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那场改变中国近代史的甲午战争,究竟是场什么样的战争?

作者:[日] 大谷正

来源:好奇心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2-20 09:55   浏览量 23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本书的目的,即是将近年来有关甲午战争的研究情况通俗易懂地传达给读者。”

作者简介:


大谷正, 1950 年生,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毕业,日本专修大学文学部历史科教授,专攻日本近代史,出版专著《近代日本的对外宣传》《兵士与军夫的日清战争》,另合著有《日清战争的社会史》等书。


书籍摘录:


序章


甲午战争是 19 世纪末在东亚爆发的一场大战。


当时的人们究竟是如何称呼这场战争的?在英语中,抑或在当事国中,它是怎样被命名的?之所以要首先提出这个问题,乃是因为对战争的命名原本就与对战争性质的认识紧密相关。


在英语中,一般将其称为 The Sino 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即 1894~1895 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的战争。在中国,不会把日方使用的“日清战争”这一名称简单颠倒过来成为“清日战争”,而会使用“甲午中日战争”之名。但如今一提到“中日战争”就会自然将其与抗战对应起来(日方称“日中战争”),故为与此区别,中方使用了“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或“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称呼。此外,中国在历史上还称这次战争为“中国与东洋之战”,也曾使用过“中东战争”的叫法。韩国则普遍将这次战争称为“清日战争”。


日本从开战以来就一直使用“日清战争”的称呼,但政府和陆军却曾将其命名为“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与被称为“明治十年战役”的西南战争、“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的日俄战争一样采用“某某年战役”的表达方式,以图回避对内容的讨论而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这是一种官僚阶级的思维。另外,鉴于战争当事国包括日本、中国和朝鲜三个国家,外务省也曾将其称为“日清韩事件”或“日清韩交涉事件”。由于甲午战争的称谓与交战国、战争时期存在关联,故本书的终章还将进行探讨。


在日本近代史的通史性叙述中,也曾有将甲午战争与十年后的日俄战争合并起来统称为“日清·日俄战争”的说法。但在这种情况下,其重点往往会被置于规模更大的日俄战争,甲午战争只会被描述成走向日俄战争的一个过程。由于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故将其合称为“日清·日俄战争”的做法并不妥当。

日俄战争是进入 20 世纪后最先爆发的一场列强之间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由于它部分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具有的总体战形态,故有学者曾主张将其定位成“第零次世界大战”。他们认为日俄战争未能发展成全面总体战的原因在于:日本与俄国均系二流帝国主义国家,且其战场位于远离欧洲、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的中国东北与朝鲜。更何况在开战之后的 1904 年 4 月,援助日本的英国与援助俄国的法国之间还缔结了协约,使其并未像一战那样将列强卷入进来而成为世界性的战争。




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与中国虽是东亚的强国,但并非近代的帝国主义国家。两国以被动的姿态进入到西欧列强于 19 世纪中期带到东亚的西欧式外交关系之中,被不平等条约所束缚。同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国际秩序尚与西欧式的外交关系并存。当时围绕朝鲜问题所产生的国际关系将成为甲午战争的一个诱因。若从这一角度来看,对情况相异的两种对外关系之复杂性加以关注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契机发动了战争。而清政府,尤其是作为北洋通商大臣(以下简称北洋大臣)负责对朝外交的李鸿章则致力于避免战争的爆发。在东亚拥有权益的欧美列强,特别是英、俄两国亦曾为了阻止战争而采取过调停行动。但为何日方仍旧决意开战呢?为何战斗未能止步于朝鲜而进一步向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扩大,最终发展成了全面战争呢?对此,各方有着不同的见解。


在过去,日本为了推行西欧式的近代化政策,曾坚持认为改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势在必行,认为甲午战争作为明治维新后对朝鲜、中国侵略政策的延续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当时日本的政府与军方都相信日清必有一战,故为此做着积极的准备并最终开战。该见解至今仍旧作为一种常识在日本广泛流传。但在 1980 年代以后,不少研究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对甲午战争的必然性展开批判。


不仅是对于两国开战的研究,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军事史研究、社会史研究亦得以深化。这是近年来日本学界的一个特征。此外,还有东亚国际关系史、日本统治下的朝鲜第二次农民战争、台湾抗日斗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得益于这些多角度研究的推动,甲午战争虽然规模相对较小,却比日俄战争呈现出了更为复杂的样态。它给日本与东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东亚史中得到了定位,逐渐具备了从各个层面实现立体理解的条件。

本书的目的,即是将近年来有关甲午战争的研究情况通俗易懂地传达给读者。本书将按如下内容展开叙述。

第一章,作为甲午战争的前提,概述 1880 年代东亚的基本情况。主要论述 1885 年以后在东亚出现的作为日中协调体系的“天津条约体制”,以及在此体系下日中两国军事近代化的进展情况。


第二章,阐明在“天津条约体制”的变迁过程中,因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者注而发生的日中两国出兵朝鲜,之后走向开战的具体过程。


第三章,开战后在朝鲜半岛的战斗。


第四章,在中国领土上的战斗。与研究开战过程相比,长期以来对于甲午战争时期军队、战斗、战略的探讨明显不足。有鉴于此,本书将会尽可能多地充分介绍该领域近年来的优秀研究成果。


第五章,不仅会像第一章至第四章那样进行政治史、外交史的研究,还将涉及社会史、媒介史方面的内容,尤其将考察战争的信息究竟是如何被传达给日本民众的,这些信息的传达给日本民众及各地方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第六章,分析两国的和谈问题、台湾的抗日斗争以及朝鲜的义兵斗争。


甲午战争虽然规模有限,却颇为复杂,若本书能为理解其复杂性提供一些帮助,将是笔者的荣幸。


此外,本书日文版因是便携本,故未在文中标记引用文献。读者诸君若想进一步了解本书内容的相关依据,可参考书末的参考文献。敬请谅解。



题图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来自:维基百科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