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海明威:唯一能够重新掌控局面的方法,是杀死自己

作者:索·恩

来源: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 2019-12-20 10:56   浏览量 16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10年我在所谓的“前所未见的最佳博物馆”——中央情报局(CIA,以下简称“中情局”)博物馆——担任历史学家,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安全园区内矗立着一座幽僻的艾森豪威尔时代建筑,中情局博物馆就在建筑内那条弯弯曲曲的走廊尽头。当时我们正准备搭建一个关于战略情报局(OSS,以下简称“战情局”)的新展厅,那是美国首个中央情报机构,成立于1942年。我的任务是尽一切可能收集关于该实验性机构的信息,包括调查该组织的花名册。 


为与轴心国作战而仓促组建的战情局是个古怪的产物——既集合了来自美国东海岸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又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鬼才和创意人士,从华尔街律师到好莱坞电影导演,再到发战争财的海盗和雇佣兵,甚至包括未来的名厨朱莉亚•蔡尔德。在战情局,人们几乎能够从头到尾自行设计冒险计划。他们中很少有人对正规陆军和海军中那种包容性较差的文化感兴趣。 


海1.webp.jpg


如此整日沉浸在调查研究中,没想到有一天,我的胡思乱想竟然领我来到了一片无人涉足的陌生领域。我记得曾经读到过欧内斯特•海明威和战情局戴维•K. E.布鲁斯上校的故事,1944年8月,他们从德国人手里“解放”了巴黎丽兹酒店的酒吧。于是我想,那个故事说不定还有后续。海明威不会和战情局格格不入。他热爱秘密,也热爱它们带给他的优越感。他渴望战斗,只是不适合常规的军旅生活。他游走于各个社会和经济阶层之间——还常常越界。我暗想他的确跟我遇到或读到过的很多从事谍报事业之人有不少共同之处。那么,他是否曾以某种形式担任过战情局的间谍?海明威与二战情报界的真相内幕到底是什么? 


我开始查阅能找到的每一份资料。中情局的一份参考资料指向一份已经解密的战情局档案,目前存档于首都华盛顿以外、马里兰州科利奇帕克市的国家档案馆。档案馆的人从未找到过那份档案,这起初倒是让一切显得更神秘了,但也让我做了很长时间的无用功,在一间密室里跟那种老式三孔活页夹的检索工具纠缠不休。有几份资料甚至还用那种3×5英寸卡片编写索引呢,除我之外根本没人想看。最后,一位好心的海明威学者跟我分享了他在1983年找到的战情局档案的一个副本。在此过程中,我在那些曾经保密的战情局、联邦调查局(FBI,以下简称“调查局”)和国务院档案中发现了其他一些诱人的线索。

 

海2.webp.jpg

短短几个月的工作后,我的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海明威肖像的轮廓,跟我以往知道的形象截然不同。1937年以后,无论二战前还是战争中,这位作家曾在两个大陆上从事过各种形式的间谍和战斗行动,我觉得他近乎痴迷于此。行动站点各不相同,通常是在海外:西班牙的战场、哈瓦那的小街,或是漂流在中国北江上的帆船。他似乎很倾慕那些在阴影中自主行事的男男女女。他的第三任妻子玛莎曾经秘密游说战情局将他纳入麾下。副局长和处长们考虑了她的请求,评估了他的潜力,在送文件的空白处坦率地写下了评估记录。 


海3.webp.jpg


随后的发现让我大吃一惊:他还曾与另一个情报机构签约,这个机构可一点儿也不符合关于海明威生平的传统叙事。那就是苏联的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以下简称“内务部”),它在冷战期间纵横海内外,是更有名的克格勃(KGB)的前身。 


在核实自己的调查是否漏掉了任何证据时,我偶然发现了内务部的那条线索。我往往会到一些非同寻常的地方去寻找关于海明威和情报界的一切资料。在那改变命运的一天,我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2009年的书籍,作者之一是脱离了克格勃的前特工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 。那本书中有一个分章,逐字记录了瓦西里耶夫偷运出俄罗斯的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官方苏联档案摘要。瓦西里耶夫的证据确凿可靠。海明威与内务部的关系记录表明,一名苏联特工曾在1940年12月前后“基于意识形态理由”,招募海明威“加入我们的事业”,那时斯大林正以铁腕统治苏联,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跟希特勒结盟——更不要说始于1934年、仍在继续而看不到尽头的血腥清洗了。 


海4.webp.jpg


作为海明威的终生崇拜者,当我读到他曾与内务部签约时,仿佛挨了当头一棒。这怎么可能呢?他的确有过很多左派的朋友,但他从来没有赞成过共产主义(或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啊。他创造的文学人物体现了那么多直到今天仍为我们所珍视的美国价值观:求真、英勇、独立、重压之下保持风度、维护弱者不受欺凌。他的声音是美国独有的——也是革命性的。他曾改变了1920年代美国文学的走向。就在1940年末跟内务部开启这段关系之前几周,他刚刚出版了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小说之一——《丧钟为谁而鸣》。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和斯大林的爪牙签约呢?又为什么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也就意味着对朋友、家人和读者全都隐瞒了真相?要知道他最伟大的事业可是公开、而非隐瞒自己的人生经历啊。


海5.webp.jpg


我彻底被迷住了。完成了战情局布展的工作之后,我开始为那些困扰我的问题寻找答案。是不是什么地方出错了——或许是翻译或誊写错误?要不,这怎么可能呢?这次招募的大背景是什么?它对海明威留给我们的遗产又意味着什么? 


负责人都去世了——海明威的苏联招募者于1943年感恩节当天死于格林威治村(跟不少资产阶级敌人一样,他也在一顿大餐之后死于心脏病发作);海明威本人1961年自杀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们几乎都已离开人世。我意识到自己的大部分研究得依赖类似那份从未正式解密的苏联记录那样的印刷品,以及当初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私人文件和信件。我希望能在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找到足够的资料,帮助我了解事情的真相。 


海6.webp.jpg


于是我开始日复一日地只身在全国各地的阅览室里发掘资料,从圣迭戈到西雅图,从华盛顿到波士顿。起初我埋头研读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的海明威资料。我在那里翻阅他的通信——他的信写得跟小说一样精彩——那个房间俯瞰波士顿港冰冷的海水,陈设却很像他在热带古巴那个住所的起居室,也有不少兽皮装饰,沙发旁的一张桌子上也有个大水瓶,只要不用它倒酒,还真像海明威用的台克利酒瓶。 


我一生热衷于揭秘幕后故事,从在中情局工作之前就是这样。调查总是让我着迷。每去一次档案馆,必然会毫无悬念地再去一次,我对此感觉良好。那些关于西班牙内战、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冷战的鲜为人知的艰涩书籍,我读起来永远没够。因此在其后三年里,我就依靠非同寻常的资料来源,为那幅海明威新肖像的轮廓补足了血肉,现在这些资料来源还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内一位内务部将军的私密文件、保存在华盛顿另一个档案馆内的他的调查局经手人员的秘密文件,以及他和律师之间的一次争吵的记录,乍看像是在争论版权问题,等等。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内约翰•福斯特•杜勒斯 的严厉目光下读完了一叠鲜为人知的海明威信件,一旦套入相关语境,它们竟有着惊人的启发性。

 


海7.webp.jpg


最终我得出结论,海明威与内务部的短暂关系,以及这背后的政治态度,对他的人生和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些在此前都被人们忽略了。它们左右了他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所作的许多决定: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写作,以及如何行事。这一连串事件甚至间接导致了他在1961年自杀。很多戏剧化情节都是在他的头脑中上演的,因而难免被他夸大了。冷战的章节——赤色恐慌、古巴革命,以及他死前两个月发生的猪湾事件惨败——让他更不堪忍受。他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精通政治权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过高地估计了他掌控自己和他人、乃至改变历史的能力。最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终于得出了那个悲壮的结论:唯一能够重新掌控局面的方法,是杀死自己。 


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所讲的故事。 



 本文节选自

《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1935-1961》

海8.webp.jpg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