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 | 袁剑《寻找“世界岛”:近代中国中亚认知的生成与流变》

作者:袁剑

来源:九色鹿RuruDeer

发布时间 2020-11-03 15:41   浏览量 291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1604389198669144.jpg

内容简介

作为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重要区域,中亚在古代、近代和当代呈现出不同的文明生态与地缘政治意义。作为与之存在密切历史与地缘关联的中国,如何在历史的连续性维度中构筑起我们对于中亚认知的整体性,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西北方向域外认知框架的丰富与完整。基于对中亚地缘重要性和中国对外认知整体性的考量,本书从整体和分区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的中亚认知流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力图在我们既有的西域认知和当代中亚区域认知之间,补充近代中亚认知的缺漏环节,从而构筑一幅历史连续性的中亚认知图景,并通过认知中亚更好地理解作为“共同体”的中国。

1604389250935421.jpg

目录

导 论 地缘身份、内部结构与复线历史:中亚的定位、中国认知及其当代转型

第一章 “一带一路”中的中国-中亚关系:常识重建与互为契机
第二章 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
第三章 草原之域:哈萨克斯坦的历史论述与形象构筑
第四章 “白金”之邦:乌兹别克斯坦的近代形象及其流变
第五章 欧亚之枢:吉尔吉斯斯坦的在华认知与历史变迁
第六章 高山之国:塔吉克斯坦的形象生成与认知塑造
第七章 国运之镜:阿富汗形象的历史之变
结 语 区域、文明,还是历史连续体——中国的中亚叙述及其话语分类 
附录一 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现状及特质
附录二 固化与流动: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背景、演变与范式转型
附录三 国家感与边疆性:中亚国家间的边界问题及其观念折射
后 记


后 记


本书的写作,缘于笔者在认知层面的关联性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区域问题的重新思考。

人是生活在区域中的。在进行了数年关于拉铁摩尔及其相关议题的研究之后,如何更好地理解时代语境下的区域问题,成为笔者在充分理解“人的问题”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思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连接区域,中亚在历史和当下都对中国本身具有极为重要的世界历史与地缘政治意义,因此,如何理解中亚并认识其在整个文明认知层面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就成为我们理解具有整体性的中国的关键所在。

中亚之所以影响世界历史,在于它本身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并在东西方历史文明交往中扮演关键性的中介角色;中亚之所以影响地缘政治,在于它是欧亚陆权的关键区域,其贯通与否直接关系欧亚陆权能否获得超越海权的稳定与优势;而中亚之所以影响中国,则不仅在于其与中国的地缘关联,更在于其在文明、生态、宗教和民族等相关方面与中国存在的历史与现实连接。这种互嵌交织的独特关系既影响了中国古代史,又深刻塑造了近现代中国西北边疆的形态及特征,从而对作为整体的中国本身产生新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理解中亚及我们对其的认知变迁,将是从整体上理解中国的应有之义。

本书各章的相关内容,大部分已经在学术期刊或报纸上发表过,在收入本书时,笔者在行文论述方面做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其中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专论乌兹别克斯坦的相关内容,最初的论文由笔者与刘玺鸿同学共同完成,在收入本书时做了专门的修订与补充。

本书的顺利面世,离不开我所在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诸位师友的大力帮助,也要感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及诸位同人在笔者2019 年春季访学期间所给予的学术交流契机与空间,这些支持与交流为进一步推进我对本书议题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特别感谢杨圣敏教授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提携后学,润物耕心。此外,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郑庆寰社长以及本书责任编辑陈肖寒博士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的专业素养与高效有力推进了本书的出版。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长期以来对我的物质与精神支持,为了支撑我这一不怎么有直接回报的知识追求,他们牺牲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

人生之路,总要行走。理解中亚,认识中国。

 

2020年5月30日于北大万柳公寓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