源式的保护发展措施要真正发挥作用是非常困难的。铜鼓及铜鼓舞的神圣性是由村社集体所维持的,而当村社集体由于村民不断外出打工、远离村落而逐渐松散之时,要使以集体意识为依托的铜鼓舞能够像从前一样延续是不现实的。如果铜鼓舞的神圣性是由村社集体意识保证的,那么,重构集体意识则是村寨中的铜鼓舞能够传承的最为重要的元素。政府相关部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具有真正积极意义的工作应当是使集体意识得以重构。城寨村铜鼓舞在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无疑与当地政府的资金扶持等措施的实施相关。在保护过程中政府和村民共同构建了新的集体,使铜鼓舞传承有了新的集体意识的支撑,这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政府部门采取了怎样的保护与传承的行动,村民是如何接受政府的相关措施并最终积极参与到新的保护和传承行动中的,即政府与村民是如何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构建起了新的传承集体,从而使新的集体意识得以培养,这样通过重构集体意识而使非遗项目的神圣性重新建立,最终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能够传承的实例,对于解决非遗保护传承问题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等,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
¥ 8.44 试读
-
文化生态恢复的困境及可能性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简 介:节日往往是一个社会中全民性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传承点贵马村的七郎节、龙中村的跳宫节、城寨村的荞菜节就是这样一类具有鲜明民族、地域和类型特征的地方节日,成为维系地域民众心理情感的纽带和载体,显示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意识,促使地域内个体自觉地进入社会整体中去,客观上发挥了社会整合、文化认同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维护地方文化边界象征符号的地方节日也会因为地缘、血缘构成集体的松散而有可能日渐简化或是消逝。而国家通过将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等措施,以节日特有的开放包容的展现方式以及强有力的吸纳与整合作用,在当下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语境下,扩大了原先狭隘的单一民族认同的形式,促进和谐地域文化的养成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 10.35 试读
-
铜鼓舞的创造性恢复及影响 收藏
关键词:
出处: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简 介:本研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的三个传承点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后发现,贵马(壮族村)传承点与另外两个传承点(彝族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该村的铜鼓舞是一种“扩融的铜鼓舞”。在申遗以及成为非遗项目之前,贵马村的铜鼓舞并不是与铜鼓结合的。换言之,舞蹈就是祭祀的舞蹈或者欢庆的舞蹈,铜鼓就是祭祀的器具。铜鼓与歌舞二者关联的消失与该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铜鼓有关。贵马村铜鼓舞的 “创造性恢复”乃至“扩融”与该村保留了祭祀舞及娱乐舞的文化因素有怎样的关系,当地政府的重视对于村民在恢复和发展铜鼓舞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铜鼓舞在当地的发展又对村寨社会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考察的。
¥ 15.17 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