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速递 | “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

作者:甲骨文

来源: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1-04-13 11:01   浏览量 23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1618282211749504.jpg



 



一个人最该忠诚于什么?

国家、军人身份,

还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








“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




随着日暮泛着淡金色的余晖,姗姗来迟地降临在法国北部山峦起伏的乡村大地上,初秋的气息也在空气中弥漫开。陷在缓坡之下的平地此时已经被阴影笼罩。年末最后一批收获的干草由机器捆扎好,零零散散地堆在地上,足有一人高。大型拖拉机拉着火车货厢那么大的满满一车土豆,或是喂牛用的粉碎了的玉米。在低矮的小山丘上,一片树林遮挡住了另外一类收获存在的迹象,这场收获在接近一个世纪之前就在这里了(此处作者将死者聚集墓葬比作收获。——译者注)。这片墓园中的每一块墓碑上都刻着名字、军阶和序号;162块碑上有十字架,还有一块碑上面是大卫之星。如果知道某人年龄的话,那么它同样也会被刻在上面:19岁,22岁,23岁,26岁,34岁,21岁,20岁。其中10块墓碑上仅是简单地写着:“大战中的军人,唯有上帝知道。



1618282348809699.jpg

1916年,索姆河战役的防毒面具演习


这些死者几乎全都来自英国的德文郡军团,他们的墓碑上都刻着同一个日期,1916年7月1日,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绝大部分受难者都是由一挺离这里几百码远的德军机关枪杀死的,他们的尸体就被埋在了那个清晨他们曾经爬出过的那段前线战壕之中。邓肯·马丁上校,时年30岁,连队指挥官,平常生活中是一名艺术家,曾用黏土做出了英军计划发动攻击的战场模型。他预测出了当他和部队在一处毫无遮蔽的山坡上出现时,将会遭到附近德军机枪攻击的准确地点,并将此告诉了他的同僚。但在他们国家的军队所经历过的史上空前绝后的最血腥一天里,作为被杀或受重伤的21000名英军官兵中的一员,他也被埋葬在这里。



1618884849542435.jpg

1916年索姆河战役


在墓地旁边的一块石板上,放着一块该团的幸存者在埋葬死者时刻的木牌,上面写着:


德文郡男儿过去坚守着这条战壕

德文郡男儿依旧坚守在此


墓园的访客本上留下评论的人大多来自英格兰:伯恩茅斯(Bournemouth)、伦敦(London)、汉普郡(Hampshire)、德文郡(Devon)。“向这里我们镇的三位市民致敬。”“睡吧,小伙子们。”“永志不忘。”“小伙子们,谢谢。”“谢谢您,叔祖父,安息吧。”我到这里的原因,明明是因为相信这场战争是毫无必要的愚蠢和疯狂,可为什么当我看到“睡吧”“安息”“牺牲”这类词语时还是会感到哽咽?只有一位到访者写下了与众不同的话:“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有几页写着名字和评语的墨迹已经被雨水弄得模糊了——或者说,那是眼泪?





“这是世界的终结”




即使我在一战结束后很久才出生,有关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却似乎一直存在于我的家庭中。我的母亲过去常常跟我讲起当美国——终于——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时,军队阅兵时人群疯狂的热情。她非常喜欢的一个表弟伴着人群的呼喊声走向了战场,结果却在战争的最后几周被打死了;她永远都忘不了当时的震惊与失望。然而,在我父亲的家族里,没有人会觉得他们的两个亲戚曾在一战中加入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个加入了法军,一个参加了德军——是件荒诞的事。如果祖国在召唤,你就应该奔赴前线。



1618884895616478.jpg

1914-1918年双方发起的宣传活动


我父亲的姐姐嫁给了一个在战争中为俄国作战的男人,他之所以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因为俄国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俄国革命和随后激烈的内战——内战结束后,由于是失败方的一员,他来到了美国。有个夏天,我们家曾与这对姑姑姑夫一起度过,他们的朋友也是一战老兵,常来拜访他们。当时我还是孩子,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站在了这些访客中某一位的旁边,我们每个人都穿着泳装准备去游泳,然后我向下一看,看见了这个人的脚:他的所有脚趾都在东线某处被德军机关枪射出的子弹打掉了。


这场战争也存在于英国表哥寄给我的作为圣诞礼物的插图冒险故事里。年轻的蒂姆、汤姆或者特雷弗,尽管只有十几岁,上校认定他们太年轻,不能参加战斗,他们却能在风笛手吹响冲锋乐、部队“过分深入”到无人区当中时,勇敢地躲开在空中飞翔的炮弹,将负伤的上校抬到安全地带。在后面的章节里,他总能——作为一名间谍或飞行员,或只是单纯凭着大胆——找到办法破解堑壕战的死局



1618282511273033.jpg

布尔战争中的骑兵冲锋


当我长大并了解了更多历史之后,我发现这样一种死局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在超过三年的时间里,西线各方的部队实际上是被锁在原地,动弹不得的,他们藏在战壕中,里面的壕洞有时能达到地下40英尺深,他们周而往复地走出战壕投入可怕的战争中,却最多也就只能占领几英里宽的泥泞的被炮弹炸得稀巴烂的废土。这些战斗造成的破坏至今仍令人难以置信。除了死亡,在索姆河战役的第一天,就有36000名英国士兵负伤。在整个一战期间,杀戮的规模超出了以往欧洲所经历过的任何战争:例如,战争爆发时年龄在19岁到22岁的全部适龄德国男子中,超过35%的人在接下来的四年半的时间里被杀,许多活下来的人也身负重伤。对法国来说,死伤人数甚至更大:战争爆发时年龄在20岁到32岁之间的法国男子,在战争结束时死了一半。“1914~1918年的一战就像将那一时期与我们的时代分隔开来的废墟地带。”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如是写道。当德国在二战入侵比利时的时候,那里的英国石匠们还在继续将本国一战失踪者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这项工作一战结束已经超过20年了仍没有结束。军队所经之处,城镇化为参差的瓦砾,森林与农场变成烧焦的废墟。“这不是战争,”一名在英国印度军团服役的伤兵在欧洲给家里写信说,“这是世界的终结。”



1618282533122411.jpg

受审的烈属,右起:艾丽斯·惠尔登,她的女儿赫蒂、温妮,女典狱官





“战争始终在我们身边”




为何这场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战争还能激起我们的兴趣?原因之一无疑是人们曾经相信自己为之而战的目标与战争实际创造出的令人痛苦的破碎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交战双方都认为自己参战有正义的理由,并且在协约国一方,事情也的确是这样的。尽管没有正当理由,德国军队终究还是入侵了法国,还撕毁了确保比利时中立的协议,进军比利时。英国等其他国家的民众将对侵略受害国的援助视为一项高尚的事业,这可以理解。难道法国和比利时无权保卫自己吗?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中那些反对美国投入越南或伊拉克战争的人也常常会迅速补充道,要是我们国家受到攻击,我们也绝对会挺身而出,保卫家园。可是,如果有当时任何一个欧洲主要大国的领袖能够穿越时空,看到未来,看到这一切将会造成的后果,那么在1914年时,他们还会那么迅速地派遣军队投向战场吗?



1618282554645953.jpg

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


国王和首相们没有预见到的,许多普通百姓却预见到了。从一开始,各参战国成千上万的民众就认识到了这场战争必然是一场灾难。他们相信,为这场战争付出无法避免的鲜血代价是不值得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自己悲剧般清醒的头脑,对终将席卷欧洲的噩梦般的结局,至少做出了部分正确的预测,并且还大胆地将这一切说了出来。不但如此,在当时发声,他们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当时的社会到处充斥着民族主义情绪和经常演变成暴力事件的对持异见者的蔑视。少数勇敢的德国国会议员反对战争贷款,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和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等激进派后来还进了监狱——美国的社会主义者尤金·V. 德布斯(Eugene V. Debs)最终也是同样下场。但在英国,涌现出了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的无所畏惧的反战者,他们坚持自身信念展开行动,并为此付出了代价。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先后共有超过20000名英国适龄入伍男性拒绝入伍。许多人连服非战斗性质的替代役也一并拒绝,超过6000人被投入监狱服刑,监狱里面的条件十分恶劣:繁重的体力劳动,糟糕的伙食能把人饿成皮包骨,还有“禁声条例”严格禁止他们之间彼此交流。


在最终会有多少英国人拒绝参战尘埃落定之前,曾有大约50名早期的反抗者被强行编入军队,穿过英吉利海峡,被运到了法国,有些人一路上还戴着手铐。在举世闻名的索姆河战役首日到来的几周前,在离索姆河不远的一座英军军营里,在前线炮火声的掩护下,不为人所知的另一幕正在上演。这些反战者被告知,如果他们继续违抗军令,将会被执行死刑。岁月中回荡着他们巨大的集体勇气,没有一个人畏缩犹豫。直到最后一刻,多亏有人在伦敦为他们言辞激烈地游说说情,他们才保住了性命。这些反抗者和他们的同志们远谈不上终止了战争,也没有在一战正史上最终保有一席之地,但他们强大的信念却成为那段黑暗岁月中的光辉一幕。



1618282584162122.jpg

夏洛特·德斯帕德,妇女参政论者,和平主义者,

共产主义者,爱尔兰共和军支持者


那些因为反战而被送进监狱的人中,不仅有反抗征兵的年轻人,同时也有老人——还有几个是女人。如果我们能够进行时间旅行,回到1917年末到1918年初的英国监狱,我们将会在那遇到一些杰出的人,包括英国最优秀的调查记者,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好几名未来的议员,一名未来的内阁成员,以及一位用厕纸记录狱友生活的秘密日记的前报社编辑。在西方国家,你很难再找出囚犯身份构成如此复杂的监狱了。


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些人和他们所树立的榜样的故事,他们是战争中的反战者,而那些榜样如果不是为当时而存在的,就很可能是为以后的人准备的。我很希望这一部分是个胜利的故事,但是并非如此。可以这么说,与烧死女巫、奴隶制和种族隔离不同,这些曾经被视作理所应当的事情如今已被宣布为非法,但战争却始终在我们身边。军装、阅兵和军乐继续散发着诱惑,里面还添加了高科技带来的吸引力;全世界的男孩和男人们与一个世纪前一样,依然梦想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因此,在更大程度上,这是一本关于那些真正投入1914~1918年间的战争中的人的书,对他们来说,战斗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或者至少是相信参战是爱国主义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这场战争使世界变得更糟



1618282604250335.jpg

社会主义者凯尔·哈迪进行反战演讲


那些我们今天看到的也许是愚蠢杀戮的地方,那些战争的主导者中的许多人看到的却仅仅是高尚的情操与英雄的业绩。在一份写法生硬的使用第三人称的正式报告中,一位英国将军回忆起1916年7月1日那个灾难性的日子里,自己手下的士兵在索姆河投入行动时的情景:


“他们一排排地向前推进,没有人逃避,他们全部经受着极端密集的重火力的覆盖,面对着最终会将他们消灭干净的机关枪和步枪火力……他发现行进时保持得极好的队形在遭到攻击时消失了。但是无人动摇、脱队或者试图后撤。他从没见过,事实上也根本无法想象如此英勇无畏、纪律严明和意志坚定的壮丽景象。他从仅有的几个生还者那里获得的对这场惊人进军的汇报,证明了他用自己的双眼看到的景象是真实的。这也就是说,几乎没有我方士兵抵达德军前线。”


这样的将军当时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他们怎么会认为这样一场屠杀令人赞叹抑或宏伟壮丽,要比自己手下孩子们的性命更有价值?我们在今天可以把同样的问题丢给那些总是积极支持采取军事对抗行动的人,毕竟今天和1914年一样,当代战争也会频频引发预想之外的结果。



1618282623648171.jpg

反战活动





“针锋相对的梦想”




通常,战争会被描写成交战双方的对抗行为。相反,我所尝试的写法是,讲述在一个国家,英国,那些属于绝对主流的群体、热情地相信值得一战的人和同样坚信这场仗根本不应该打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以此来追忆这场战争。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一个人最该忠诚于什么?国家、军人身份,还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像是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家庭中发生过的那样,如果一个家庭内部有些成员参加了战争,而他们中的某个兄弟、姐妹或是儿子却对此持有被大众视作懦夫或是犯罪的反对立场时,忠诚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这还是一个关于一系列彼此冲突的梦想的故事。对于那些我在本书中关注的人来说,他们的梦想是希望这场战争能够恢复民族精神和帝国凝聚力;是希望战争快点结束;是希望英国能够依靠曾经屡试不爽、久负盛名的种种办法赢得战争:鼓起勇气,严明纪律和骑兵冲锋。对于反战者,他们的梦想则是欧洲的劳动者们永远不会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是一旦战争爆发,交战双方的士兵们将会见识到战争的疯狂并拒绝继续作战;再或者,是声称永远拒绝战争和剥削的俄国革命马上变成其他国家追随效仿的鲜活范例。


注:本文节选自《终结一切战争》序言


新书速递



1618282643294289.jpg





终结一切战争

忠诚、反叛与世界大战,1914-1918

[美] 亚当·霍赫希尔德(Adam Hochschild)  著

林春野  译

2021年4月出版 / 102.00元

ISBN 978-7-5201-6533-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被认为是“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全球各国陷入战争风暴,数百万人战死沙场。迄今为止,这场战争仍是历史上最无意义的屠杀之一,全然无法用理性加以解释。


在作者笔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帝国与帝国、军队和军队之间的冲突,还是个人与个人的对抗:英王与德皇,好战者与和平主义者,矿工与贵族。霍赫希尔德在描摹战场将领和英雄人物的同时,聚焦那些长久以来遭到忽视的战争批评者,展现他们遭逢的道德冲突,蕴含的救赎力量。


本书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这场“伟大战争”的同时,也驱使我们正视一系列重大问题:为何会有这么多国家以如此深刻的方式卷入暴力之中?为什么冷静思考不能成为主流?以及,我们究竟能否摆脱历史不断重复的宿命?





1618282707618857.jpg









作者简介


亚当·霍赫希尔德(Adam Hochschild),美国作家、记者和演说家。因擅长制造悬念和生动刻画人物而广受赞誉,作品有《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埋葬枷锁》等。霍赫希尔德长于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个人争取正义的艰苦斗争,他也曾因此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名单并赢得其他一系列奖项。


译者简介


林春野,青年译者,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和马萨诸塞大学双硕士。







1618282782660180.jpg








本书荣誉


亚当·霍赫希尔德献给人们一本引人入胜、跳出了元首与将军的叙事窠臼的历史作品……在《终结一切战争》中,作者描画出了一幅感染力十足、令人无法忘怀的人物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霍赫希尔德对一战故事的发掘引人入胜,并为它带来鲜活的戏剧性……各方面都堪称典范。

——乔纳森·亚德利,《华盛顿邮报》


霍赫希尔德的《终结一切战争》或许不是一部家族史,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是一部个人情感充沛的作品。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于那些出于良知而拒服兵役者及其他反抗者所遭受苦难的钦佩之情,还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义愤之情:这场战争根本就不该发生。

——《旧金山纪事报》


在对这场所谓的“伟大战争”令人深深动容的记录中,那些反抗愚蠢之举的人们与冥顽不灵地坚持要将战争继续下去的政客、将军和鼓吹者一样受到重视。亚当·霍赫希尔德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令人心寒的警告:政府一旦陷入战争无法自拔,人民将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

——安德鲁·J. 巴切维奇,《华盛顿规则》作者







1618282815407577.jpg








目录


序言 针锋相对的梦想

第一部分 主人公

1 姐弟

2 没有幻想的男人

3 一位牧师的女儿

4 圣战勇士

5 挖矿男孩

6 前夜

 

第二部分 1914年

7 奇异之光

8 “好似泳者跃入无瑕的新天地”

9 “正义之神将守望战斗”

 

第三部分 1915年

10 这不是战争

11 尖峰时刻

12 “不会随浪而回”

 

第四部分 1916年

13 我们毫不后悔

14 上帝啊,上帝啊,其余的小伙子去哪啦?

15 丢掉武器

 

第五部分 1917年

16 狮口求生

17 世界就是我的国

18 陆上溺水

19 求你别死

 

第六部分 1918年

20 无路可逃

21 “死者比生者更多”

 

第七部分 谢幕

22 魔鬼之手

23 假想中的墓地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1618282850873763.jpg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