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甲骨文 | 封面装帧的创新从未停止

作者:董然

来源: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1-04-19 15:52   浏览量 60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1618817511507857.jpg




“这些年,我的工作主要涉及设计、印制、工艺等方面。所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还算比较了解甲骨文整个书系从开始到现在的经历,包括装帧设计的历程,装帧设计过程中的演变等。基于我这些比较粗浅的认识,给大家说一说甲骨文大概从2013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走过的历程。”


董然 | 文

董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设计中心主任、设计与工艺创新实验室主任



01

精装——甲骨文的主体装帧形态

甲骨文大约有95%的图书都是精装本,所以我就从精装本这个角度先给大家讲一下。精装本又从外在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方脊精装,另一种是圆脊精装。方脊精装,顾名思义就书脊是方的,那个部分其实是有一块硬板子的,而圆脊精装在书脊部分是没有板子的,完全靠一个在专业上叫中径条的东西,也就是类似于一个厚纸,从而把圆脊撑起来。


1618817561936376.jpg

方脊-《午夜将至》


我也在做这个功课的过程中统计了一下,甲骨文方脊精装的书从目前看还真的不多。大概有以下几本:《世界的演变》《郁金香热》《摩登时代》《战略:一部历史》《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失败的帝国》《朱可夫》《湖南人与现代中国》《午夜将至》《海盗共和国》《享乐主义宣言》《茶叶大盗》《本能寺之变》,还有一本可以说是方脊,也可以说不是,叫《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我说的这些方脊都是硬精装的方脊,而不是像Light版的平装裸背方脊。硬精装是指书壳有一个硬纸板,软精装或者假精装就是书壳没有纸板。这个纸板,也称为荷兰板。


荷兰板是什么呢?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就是荷兰人用再生纸制造的一种高级纸板。这种纸板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变形,在包装上运用得很广泛。后来中国人统称它为荷兰板,从而约定俗成,把所有这种板材都叫荷兰板。其实这个板子也分很多种,比如有的就像锯末一样是颗粒状的,然后再把它冲压成型,通常这种板子的质量都不是特别好,因为纤维短,所以没有柔韧性。平常我们用的板多数都是用很多张纸摞在一起形成的。


1618817586890972.jpg

荷兰板-《本能寺之变》


荷兰板是干什么的呢?比如我们拿到一本甲骨文的精装书,书壳的这个板,就是荷兰板,统一把它称为硬精装。如果没有这个板,就只是一张硬纸的,叫做软精装。目前甲骨文还没有软精装,甲骨文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只有硬精装和平装两种。同时,精装的方脊还是圆脊问题,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结合设计师的设计来考虑采用哪种更加合适。


02

甲骨文的开本

甲骨文的开本情况我也统计了一下,大概我们从2013年至今只有五种开本。

 

首先最普遍、最常见的甲骨文开本,是210×142开本,也就是大度32开,所谓的大度是国际纸张的一种幅面。所以,甲骨文这个开本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大度纸张,我们俗称的32开。


1618817619665837.jpg

甲骨文·Light系列


还有一种开本是210×147,甲骨文的Light版都是这个开本,且210×147比142这个开本要宽一点。但是Light版是一个锁线的平装版本,没有飘口。所谓的“飘口”,指精装书的书芯和荷兰板之间有一个尺寸差别,是荷兰板比书芯多出来的部分,俗称飘口,一般比书芯大三毫米左右。所以,有人问精装书在邮寄的时候,怎么能保证书角不被磕?被磕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飘口大概多出书芯三毫米,所以在一些运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被磕到。但是像light版这种平装本没有飘口,只是一张纸,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1618817649581192.jpg

飘口-《西班牙在我们心中》


另外有一本书是《阿伦特手册》,开本238×165,我们在印刷过程中俗称小全开。这个开本在甲骨文的应用中并不常见,可能有一些类似这种手册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用这种大的开本。


接下来是210×137开本。我们在做《萨申卡》和《秘密会议》这些书的时候定下来的这一开本,主要考虑的就是让书再小一点,能让大家便携,因为毕竟这类书的定位以小说为主。当时还考虑了一点,就是它的轻质化,后面会细说。


最后还有一个开本就用得极少了,我印象中只用过一次,就是《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137×202开本,而且这本书的精装本是甲骨文所有书里堪称经典的案例。


03

甲骨文图书装帧形式的构成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甲骨文图书装帧形式的构成。


首先所有甲骨文的图书都带着护封,自打有甲骨文这个品牌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出的书除了平装本《萨申卡》和莱茵译丛这类书外,其他的都有护封。护封也就是在书壳外面裹的保护封面用的另外一个封面。当时我们认为如果没有护封,会显得这本书有些突兀或者说有些秃。所以甲骨文最开始就考虑到了所有的图书都要有护封。而且甲骨文的装帧在护封设计和工艺上,这些年来变化也是很多的。


1618817680493791.jpg

完全暴露的荷兰板-《巨变》


去掉护封以后是内封,也就是我们说的带着荷兰板糊壳的部分,俗称糊壳面。这个糊壳面通常都是用一个相对更薄一点的纸,因为它更便于裱糊,然后把封面上的内容糊在荷兰板上。那么,荷兰板到底长什么样?甲骨文有一本早期的书叫做《巨变》,当时设计师就用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把荷兰板整个露在外面。书表面上什么都没糊,就是荷兰板的本样。我们通常把印好的壳面糊到这张荷兰板上,这张板其实现在国产化也比较高,但是甲骨文采用的荷兰板都是进口的板材,从国外通过海运运过来,运输周期非常长。因为是进口的荷兰板,所以甲骨文的图书从来不会有变形的情况。


接下来再往里翻,通常甲骨文的书都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就是专业术语上的环衬。这个环衬是干嘛的?就是书壳和正文结合起来的一张很重要的纸,通常对这张纸的要求是柔韧性一定要好,而且要有一定的拉力,因为要保证硬书壳里比较柔软,能够和很厚的书芯有机结合。同时在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它不会断裂,不会开胶,让这本书不会“散架”。尽管我们几乎从来没有印刷过这张纸,但是不管在印刷层面还是在装订层面它都是非常好的。我们用的环衬厚度大概在150克左右,其实是完全够用了。但有些时候可能也会采用一些特种纸,不用那么厚,因为有时候120克的一张特种纸,能达到150克的厚度或者效果。所以在特种纸层面,我们从110克用到150克都是有可能的。


1618817721679900.jpg

扉页-《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


再往下就是所谓的环扉了,通常甲骨文都是用的正背四色来印。印刷的时候正反面都要印。环扉实际上就是环衬连扉页。在平装书里,没有前面那张和荷兰板结合的纸,直接就是环扉。但是,精装书就必须要有一张白纸和内容来结合。所以这张白纸和环扉结合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些黏连。在白纸和环扉结合的第一面上通常都不会放什么信息,把它翻开就是所谓的扉页,通常叫环衬连扉页。扉页一般我们都把它放在右手页比较重要的位置,上面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称等内容。


环衬纸我们通常都是用带涂布的纸。所谓带涂布的纸,就是在通常用于书写的胶版纸上再加一层涂层,可以简单理解为在胶版纸上刮了层腻子。它有什么好处呢?印东西的时候,油墨不会完全沁到这张纸里,所以反映颜色会更好。举个例子,大家知道的铜版纸大概也是这种原理,所以早期我们印画册就会采用铜版纸来印。但是近些年,这种带涂布的特种纸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考虑用了它去做环衬。


这张纸有120克就够用了,但是我们觉得要保证品质,所以用的是140克左右的,而且在挑选这张纸的时候有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就是它不能爆。所谓的爆,就是上面那层涂布不要断裂,纤维要长一点,涂布也要结实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它一直处于翻来翻去的过程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环扉上印了一个很深的颜色,在翻来翻去的过程中,纸张也会疲劳。如果它一爆,就会有一个大白边,这样对于书的保存和美观程度来讲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考虑环衬这张纸的时候,基本上是考虑它的耐折性等方面。


1618817770491967.jpg

正文-《毒枪手》


接下来就是正文了。通常甲骨文用的比较多的是一些胶版纸。在印刷黑白书的时候,按说70克的胶板就足够用了,但是我们一直用的都是80克的胶板,而且在市面上横向比较,这个纸的品质也很好,平滑度、柔韧性、耐折性,包括颜色都很好。甲骨文还有一种正文,就是全彩的书,比如《滑铁卢》《非凡抄本寻访录》,我们用的是另一种纸,叫作书纸或者纯质纸,相对于胶版来讲更好一些,纤维含量也更多的一种纸,而且这种纸反映颜色也相对普通胶版会更好。


还有一种纸就是轻型纸。甲骨文的light版用的是比较普通的轻型纸,因为light版多数以文字为主,但是后来出的《萨申卡》和《秘密会议》这两本书因为有小说性质,所以我们在选择纸的时候就考虑了一种叫做鸿雅书纸的轻型纸。这种轻型纸有一个特点,就是纤维很长,是一个纯木浆的轻型纸。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手里的《萨申卡》或者《秘密会议》发黄了,请千万不要诧异,这说明它里面这种纸的木浆含量很高,时间长了就会变黄,是一种很好的纸。


1618817885641312.jpg

彩插-《血夏》


甲骨文通常有一些书会有彩插。彩插的纸,我们一般也是用跟环扉一样的纸,始终保持140克的水准。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厚,但是用厚一些的纸会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降低克重。其实把它减到120克甚至100克,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也并不会有感觉,甚至可能都注意不到,但是我觉得把克重给足了,你会有更好的体验,而且彩插一般都是四色印刷。


1618817904249443.jpg

彩插-《文明中的疯癫》


接下来就是后环衬,其实跟前环衬是一样的情况,用了一个柔韧性比较好的纸。


以上基本就是甲骨文系列丛书的精装本的装帧构成了。


04

甲骨文装帧材料的使用变化过程

接下来,讲一讲我们图书装帧材料的使用变化过程。从宏观来看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甲骨文处于不断尝试和变化的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是甲骨文从2013年到2015年左右。这是一个不断尝试的阶段,会有一些不稳定性,比如做的第一本《罗马帝国的崛起》,尝试用皱棉纹的纸糊壳,然后烫金,再烫黑漆片,还用了竖着勒的腰封。然后又出了《失败的帝国》,用一个红色的特种纸钔切、镂空,做了很多工艺,还印了银。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把甲骨文的设计设计风格完全固定下来。


1618817949751040.jpg

甲骨文做的第一和第二本书-

《罗马帝国的崛起》和《巨变》


《巨变》这本书我们尝试了用裸露的荷兰板,滚金口,烫黑漆片,在护封上还钔切了圆形和镂空。在我印象中甲骨文只有两本书在护封上有钔切和镂空的工艺,就是《失败的帝国》和《巨变》。《斯大林的战争》也是甲骨文在不断尝试过程中的一本具有实验意义的书。那时候裸背装还没有那么流行,我们也看到了裸背装有一些特点,所以设计师宋涛老师就做了这本裸背的,同时还在背上设计了一个以口取纸的形式。


1618817965810705.jpg

裸背的《斯大林的战争》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精装本也是甲骨文早期的作品,里面有一个4.5米长的拉页,而它要被折在宽只有140毫米的开本里。首先,我们纸张幅面最大只有889毫米,还要光边(把纸张边缘裁切整齐用于印刷)。然后,一个4.5米的东西大概要拼接9次,拼接完还要折。所以,当时我们也在思考以什么形式能把这张清明上河图折到书里,最后用了一个迄今为止甲骨文都没再用过的装帧形式,就是像台历一样有一个硬壳,然后把书芯坐在上面,以这种形式来装订这本书。


1618818405.png

精装版《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制作过程非常煎熬。它糊壳用的是叫星泊拉丝银的纸,这种纸很好,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非常脆弱,仿佛包巧克力的纸一样,稍微一碰就破。后来我们采取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在纸上覆一个膜,没有影响纸的光泽和银的感觉,但是拉丝的感觉会弱一点。还有一个问题是,拉丝银这种纸本身不是很厚,就不会有金属铝箔的感觉,所以覆膜时经常会卷,通过不断和印厂切磋,最终才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装帧形式我们也测算了一下,有烫金、拉丝银纸覆膜,又要糊壳,还要把书芯坐在壳上,涉及到很多手工、工艺、烫印,时间成本很长,加工成本也非常高。所以,如果现在能买到精装本的《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就买吧。我们并不是因为成本高就不会去加印了,而是测算过一次,要把所有现存的精装本卖掉才能收回成本。再印的时候,可能会把成本这个因素考虑进去。顺便做个小广告,这本书在甲骨文的大套装里有收录,大家也可以去购买。



第二个阶段,我觉得是2016年到2018年期间。甲骨文的设计趋于稳定和成熟的阶段,更注重设计层面,表达和设计日臻成熟。


1618818013450107.jpg

用色大胆-《撒马尔罕的金桃》


有时候,我们趋向于设计而轻工艺。例如《撒马尔罕的金桃》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没有什么工艺,只是覆膜、压纹,可以说是没有工艺,覆膜起到的是保护作用,压纹是为了让手感稍微好一点,甚至连特种纸也没有用。但是《撒马尔罕的金桃》我个人特别欣赏的就是设计师宋老师在用色上非常大胆,用了大家可能想不到的肉粉色设计,配合着壁画把这本书的内容表现得很好。我觉得可以说是在设计层面取胜,它就不需要再在工艺和装帧层面上做过多的装饰了。


1618818030614142.jpg

大面积烫金-《征服者》


我还非常欣赏的一本书叫《征服者:葡萄牙帝国崛起》。从装帧工艺的角度来讲它有难度,因为有大面积的烫金,从封面一直到封底。首先宋老师的设计的非常好,烫金其实是辅助他的设计,把连绵起伏的山脉的一些阴影部分烫出来,让阴影发光,工艺与设计融合的很好。这就是宋老师更注重设计层面的一个成功案例。


1618818043235554.jpg

磨砂UV-《印加帝国的末日》


第三本书是《印加帝国的末日》,从设计的角度来讲,用了一幅印加帝国的壁画作为元素;从装帧工艺的角度来讲,用了磨砂UV的工艺。那么磨砂UV是什么呢?从直观的感觉上就是书摸上去会有一种粗糙的沙砾感,磨砂UV能局部UV,比如宋老师就把这个画提取出来,做了一个磨砂UV板,只有在有画的地方才有磨砂的感觉。在这个层面来讲,我觉得他更注重设计,辅助以印刷工艺,这也是装帧设计理念日臻成熟的一个表现。


接下来还有《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本能寺之变》和《地中海三部曲》精装本,我认为体现了装帧与设计结合比较高的水平。


《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在甲骨文出过的这么多书里可能并不是非常起眼,从工艺和装帧角度来讲,也是用了最普通、最大众化的甲骨文流水线工艺,一种压了帕斯纹的特种纸,辅以四色印刷,然后烫银。尽管它视觉上并不突出,但是,这本书所有内容、形式、工艺、材料,我觉得都是非常完美的一次结合。


1618818070391100.jpg

双护封,烫金花-《本能寺之变》


《本能寺之变》给我的感觉是惊艳。说实话,我没有见过一个书的护封,可以跟这本书完全脱离,如果刮阵风就飞走了。它和书完全没有一个结合而固定的点。但是,我们就把它做成了这样,而且上面有一朵烫金的花,那朵花是能和护封结合在一起的,等于有两个护封。


1618818092247903.jpg

精装典藏-地中海史诗三部曲


说实话,《地中海三部曲》精装本的设计方案,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觉得很惊艳,果不其然,最后选料烫金结合起来确实非常好。而且这本书还有地图和函套,这些东西都结合得非常好。所以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这几本书,即使单独从装帧的角度了解一下也是很好的。


再往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稳定并不断变化的新阶段,时间点在2018年初至今。


1618818111272497.jpg

亮光银卡护封-《帝国英雄》


2018年的时候,我们换了一种纸——银卡纸。当时社里另一个重要品牌图书的编辑老师希望书的封面能更亮一些。问到我,我说无非有两点,一个是社里用过,一个是社里没用过的:用过的就是金属油墨,即四色油墨加入银墨,从而有种金属的质感。这是社用过的方法,局限是金属质感做一本就需要调一本,可能每本都不一样。


1618818126617857.jpg

亮光银卡护封-《罗曼诺夫皇朝》


另外一种没用过的办法就是在银卡纸上印刷。从这天开始,为了在银卡纸上能印东西,我们费了很多周折,付出了许多努力。最开始委托印厂来印,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银卡纸上印东西,普通油墨甚至是快干油墨也干不了,极容易蹭脏。在这种完全不吸墨,像塑料一样的表面上印刷,我们想了两个办法来解决:一个是继续找新的快干油墨,另一个是UV印刷。UV印刷相当于把普通四色油墨换成专用的UV油墨来印刷。但是北京能做UV印刷的工厂少之又少。因为UV印刷是一个较为不环保的印刷方式,能UV印刷的工厂也很少,另外成本也很高。后来我们委托一家经常给我们做书的印厂来做银卡纸的研究。他们找到了一个品牌的快干油墨,能在银卡纸上印,而且印得还不错。最后我们就采用了这个折中的办法,还是用快干的四色油墨在银卡纸上印,但是也要晾干。当然这相对就快很多,不像原来晾十几天都不干,现在换了这种快干油墨不会蹭,能覆膜了。所以2018年到2019年初大概一年我们都在用银卡纸来印刷。不得不说,在那一年,我们也发现有人效仿,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也带领了银卡纸印图书封面的风潮。


1618818142761875.jpg

亮光银卡护封-《武曌》


现在或许某些时候我们还是会用银卡纸,但我们后来放弃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图书馆这种直接面对读者的机构,很多是自行借阅,扫码即可,而这种情况下银卡纸有金属成分扫码系统识别不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银卡纸的印刷周期。尽管它能快干,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普通纸印刷的周期长。第三点,银卡纸快速干燥的时候,不可能一张纸一摊晾干,所以会一小摞一小摞地晾。为了防止每摞纸内部互相剐蹭,印刷厂就会往每张纸上喷粉,导致在后期覆膜的时候膜里会有颗粒。


1618818170492611.jpg

亮光银卡护封-《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我发现特别是在红色为主的封面上用银卡纸,这种快干油墨的喷粉颗粒会极为明显。比如那时候印的《石山本愿寺之战》《傻瓜之光》和《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都是以红色调为主,如果大家仔细看可以发现,它们的覆膜下会有细微的黄色颗粒。对于我来说,还是挺影响感官的,所以后来我们就放弃了银卡纸这个工艺。


05

甲骨文装帧的创新和尝试

接下来说说甲骨文这些年在装帧方面有哪些创新和尝试。实际上,尽管我们的尝试未必都用上了,但确实尝试了很多前沿工艺。比如在《萨申卡》上用了PUR胶钉的工艺。有两个好处,一是特别结实,不会掉线,而且PUR胶是遇空气吸水以后凝结,并不是通常认为的那类胶水,它只要凝结了就极为结实。还有一点,我特别看重PUR工艺的柔韧性。外版的平装书时间长了有时候会弯,其中有一些成分就是PUR,而国产的书都是硬梆梆特别直的。当然,我并不是觉得书时间长了会弯就一定有多好,而是认为它的柔韧性带给人阅读的舒适感,这是我特别想追求的。


1618818191832903.jpg

金边-《非凡抄本寻访录》


我们的尝试还包括触感膜、滚金口和已经说过的银卡纸测试。滚金口虽然并不是一个很新的工艺,但在做书方面,这些年用滚金口工艺的并不是很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觉得不是特别有必要,因为滚金口除了防尘只是增加一些装饰性。第二个层面是滚金口这个工艺非常贵,按平方厘米收费。如果是一本很厚的书,这本书的切口、侧面三个面都要滚上金口的话,成本是挺高的,但我们甲骨文还是做了一些。大家可以关注近期出版的《非凡抄本寻访录》,我觉得这本书从内容、装帧到滚金口的稀有程度,都值得大家关注和购买。


《萨申卡》也有触感膜,PUR胶,还用了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最轻型的60克纸,但是它的厚度能达到70克。这是因为它的松厚度很高,达到了2.0,应该是在市面上能见到的轻型纸里最轻的了。这就是说,这本书虽然很厚,但它的重量确实很轻。


总之,甲骨文这些年在装帧方面从未停止过尝试,大家可以持续关注,我们也希望能带来一些阅读以外的乐趣。也许有一天你看到滚金口滚得真好,知道如果滚完金口,不是每张纸都翻一遍的话,这本书是翻不开的。所以,我们拿到手里滚过金口的书,都是印厂工人们一本一本地滚完金口后把每页翻一翻,然后把所有的金粉抖下去,才会让我们拿到一本体验特别好的书,这都是背后很多人努力的结果。


06

我心目中的甲骨文年度最美装帧设计

我列了一个心目中2013年-2019年甲骨文的年度最美装帧设计书单,附上简评推荐给大家,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


2013年,《罗马帝国的崛起》——甲骨文的第一本,无论如何也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何况在那个年代也是装帧很好的一本书。


2014年,《天国之秋》——它并不是非常特别的一本书,但是我相信它会成为一本经典的书,一个经典的设计方案。


1618818206480557.jpg

董然的2015甲骨文最佳设计-《金雀花王朝》


2015年,《金雀花王朝》——体现了甲骨文图书设计水平的高峰。


2016年,《摩登时代》——拿到实物,你会觉得每一个细节设计师都有在思考。


2017年,《希腊对德意志的暴政》——平平无奇,但是一本堪称完美的书。


1618818217892332.jpg

董然的2018甲骨文最佳设计-《左道》


2018年,《左道》——材料、工艺、设计有机地结合的典范,令我爱不释手。


2019年,《纳粹猎人》——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内容,还会用这样的工艺和颜色来体现。


1618818242805707.jpg

董然的2019甲骨文最佳设计-《纳粹猎人》



在读者提问环节,我们整理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 问:市面上您比较青睐的图书设计装帧工艺有哪些?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这种工艺?这种工艺会达到哪种效果?


董然:我的理解不是为了用工艺而用,而是要结合设计来选择,要根据设计方案去寻找适合的纸。至于市面上的工艺,我认为见到最多的就是烫金,专业上叫烫电化铝。在这个层面我很佩服宋涛老师,他在材料选择和工艺上的运用都非常巧妙,比如《左道》,用的就是一种叫大地的纸,这个纸的感觉跟其它的不一样。虽然大家都觉得这种纸曾经在某一段时间用得很多、很广泛,但是结合《左道》这本书的设计,我就觉得堪称完美。市面上的工艺只能是结合设计来看,每一种都有存在的原因,至于用和不用要结合设计,不能为了用而用。


2 问:目前已出的甲骨文图书里,工艺最复杂或者说成本最高的封面设计是哪一个?


董然:如果从装帧工艺角度来讲,成本最高的应该是精装本的《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收录在甲骨文的大套装里。同时《左道》也是一本工艺非常复杂的书。此外还有《非凡抄本寻访录》,单单是烫金就烫了6遍,印厂为了烫这一本就要上6遍版,调6回规矩。


1618818262864201.jpg

烫金-《非凡抄本寻访录》


另外一本《血夏》也是烫了很多遍。比如《血夏》这几个字,“1381”就烫了一个亮光的银,中间的圆形烫金,上面“年”和“丹·琼斯”英文又烫了红。书的两侧还有英文字母,烫了古黑。当然,我说的都是电化铝的型号。如果我把古黑的英文换成一个印的反白字,可能没有任何人会有异议。但是,我们的设计师,包括出版社层面,没有省这个成本。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内封也完全可以不用再烫这些东西,完全印成反白字,也没有任何人一定就说这不好,但是从甲骨文的装帧层面,我们从来没有在这种角度上省钱。就像之前说的,烫金是按面积算的,《血夏》这本书烫金的面积相当大,而且除了面积以外,还有烫几遍的问题,烫一遍要收一遍的钱,每一遍都是按面积计费。所以我们在工艺上真的是不惜成本的,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我们在用心做每一本书




  广告


甲骨文官方读者群现已开通
还未进群的朋友可扫码添加小编微信入群
新书信息、沙龙资讯、特装本、盲盒、赠书
等一手信息等着你

1618818453813050.png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