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期刊

财经智库 双月刊 2017年11月号 第2卷第6期(总第12期) 电子版

售价:¥15 ¥50
0人在读 |
0 评分
出版周期:双月刊
日期:2021-03-30
关键词: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目录 过往期刊 参考文献
  • 《财经智库》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增补期刊
  • 编委会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1. 致辞
    2. 直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 从经济和金融视角谈十九大报告的学习体会
    4. 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5. 要科学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6.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新”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 新时代:以新的主要矛盾标识新的历史方位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意义”
    10. 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验证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判断
    11.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12. 总结发言
  • 新时期中国关税运用:定位、水平与调整
    1. 一、逆全球化抬头背景下的关税新格局
    2. 二、我国关税名义税率与有效保护率的分析
    3. 三、对未来我国关税发展的政策建议
  • 关于中国非税收入优化的政策建议
    1. 一、美国联邦政府非税收入情况
    2. 二、中国非税收入状况
    3. 三、中国与美国非税收入的对比分析
    4. 四、优化我国非税收入结构的几点建议
  • 中国宏观调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 一、导论
    2. 二、宏观调控目标:以预设目标为导向
    3. 三、宏观调控的主体与政策工具
    4. 四、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因素
    5. 五、结论与建议
  • 台湾地区第三阶段农地改革评析与借鉴
    1. 一、引言
    2. 二、政策制定过程
    3. 三、政策内容
    4. 四、政策效果评估
    5. 五、结论与借鉴
  • 东北振兴:历史、现状与建议
    1. 一、东北工业发展史和当前的比较优势
    2. 二、关于东北振兴的五条建议
  • 中国债券评级行业的现状与问题:次贷危机十年后的反思
    1. 一、引言
    2. 二、次贷危机中美国评级机构暴露出的问题及其改进
    3. 三、国内债券评级行业的现状与问题
    4. 四、国内评级行业改进的相关政策建议
  • 编辑部絮语
  • Abstracts
  • 征稿启事
  • 版权页
按年份浏览:
  • 全部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1][1]陈勇兵、陈小鸿、曹亮、李兵:《中国进口需求弹性的估算》,《世界经济》,2014年第2期。 [2][2]邓力平:《对新时期中国关税政策运用的五点认识》,《国际税收》,2017年第7期。 [3][3]邓力平、陈斌、王智烜:《当前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税收关系的七个问题》,《国际税收》,2017年第3期。 [4][4]邓力平、王智烜:《增值税的贸易效应:理论进展和经验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5]金祥荣、林承亮:《对中国历次关税调整及其有效保护结构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1999年第8期。 [6][6]施正文、刘奇超、苏铁、郭颖超:《关税减免税制度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关税法立法》,《国际税收》,2017年第4期。 [7][7]伊羊羊:《贸易便利化视角下WCO〈京都公约〉(修订)的发展分析》,《海关法评论》,2015年第5期。 [8][8]Barber,C. L.,Canadian Tariff Policy,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1955,21(4):513-530. [9][9]Svensson,J.,Estimating the WCO Revised Kyoto Convention’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Business & Economics,2012. [10][10]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田淑英 执笔):《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比较和借鉴》,《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91期。 [11][11]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考察团(黎学东、陈惠 执笔):《美国、加拿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考察报告》,《财政研究》,2007年第11期。 [12][12]财政部国库司:“2015年财政收支情况”,《中国财政》,2016年第3期。 [13][13]冯俏彬:《中国制度性交易成本与减税降费方略》,《财经智库》,2017年第4期。 [14][14]高淑娟、乔木、刘普:《美国联邦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及特点》,《税务研究》,2015年第8期。 [15][15]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 [16][16]卢洪友:《非税财政收入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17][17]卢洪友:《非税财政收入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18][18]马洪范、蒋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国际经验及借鉴》,《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第9期。 [19][19]潘明星、匡萍:《创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式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20][20]王观:《税费:不能乱收 也不能乱减》,《人民日报》,2015年2月2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202/c1004-26488462.html。 [21][21]张丽华、杨树琪、孙辉:《中国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模式探析》,《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2][22]〔英〕加雷斯·戴尔:《卡尔·波兰尼:市场的限度》,焦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23][23]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预算软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经济研究》,2009第12期。 [24][24]封北麟、孙家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中外比较研究——兼论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财政研究》,2016年第2期。 [25][25]陈卫东、苗文龙:《政府换届、经济政策与政治经济周期》,《经济经纬》,2010年第4期。 [26][26]高培勇:《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27][27]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和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28][28]郭庆旺、赵旭杰:《地方政府投资竞争与经济周期波动》,《世界经济》,2012年第5期。 [29][29]何慧刚:《中国外汇冲销干预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11期。 [30][30]李萍:《财政体制简明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31][31]刘瑞:《宏观调控的定位、依据、主客体关系及法理基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32][32]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损失》,《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33][33]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34][34]刘树成:《对经济运行下限的第三个冲击波——2014年中国经济走势分析》,《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 [35][35]沈坤荣、孙文杰:《投资效率、资本形成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6][36]王国刚:《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2001—2010》,《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37][37]王国刚:《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机理分析:2001—2010》,《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38][38]汪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39][39]万晓莉:《我国货币政策能减小宏观经济波动吗?基于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0卷第2期。 [40][40]吴化斌、许志伟、胡永刚、郡萍:《消息冲击下的财政政策及其宏观影响》,《管理世界》,2011年第9期。 [41][41]武建奇:《论“块块经济”:产生·后果·治理》,《财经理论与实践》,1991年第2期。 [42][42]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43][43]谢平、张晓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1994—2000年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 [44][44]许开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的宏观成本效率损失研究》,《经济评论》,2009年第5期。 [45][45]杨帆、卢周来:《中国的“特殊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决策——以房地产利益集团为例》,《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46][46]张晓晶:《试论中国宏观调控新常态》,《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4期。 [47][47]赵进文、黄彦:《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48][48]赵文哲、周业安:《基于省际面板的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49][49]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50][50]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51][51]庄子罐、崔小勇、龚六堂、邹恒甫:《预期与经济波动——预期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力量吗?》,《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 [52][52]魏加宁:《博弈宏观调控》,新浪财经,UR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603/1138794020.shtml。 [53][53]Agenor,P. and Montiel,P.,Development Macroeconomics(2nd E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54][54]Barro,R. J. and Redlick,C. J.,Macroeconomic Effects from Government Purchases and Tax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1). [55][55]Blanchard,O.,Dell’Ariccia,G. and Mauro,P.,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IMF working paper,2010. [56][56]Christiano,L.,Eichenbaum,M. and Rebelo,S.,When Is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Multiplier Lar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1,119(1). [57][57]Kydland F.E. and Prescott,E. C.,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3). [58][58]Li,Yinan,China’s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working paper,2011. [59][59]Lucas,R. E.,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A Critiqu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76,1. [60][60]曹茸、李飞:《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源》,《农民日报》,2017年3月14日。 [61][61]陈晓华:《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1期。 [62][62]陈郁蕙、詹满色、陈雅惠:《台湾农民对农业休耕补贴政策及农地出租之参与意愿及接受金额分析》,《调查研究——方法与应用》,2014年总第32期。 [63][63]程国强、罗必良、郭晓明:《“农业共营制”: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新突破》,《农村工作通讯》,2014年第12期。 [64][64]发展委员会:《民众对马英九八年施政成果的看法》,2016年5月。 [65][65]高杨:《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农民日报》,2011年8月22日。 [66][66]辜树仁:《小地主大佃农整合破碎农地》,《天下杂志》,2012年总第399期。 [67][67]黄树仁:《台湾农村土地改革再省思》,《台湾社会研究》,2002年总第47期。 [68][68]经济建设委员会:《“爱台12建设”总体计划》,2009年。 [69][69]李崇道:《论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政策》,《思与言》,1984年第2期。 [70][70]李慧:《土地流转怎样“转”?》,《光明日报》,2014年10月30日。 [71][71]廖安定:《规划推动小地主大佃农政策》,《酪农天地杂志》,2009年总第86期。 [72][72]林聪贤:《农业委员会业务报告》,《农政与农情》,2017年总第297期。 [73][73]林国庆、林子乔、林信雄:《台湾非常时期粮食安全之分析》,《农业经济丛刊》,2015年第2期。 [74][74]林国庆:《农业发展之省思与改革建言》,载李嗣涔等编:《台大对新政府的期许论文集》,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 [75][75]林婉婷:《小地主 大佃农》,《喀报》,2014年4月5日。 [76][76]林沂锋:《马英九提第三次农地改革,推动小地主大佃农》,“中央”通讯社,2007年7月27日。 [77][77]林英彦:《农地政策论》,幼狮文化出版中心,1976年。 [78][78]刘钦泉,萧景楷:《促进台湾农地使用权流动性之研究》,《农业经济半年刊》,2001年总第69期。 [79][79]吕国祯:《荒地闯出百万年薪》,《商业周刊》,2007年总第1043期。 [80][80]农业委员会:《一〇一年度施政绩效报告》,2013年5月9日。 [81][81]农业委员会:《推动“小地主大佃农”政策执行方案》,2009年5月27日。 [82][82]王玉真:《“农地银行政策”的目标》,《新活水》,2008年总第19期。 [83][83]徐隽、王比学:《人大常委会听取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情况的报告》,《人民日报》,2015年8月28日。 [84][84]颜爱静:《从土地利用效率看“调整耕作制度活化农地计划”执行效果》,《地政学讯》,2015年总第48期。 [85][85]张孟秋、庄谷中、陶然:《台湾地区的农地政策及其对大陆农地政策改革的借鉴》,《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 [86][86]张清勇:《台湾地区的农地银行政策及其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第12期。 [87][87]张雅惠:《从小地主大佃农政策论承租农地对农地利用之影响》,《土地经济年刊》,2015年总第26期。 [88][88]钟清辉:《“小地主大佃农”政策推行成效影响因素之研究》,屏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9][89]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2017年8月21日。 [90][90]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 [91][91]胡鞍钢:《以转型开放促进东北振兴》,《辽宁日报》2003年9月1日。 [92][92]孔经伟:《东北经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93][93]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4][94]宋任穷:《宋任穷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95][95]韦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96][96]张诗雨、张迎新:《解决东北问题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25日。 [97][97]杨志勇:《金融监管体制选择需要考虑那些因素》,《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6月9日。 [98][98]张志军:《我国资本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现状、问题及建议》,《中国证券》,2013年第1期。 [99][99]钟辉勇、陆铭:《财政与金融分家:中国经济“去杠杆”的关键》,《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9期。 [100][100]钟辉勇、钟宁桦、朱小能:《城投债的担保可信吗?来自债券评级与发行定价的证据》,《金融研究》,2016年第4期。 [101][101]Auh,Jun Kyung,Procyclical Credit Rating Policy,SSRN Working Paper,2015. [102][102]Bahena,Amanda J.,What Role Did Credit Rating Agencies Play in the Credit Crisis?Working Paper,2010. [103][103]Cole,Harold L.,and Thomas F. Cooley. Rating Agencies,NBER Working Paper,2014. [104][104]Jiang,John Xuefeng,Mary Harris Stanford,and Yuan Xie,Does It Matter Who Pays for Bond Ratings?Histo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5(3). [105][105]White,Lawrence J.,Markets:The Credit Rating Agenci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0,24(2). [106][106]Xia,Han,and Günter Strobl,The Issuer-pays Rating Model and Ratings Inflation:Evidence from Corporate Credit Ratings,SSRN Working Paper,2012. [107][107]Xia,Han,Can investor-paid Credit Rating Agencies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Issuer-paid Rating Agenc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4,111(2).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手机可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