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活动回顾 | 郑岩、练春海、霍宏伟谈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

来源:佳作书局

发布时间 2019-12-19 15:49   浏览量 19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活1.webp.jpg

活动现场

近年来,艺术考古逐渐开始吸收人类学、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对已有发掘材料进行诠释与辨析的基础上,将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201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练春海的新书《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该书从学科本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考古”属性、方法、呈现、材料以及应用等理论问题,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

 

以此为契机,2019年11月1日,我们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练春海做客佳作书局,阐述他们对这种艺术考古热的回应与反思。



主题发言


重塑往昔:艺术考古视野下的虡纹


活2.webp.jpg

 练春海发言


活动伊始,《重塑往昔》的作者练春海带来了主题演讲——“重塑往昔:艺术考古视野下的虡纹”,他结合多年来的研究心得,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来探讨艺术考古背后的有趣故事。

 

“虡纹”是一种表现云中有异兽或仙人出没的纹饰,练春海首先指出,这种虡纹与博山炉有密切的关系。博山炉在文献上出现的年代很晚,至少是两晋之后,汉代的时候一般叫熏炉。而汉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与虡纹相关的出土物,如马王堆汉墓的黑地漆棺上有典型的虡纹,云纹中可见各种神禽异兽、神怪形象。


活3.webp.jpg

王堆汉墓出土的黑地漆棺局部


根据大量文献上的说法,博山炉的造型设计仿照了海上仙山(博山),目的在于制造出雾气升腾的效果。然而,事实上南越王墓出土的各种熏炉,甚至更早的的熏炉,都可以产生类似的烟雾效果。那么博山炉的特殊性在哪里呢?练春海认为,汉武帝时期设计出来的博山炉,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强调纹饰的细节,及其象征的意义。博山炉的炉盖为云纹造型,而非山的造型,其可以被视为立体的虡纹。


活4.webp.jpg


满城汉墓出土错金银博山炉

在练春海看来,虡纹的本质是“神树”,如建木、若木、尺木,它们可以沟通天地。他分析了大量汉代出土的画像石和漆器上的图案,其中的云气、神兽、树木往往交融在一起,有时云端会长出枝叶、阁楼或西王母的宝座,有些神兽的身体则会幻化成云气或枝叶。


活5.webp.jpg

云端出现枝叶


活6.webp.jpg

柿园汉墓出土壁画 

 


活7.webp.jpg

武梁祠画像石


关于这种熏炉诞生的原因,练春海认为与汉武帝时期的升仙信仰有关,因为虡纹描绘的内容传达了一种理想:前往西王母境,获取长生不老药。除虡纹外,西王母座及一些宫殿中的铜柱也采用了相似的(S)造型,意义与功能相当。

 


嘉宾讨论

 

练春海的主题发言结束后,几位嘉宾针对艺术考古的诸多问题展开对话。主持人赵晨首先向几位嘉宾提出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认识艺术考古这门学科,以及如何评价《重塑往昔》这本书。


活8.webp.jpg

主持人赵晨提问


郑岩表示,十多年前曾有很多艺术考古的相关书籍出版,然而一些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重塑往昔》从宏观的角度谈艺术考古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值得我们的重视。其后,郑岩追溯了自己的老师刘敦愿先生和杨泓先生对于艺术考古的学科建设作出的贡献,以及自己十年前对艺术考古的思考。在郑岩看来,当界定艺术考古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看这个词产生的背景,以及谁在使用它,想要用它解决什么问题。另外艺术考古也不应该成为美术史与考古两个学科之间的障碍,而是作为一个概念工具,将学科之间进行关联。



活9.webp.jpg

郑岩发言


听过郑岩的发言后,练春海感慨自己当下的处境跟郑岩十年前很十分相似,因为艺术考古既不是考古学也不是美术史,因此他需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他在《重塑往昔》中提出要进行学科建设,也是为了寻找身份。


霍宏伟向听众介绍了《重塑往昔》这本书的特点:在宏观层面上,此书具有明确的体系观念,而在微观层面,则具备问题意识,建立在大量的实践上。其后霍宏伟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出发,讲述自己与艺术考古之间的渊源。他在上大学时第一次接触了艺术考古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他先是加入洛阳考古队,又做了钱币研究、铜镜研究和都城考古,遗憾的是始终未能考入美术考古专业。然而霍宏伟一直对其心向往之,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他不自觉地融入了艺术考古的方法。


活10.webp.jpg


 霍宏伟发言


观众提问



活11.webp.jpg

观众提问


最后的问答环节中,观众们提出了如何进行艺术考古的大众普及工作的问题。练春海回答,人们对文物进行再利用的时候,需要考虑如何把当时的文化情景与当下的环境结合起来。同时他也强调,对于艺术考古的普及工作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博物馆宣教部的任务,更应该是教育领域的整体性工作。


活12.webp.jpg

观众提问


郑岩回应道,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普及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学者们有责任反哺社会,做一般性的社会文化建设。而大众普及又往往是最难的,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深入浅出地说出来。另外如今普及的概念也不同以往,因为观众的品味和水准都在提高,因此不能带着“教育别人”的心态去做普及。



霍宏伟随后向观众介绍了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国博讲堂”系列活动,该活动经历了从做纯学术到贴近大众的变化,最终确立的目标是打造中国一流的大众学术传播平台。主持人最后总结,只有大家的认识普遍都得到提高,对相关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才能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往更深层走。


「相关图书」

 

活13.webp.jpg

 

书名:《重塑往昔:艺术考古的观念与方法》

作者:练春海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九色鹿,2019年9月

装帧:精装,256页

语种:中文


本书从学科本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艺术考古”属性、方法、呈现、材料以及应用等理论问题,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回顾了考古界、艺术史界对于“艺术考古”的专业性质、方法论等问题的诸种看法,对其中较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并分析了艺术考古研究近年发展的新趋势,讨论紧扣学术前沿,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中,图像的呈现方法与材料的合理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全书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艺术考古作为一门学科、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