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期刊

经济思想史学刊(季刊) 2022年第4期 总第8期 电子版

免费
14人在读 |
0 评分
出版周期:季刊
日期:2023-02-15
关键词: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目录 过往期刊 参考文献
  • 编辑委员会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年:理论进展及其评价
    1. 一、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79—1992年)
    2.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1年)
    3.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1—2012年)
    4.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境界(2012年至今)
  • 思想、制度、绩效——对华洋义赈会合作社“中农化”现象的分析
    1. 一、引言
    2. 二、德国雷发巽式合作社的原则与购股入社之争
    3. 三、华洋义赈会“雷发巽式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和绩效
    4. 四、华洋义赈会制度移植过程中“中农化”现象的进一步分析
    5. 五、结论
  • 孟德斯鸠的经济学思想及现代阐释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孟德斯鸠是否为一位经济学家?
    3. 三、孟德斯鸠经济学思想及引发的思考
    4. 四、结束语:孟德斯鸠的经济思想为什么没有得到重视?
  •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何去何从?
    1. 一、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过去和现在
    2. 二、从高等教育环境的改变看经济学方法论与经济思想史和非正统经济学的分离
    3. 三、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未来:一个策略性建议
按年份浏览:
  • 全部
  • 2023
  • 2022
  • 2021
[1][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04,《制度、市场与非公有制经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 [2][2]蔡万焕、袁辉,2010,《在市场和政府之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讨论》,《湖南社会科学》第1期。 [3][3]常庆欣,2021,《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山东社会科学》第2期。 [4][4]陈清泰,2003,《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管理世界》第6期。 [5][5]陈素梅、何凌云,2012,《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从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视角》,《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6][6]陈彦斌,2020,《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五大优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期。 [7][7]陈云,1982,《计划与市场问题》,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8][8]陈云贤,20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经济研究》第1期。 [9][9]程承坪、朱明达,2019,《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探讨》,《中国软科学》第9期。 [10][10]程恩富,1990,《构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的新型调节机制》,《财经研究》第12期。 [11][11]程恩富,2000,《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学术月刊》第2期。 [12][12]程恩富、高建昆,2014,《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调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1期。 [13][13]程恩富、齐新宇,1999,《重建中国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财经研究》第7期。 [14][14]程恩富、谭劲松,2015,《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当代经济研究》第3期。 [15][15]程海亮,2004,《20世纪阿根廷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学术研究》第5期。 [16][16]邓小平,1993,《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17][17]董辅礽,1998,《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经济研究参考》第25期。 [18][18]董辅礽、厉以宁、戴园晨、黄文夫、李定、曹远征、张厚义,2000,《民营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宏观经济研究》第6期。 [19][19]董志勇、蒋少翔、梁银鹤,2020,《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其优化路径》,《新视野》第6期。 [20][20]多恩布什,鲁迪、佛朗西斯科·吉瓦齐,1999,《化解中国的银行不良债权与防范金融风险》,陆符玲译,《金融研究》第5期。 [21][21]范恒山,201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研究参考》第7期。 [22][22]方福前,2004,《政府与市场秩序的形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 [23][23]付强、乔岳,2011,《政府竞争如何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探讨》,《世界经济》第7期。 [24][24]傅尔基,2012,《角色重塑: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及其主导作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和前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7期。 [25][25]葛光前,1994,《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效应》,《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26][26]谷书堂、常修泽,1990,《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论纲》,《经济研究》第6期。 [27][27]顾海良、张雷声,1998,《邓小平经济思想论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8][28]顾钰民,201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再研究》,《学习与探索》第1期。 [29][29]顾钰民,2016,《发挥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两方面优势》,《经济纵横》第8期。 [30][30]郭正林,1995,《论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基本模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31][31]韩文秀,201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宏观经济管理》第12期。 [32][32]韩秀晨,199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主义研究》第5期。 [33][33]郝云宏、汪茜,2015,《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制衡机制研究——基于“鄂武商控制权之争”的案例解析》,《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34][34]何建章,1979,《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第5期。 [35][35]何瑛、杨琳,2021,《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成效与展望》,《管理世界》第7期。 [36][36]贺楠,2004,《阿根廷危机——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角色的错位》,《国际经济评论》第6期。 [37][37]洪银兴,1989,《价格改革的风险和出路》,《经济研究》第9期。 [38][38]洪银兴,1997,《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第1期。 [39][39]洪银兴,2014,《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的政府作用》,《经济研究》第1期。 [40][40]洪银兴,2018,《40年经济改革逻辑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经济学家》第12期。 [41][41]洪银兴、曹勇,1996,《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经济研究》第5期。 [42][42]胡钧,1998,《〈资本论〉关于所有制的理论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当代经济研究》第4期。 [43][43]胡乐明,2001,《公共物品与政府的作用》,《财经研究》第8期。 [44][44]胡乐明,2018,《政府与市场的“互融共荣”: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第5期。 [45][45]胡清玉,1996,《深层次探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经济评论》第4期。 [46][46]胡拥军,2014,《新型城镇化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再解构:观照国际经验》,《改革》第2期。 [47][47]黄范章,2004,《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历史意义》,《经济学家》第6期。 [48][48]黄群慧、余菁,2013,《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49][49]黄群慧、余菁、王欣、邵婧婷,2014,《新时期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50][50]黄速建,1994,《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经济研究》第10期。 [51][51]黄速建,2008,《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成就、问题与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6期。 [52][52]黄速建、肖红军、王欣,2018,《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53][53]黄宗智,2012,《国营公司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时代》第9期。 [54][54]贾康、王晓光、马晓玲,1998,《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债务重组问题》,《管理世界》第4期。 [55][55]简新华,2000,《改革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发展》,《学术月刊》第3期。 [56][56]简新华、余江,2016,《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吗?——兼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经济研究》第12期。 [57][57]江小涓,2019,《新中国对外开放70年:赋能增长与改革》,《管理世界》第12期。 [58][58]蒋学模,1979,《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经济研究》第8期。 [59][59]蒋学模,1998,《国有制、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容问题的深层次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60][60]蒋永穆、戴中亮,2013,《一个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理论框架:从形式兼容到本质兼容》,《社会科学战线》第11期。 [61][61]金碚,1999a,《论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学习与探索》第3期。 [62][62]金碚,1999b,《三论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63][63]金碚,2010,《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64][64]井敏,200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适度政府论》,《理论与改革》第3期。 [65][65]郎宏文,200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适度干预与经济秩序的构建》,《求是学刊》第3期。 [66][66]雷海民、梁巧转、李家军,2012,《公司政治治理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非参数检验》,《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67][67]李炳炎、王小刚,2007,《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研究》第8期。 [68][68]李琮,2000,《对外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入世”之际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第6期。 [69][69]李稻葵、李山,1996,《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一个新思路》,《改革》第2期。 [70][70]李红,1994,《怎样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71][71]李俊清,2010,《民族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与调适》,《中国行政管理》第11期。 [72][72]李民圣,20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超越和扬弃》,《红旗文稿》第1期。 [73][73]李萍、安康,201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中的城乡、市场与政府观》,《当代经济研究》第6期。 [74][74]李晓西,2008,《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75][75]李新春,2001,《中国国有企业重组的企业家机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76][76]李义平,2021,《我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南方经济》第8期。 [77][77]李铮,200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所有制歧视”及其纠正》,《现代经济探讨》第12期。 [78][78]李政,2010,《“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社会科学辑刊》第5期。 [79][79]林毅夫、蔡昉、李周,1997,《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第3期。 [80][80]林兆木、常修泽,200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求是》第4期。 [81][81]刘国光,1979,《市场经济为主?还是计划经济为主?——南斯拉夫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经济学动态》第2期。 [82][82]刘国光,1980,《略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第10期。 [83][83]刘国光,1982,《研究和讨论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一点想法》,《财贸经济》第2期。 [84][84]刘国光,1986,《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85][85]刘国光,1991,《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若干思考》,《改革》第4期。 [86][86]刘国光,1992a,《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第10期。 [87][87]刘国光,1992b,《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5期。 [88][88]刘国光、董志凯,1999,《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第5—6期。 [89][89]刘国光、赵人伟,1979,《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济研究》第5期。 [90][90]刘海霞,20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协调发展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第6期。 [91][91]刘溶沧,2000,《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1期。 [92][92]刘诗白,1987,《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经济纵横》第3期。 [93][93]刘诗白,1991,《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纵横》第5期。 [94][94]刘诗白,1992,《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家》第5期。 [95][95]刘世锦,1995,《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经济研究》第4期。 [96][96]刘世锦,2014,《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经济研究》第1期。 [97][97]刘伟,2017,《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难题的突破》,《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98][98]刘小玄,2001,《企业边界的重新确定:分立式的产权重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经济研究》第4期。 [99][99]刘迎秋、赵三英、余慧倩,2010,《论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3期。 [100][100]陆正明,1999,《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101][101]栾文莲,2009,《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第5期。 [102][102]吕炜、周佳音,2017,《新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诠释——基于经济风险化解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第12期。 [103][103]马力宏,2008,《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浙江模式——浙江30年变化的一个分析视角》,《中国行政管理》第12期。 [104][104]马力宏、刘翔,2013,《变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影响》,《理论探索》第5期。 [105][105]马相东、王跃生,2021,《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贡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106][106]冒佩华、王朝科,2014,《“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2期。 [107][107]逄锦聚,1988,《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南开经济研究》第1期。 [108][108]逄锦聚,1999,《对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南开经济研究》第5期。 [109][109]裴长洪,2016,《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研究纲要》,《经济研究》第4期。 [110][110]皮建才,2008,《政府与市场的权衡:一个比较分析》,《财经科学》第1期。 [111][111]濮灵,20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经济学家》第4期。 [112][112]秦宪文,1996,《寻求政府与市场的均衡点》,《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113][113]邱海平,2015,《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理论学刊》第9期。 [114][114]全毅,2015,《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国际贸易》第9期。 [115][115]全毅,2018,《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与发展》,《经济学家》第11期。 [116][116]任保平,2020a,《高质量目标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框架与路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第2期。 [117][117]任保平,2020b,《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评论》第1期。 [118][118]任晓伟、赵娜,2021,《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第3期。 [119][119]荣兆梓,201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120][120]桑百川,2002,《入世——破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难题》,《国际贸易问题》第2期。 [121][121]桑瑜,2018,《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基于财产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分离的视角》,《江汉论坛》第2期。 [122][122]沈坤荣、施宇,2021,《中国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经济增长质量》,《宏观质量研究》第5期。 [123][123]沈学明,1998,《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之分吗?——兼论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内部文稿》第20期。 [124][124]沈尤佳、张旭,2014,《中国国有部门改革的营利性与社会性》,《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第3期。 [125][125]盛斌、黎峰,2017,《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在哪里?》,《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 [126][126]宋则行,199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经济学家》第3期。 [127][127]孙尚清、陈吉元、张耳,1979,《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研究》第5期。 [128][128]汪海波,199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129][129]王国平,2002,《再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学术月刊》第7期。 [130][130]王梦奎,199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31][131]王天义,200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6期。 [132][132]王伟杰,20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经济学家》第6期。 [133][133]王学俭、张翔宇,2011,《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理论学刊》第5期。 [134][134]王元龙,1995,《论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 [135][135]王子先、姜荣春,2008,《对外开放30年:迈向开放型经济目标的过程及路径》,《国际贸易》第6期。 [136][136]卫兴华,1992,《对〈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一文的商榷》,《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137][137]卫兴华,2000,《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4期。 [138][138]卫兴华,2008,《改革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术月刊》第9期。 [139][139]卫兴华、洪银兴、魏杰,1987,《计划调节导向和约束的市场调节》,《经济研究》第1期。 [140][140]卫兴华、王元龙,199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求是》第11期。 [141][141]卫兴华、闫盼,2014,《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质——兼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范围》,《政治经济学评论》第4期。 [142][142]魏杰、张宇,1993,《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体制改革》,《经济研究》第3期。 [143][143]魏杰、赵俊超,2002,《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第6期。 [144][144]吴超林,2001,《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分析——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145][145]吴家骏,1996,《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经济研究》第2期。 [146][146]吴敬琏,2004,《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河北学刊》第4期。 [147][147]吴敬琏、张军扩、吕薇、隆国强、张春霖,1997,《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思路》,《管理世界》第5期。 [148][148]吴敬琏等,1993,《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149][149]吴宣恭,2000,《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经济问题》第2期。 [150][150]习近平,1997,《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1期。 [151][151]习近平,1998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学动态》第7期。 [152][152]习近平,1998b,《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辩证关系》,《内部文稿》第11期。 [153][153]习近平,2001a,《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第4期。 [154][154]习近平,2001b,《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兼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借鉴》,《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9期。 [155][155]习近平,2014,《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03年11月1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56][156]习近平,2017a,《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57][157]习近平,2017b,《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2015年5月18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58][158]习近平,2017c,《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59][159]习近平,2017d,《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5月26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60][160]习近平,2017e,《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0月10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61][161]习近平,2017f,《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2016年10月10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162][162]习近平,2017g,《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163][163]习近平,2017h,《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6年3月4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164][164]谢地,2013,《马克思语境下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2期。 [165][165]谢富胜、潘忆眉,2020,《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5期。 [166][166]谢富胜、王松,2020,《在协同竞争中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与研究》第12期。 [167][167]谢富胜、王松,2021,《习近平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学术研究》第4期。 [168][168]辛清泉、谭伟强,2009,《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经济研究》第11期。 [169][169]胥和平,2001,《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170][170]徐传谌、刘凌波,2010,《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研究》,《经济管理》第10期。 [171][171]徐学敏,2000,《论市场缺陷与政府缺陷》,《经济评论》第2期。 [172][172]许经勇,20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173][173]薛荣久,200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入世》,《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174][174]闫彦明,2002,《转型期中国政府与市场有效协调的制度分析》,《求实》第10期。 [175][175]颜鹏飞,200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期。 [176][176]杨嘉懿,2019,《中国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湖北社会科学》第7期。 [177][177]杨丽花、王跃生,2020,《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需求与取向观察》,《改革》第3期。 [178][178]杨瑞龙,1997,《国企宜实行分类改革》,《前线》第3期。 [179][179]杨瑞龙,1999,《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180][180]杨瑞龙,2015,《简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逻辑》,《政治经济学评论》第6期。 [181][181]杨瑞龙,2018,《国有企业改革逻辑与实践的演变及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182][182]杨瑞龙、张宇、韩小明、雷达,1998,《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教学与研究》第2期。 [183][183]杨瑞龙、周业安,1998,《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184][184]杨运杰、毛宁、尹志锋,2020,《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提升中国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经济学家》第12期。 [185][185]于立、孟韬、姜春海,2003,《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186][186]俞建国,1998,《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187][187]郁建兴、高翔,2009,《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188][188]袁恩桢,2009,《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艰难探索——中国经济发展60年的一条主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5期。 [189][189]查朱和,2011,《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第7期。 [190][190]翟立功,1997,《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191][191]张伯里,1996,《世界经济趋势与我国对外开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2期。 [192][192]张朝尊、曹新,1995,《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193][193]张二震,2000,《加入WTO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194][194]张公一、郭鑫、高欣,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私营经济发展阶段、成效及促进对策》,《经济纵横》第11期。 [195][195]张国强、冯涛,2007,《政府间竞争、市场功能扩张性政策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第5期。 [196][196]张晖明、张亮亮,2010,《对国资职能和定位的再认识——从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全称说起》,《东岳论丛》第4期。 [197][197]张建刚,2020,《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及其优势》,《经济纵横》第9期。 [198][198]张进铭,2003,《论经济发展中的计划、政府与市场》,《经济评论》第6期。 [199][199]张向达、张超,2018,《“互联网+”视角下政府与市场边界调整及再平衡分析》,《学习与探索》第10期。 [200][200]张晓晶,2000,《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增长》,《管理世界》第1期。 [201][201]张新宁,2021,《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破解“市场失灵”的中国方案》,《上海经济研究》第1期。 [202][202]张兴茂,2001,《制度、经济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兼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当代经济研究》第3期。 [203][203]张旭,1996,《论市场和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市场体制和非市场体制选择起点的一种解说》,《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04][204]张旭,2014a,《“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纵横》第7期。 [205][205]张旭,2014b,《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山东社会科学》第11期。 [206][206]张旭,2014c,《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个经济学说史的考察》,《理论学刊》第1期。 [207][207]张旭,2016,《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管制主义》,《经济学家》第3期。 [208][208]张旭,2017,《“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经济日报》6月9日。 [209][209]张幼文,2009,《改革动力的构建与发展结构的优化——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学术月刊》第1期。 [210][210]张宇,1997,《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211][211]张宇,1998,《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教学与研究》第7期。 [212][212]张宇,1999,《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当前的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213][213]张宇,2005,《市场经济的深层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关于市场经济的八个命题》,《经济学动态》第6期。 [214][214]张宇,2016,《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经济研究》第6期。 [215][215]张宇,2020,《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日报》1月10日。 [216][216]张宇、张晨,200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经济纵横》第6期。 [217][217]张宇燕、何帆,1996a,《国有企业的性质》(上),《管理世界》第5期。 [218][218]张宇燕、何帆,1996b,《国有企业的性质》(下),《管理世界》第6期。 [219][219]张志元、马雷,2014,《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再定位》,《改革》第1期。 [220][220]张治国,1998,《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问题论析》,《东北师大学报》第5期。 [221][221]张卓元,199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第3期。 [222][222]张卓元,2001a,《新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223][223]张卓元,2001b,《新世纪国企改革面临的六大问题及深化改革设想》,《经济学动态》第10期。 [224][224]赵峰、周慧珍,2021,《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学习与探索》第6期。 [225][225]赵人伟,1986,《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双重体制问题》,《经济研究》第9期。 [226][226]赵伟洪、张旭,2022,《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时代背景、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经济学家》第4期。 [227][227]郑必清,1996,《市场经济的起源及其属性辨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228][228]郑海航,2008,《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1期。 [229][229]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7,《新时期新国企的新改革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逻辑、路径与实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230][230]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4,《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重大任务》,《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231][231]周立、赵秋运,2020,《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理论学刊》第6期。 [232][232]周叔莲,2000,《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经济研究》第4期。 [233][233]周新城,2007,《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若干思考》,《经济经纬》第3期。 [234][234]周新城,2011,《对否定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几种观点的辨析》,《当代经济研究》第7期。 [235][235]周新城,2016,《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在市场经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分歧》,《当代经济研究》第7期。 [236][236]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2004,《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37][237]周志胜,2011,《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启示》,《理论视野》第2期。 [238][238]宗寒,2000,《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探索》,《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 [239][239]邹东涛、张晓文,1999,《3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 [240][240]悲笳,1936,《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6期。 [241][241]卞国凤,2010,《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 [242][242]蔡勤禹、侯德彤,2005,《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的信用合作试验》,《中国农史》第1期。 [243][243]陈礼颂,1995,《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44][244]陈意新,2005,《农村合作运动与中国现代农业金融的困窘——以华洋义赈会为中心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45][245]川井悟,1983,《华洋义赈会与中国农村》,同朋舍。 [246][246]高劳,1918,《金权与兵权》,《东方杂志》第5期。 [247][247]高启方,1937,《几年来临朐农民的生活》,《中国农村》第3期。 [248][248]黄宗智,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249][249]康金莉、付红,2010,《华洋义赈会与早期河北信用合作事业》,《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250][250]孔雪雄编著,1934,《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 [251][251]李金铮,2004,《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 [252][252]李金铮、邓红,2000,《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史学月刊》第2期。 [253][253]李景汉编,1986,《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54][254]李士佳,1937,《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农声》第209期。 [255][255]梁漱溟,2005,《村学乡学释义》,载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256][256]刘巍,2019,《华洋义赈会与1920年代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研究》,《唐山学院学报》第2期。 [257][257]刘旭东、赵红梅,2009,《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载迟福林、殷仲义编《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258][258]刘招成,2003a,《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述论》,《社会科学》第5期。 [259][259]刘招成,2003b,《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述论》,《贵州文史丛刊》第1期。 [260][260]诺斯,道格拉斯、罗伯斯·托马斯,2017,《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 [261][261]千家驹,1936,《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发刊词(代序)》,载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 [262][262]千家驹,1937,《我所见的邹平》,《中国农村》第3期。 [263][263]钱穆,1996,《国史大纲》(上),商务印书馆。 [264][264]曲直生,1933,《河北省八县合作社农民耕田状况之一部分》,《社会科学杂志(北平)》第1期。 [265][265]王文甲,1935,《丝价跌落与临朐农村》,《农业周报》第5期。 [266][266]王益滔,1936,《论商业银行之农村放款》,《农学》第2期。 [267][267]巫宝三,1934,《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理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之考察》,《社会科学杂志(北平)》第1期。 [268][268]吴承禧,1936,《民国二十四年度的中国银行界》,《东方杂志》第7期。 [269][269]吴敬敷,1934,《华洋义账〔赈〕会农村合作事业访问记》,《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4期。 [270][270]徐渊若,1936,《德国之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 [271][271]薛毅,2005,《华洋义赈会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272][272]薛毅,2008,《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73][273]薛毅,2010,《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华洋义赈会》,《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2期。 [274][274]荫萱,1936,《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的〕现阶段》,《中国农村》第11期。 [275][275]于树德,1929,《合作社之理论与经营》,中华书局。 [276][276]于永滋,1933,《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乙种55号)。 [277][277]喻育之,1935,《关于改进农村合作社的几点意见》,《教育与民众》第3期。 [278][278]张士杰,2008,《近代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18—1937)》,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279][279]张思,2012,《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换工——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为中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5期。 [280][280]章元善,1932,《一千个农村里的信用合作社》,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编《合作资料》。 [281][281]章元善,1934,《中国农村中之雷发巽式合作社:介绍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民间(北平)》第14期。 [282][282]章元善,1938,《合作与经济建设》,艺文研究会、商务印书馆。 [283][283]章元善,1982,《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 [284][284]章元善、于永滋,1934,《中国华洋义赈救济总会的水利道路工程及农业合作事业报告》,载章元善、许仕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 [285][285]郑季楷,1934,《中国合作运动的回顾与前瞻》,《农村经济》第9期。 [286][286]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1995,《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 [287][287]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1936,《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 [288][288]周建波,2018,《佛教寺院金融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 [289][289]周建波,2020,《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学术月刊》第3期。 [290][290]周建波、毕悦,2019,《中古寺院经济的共享特征与现实镜鉴:基于共同信仰的视角》,《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291][291]周婷婷,2012,《20世纪上半期山东乡村互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292][292]邹枋,1994,《邹枋关于陕西合作事业实施状况致经委会呈》(1934年6月1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7,江苏古籍出版社。 [293][293]Faβbender,Martin. 1902. F.W.Raiffeisen,in Seinem Leben,Denken und Wirken im Zusammenhange mit der Gesamtentwicklung des Neuzeitlichen Genossenschaftswesens in Deutschland. Berlin:Verlagsbuchhandlung Paul Parey. Verlag für Landwirtschaft,Gartenbau und Forstwesen. [294][294]Nathan,Andrew James. 1965.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95][295]Raiffeisen,Friedrich Wilhelm. 1887. Die Darlehnskassen-Vereine als Mittel zur Abhilfe der Noth Der Ländlichen Bevölkerung. Neuwied:Druck und Verlag von Raiffeisen u. Cons. [296][296]Saalfeld,Diedrich. 1984. “Lebensverhältnisse der Unterschichten Deutschlands im Neunzehnten Jahrhunder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29(2):215—253. [297][297]阿西莫格鲁,德隆、詹姆斯·A.罗宾逊,2015,《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98][298]埃克伦德,小罗伯特·B.、罗伯特·F.赫伯特,2017,《经济理论和方法史》,杨玉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99][299]巴克豪斯,罗杰·E.,2007,《西方经济学史》,莫竹芩、袁野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300][300]贝劳德,艾伦、菲利普·斯坦纳,2016,《法国经济学(1870年以前)》,宁旭译,载史蒂文·N.杜尔劳夫、劳伦斯·E.布卢姆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301][301]布劳格,马克,2009,《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02][302]戴蒙德,贾雷德,2017,《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栾奇译,中信出版社。 [303][303]凡勃伦,1964,《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 [304][304]冯明亮,2015,《从孟德斯鸠看商业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冲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305][305]古海,1988,《孟德斯鸠论商贸》,《广东商学院学报》第2期。 [306][306]凯恩斯,约翰·梅纳德,1999,《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 [307][307]坎南编著,1962,《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 [308][308]兰德雷斯,哈里、大卫·C.柯南德尔,2014,《经济思想史》,周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309][309]兰迪斯,戴维,2002,《1750—1914年间西欧的技术变迁与工业发展》,载H. J.哈巴库克、M. 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310][310]林毅夫,1995,《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经济研究》第10期。 [311][311]罗宾斯,莱昂内尔,2008,《经济思想史:伦敦经济学院讲演录》,杨玉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12][312]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313][313]麦迪森,安格斯,2013,《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14][314]孟德斯鸠,2018,《论法的精神》(上、下),祝晓辉、刘宇飞、卢晓菲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315][315]荣卡格利亚,阿列桑德洛,2009,《西方经济思想史》,罗汉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16][316]萨维尔,斯蒂文,2009,《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17][317]沙维尔,斯蒂文,2013,《法律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赵海怡、史册、宁静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18][318]斯密,亚当,1997,《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 [319][319]斯密,亚当,2017,《法理学讲义》,冯玉军、郑海平、林少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20][320]熊彼特,约瑟夫,1991,《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 [321][321]熊彼特,约瑟夫,1992,《经济分析史》第2卷,杨敬年译,商务印书馆。 [322][322]余艳红,2012,《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商业与共和政体》,《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323][323]张弛,2020,《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世界历史》第3期。 [324][324]张弛,2021,《孟德斯鸠商业思想语境辨析》,《史学月刊》第8期。 [325][325]Bibby,Andrew Scott. 2016. Montesquieu’s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326][326]Crane,R.S. 1941. “Montesquieu and British Though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9 (4):592-600. [327][327]Denis,de Casabianca. 2011. “Politics,Economics and Law in Montesquieu’s Spirit of Laws.” Revue 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 et de l’ Étranger 136(4):592-593. [328][328]Devletoglou,Nicos E. 1963. “Montesquieu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9 (1):1-25. [329][329]Edmans,Alex,Adrian Fernandez-Perez,Alexandre Garel,and Ivan Indriawan. 2022. “Music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45(2):234-254. [330][330]Ferey,Samuel. 2012. “Montesquieu et la Nouvelle Économie Politique. Inégalités et Instabilité Politique.” Revue Économique 63(3):623-633. [331][331]Ohno,Seizaburo. 1964. “Montesquieu and the Classical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ic Review 15(3):240-249. [332][332]Paola,Salerni. 2007. “Montesquieu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Studi Francesi 51(3):660-661. [333][333]Polinsky,A. Mitchell,and Steven Shavell (eds.). 2007. Handbook of Law and Economics. Oxford:North-Holland. [334][334]Tsuda,Takumi. 1964. “Montesquieu and the Classical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ic Review 15(3):229-239. [335][335]汉兹,D.韦德,2009,《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336][336]霍奇逊,杰弗里·M.,2008,《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马霄鹏、于宛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37][337]霍奇逊,杰弗里·M.,2012,《制度经济学的演化:美国制度主义中的能动性、结构和达尔文主义》,杨虎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38][338]贾根良、兰无双,2016,《如何评价经济思想史家大都是异端经济学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339][339]米洛夫斯基,菲利普,2011,《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载马克·R.图尔主编《进化经济学(第1卷)制度思想的基础》,杨怡爽译,商务印书馆。 [340][340]张林、徐士彦,2019,《学科评估:经济思想史发展的主要事件——英国经验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第4期。 [341][341]Alexandrova,Anna,Robert Northcott,and Jack Wright. 2021. “Back to the Big Pi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54-59. [342][342]Aslanbeigui,Nahid,and Michele I. Naples. 1997. “The Changing Status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Economics Curricula.” In Borderlands of Economics:Essays in Honor of Daniel R.Fusfeld,edited by Nahid Aslanbeigui,and Young Back Choi,pp.125-144. London:Routledge. [343][343]Boland,Lawrence A. 2001. “Towards a Useful Methodology Disciplin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8(1):3-10. [344][344]Claveau,François,et al. 2022. “Philosophy of Economics?Three Decades of Bibliometric History.”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conomics,edited by Conrad Heilmann,and Julian Reiss,pp.151-168. New York:Routledge. [345][345]Colander,David. 2009. “Moving Beyond the Rhetoric of Pluralism:Suggestions for an ‘Inside-the-Mainstream’ Heterodoxy.” In Economic Pluralism,edited by Robert Garnett,Erik K. Olsen,and Martha Starr,pp.36-47.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346][346]Colander,David,Richard Holt,and Barkley Rosser. 2004. “The Changing Face of Mainstream Economics.”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16(4):485-499. [347][347]Davis,John B. 2006. “The Turn in Economics:Neoclassical Dominance to Mainstream Pluralism?”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1):1-20. [348][348]Davis,John B. 2007. “The Turn in Economics and the Turn in Economic Method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4(3):275-290. [349][349]Davis,John B. 2008. “The Turn in Recent Economics and Return of Orthodox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2(3):349-366. [350][350]Davis,John B. 2019a. “Economics and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a Core-Periphery Economic World.” Brazi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9(3):408-426. [351][351]Davis,John B. 2019b. “Specialization,Fragmentation,and Pluralism in Economic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6(2):271-293. [352][352]Davis,John B. 2020.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Econom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Economic.” Revue de Philosophie Économique 21(2):187-210. [353][353]Davis,John B.,and D. Wade Hands. 2011. “Introduction: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The Elgar Companion to Recent Economic Methodology,edited by John B. Davis,and D. Wade Hands,pp.1-18. Cheltenham / Northampton:Edward Elgar. [354][354]De Marchi,Neil. 1993.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Value Theory.”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5:283-299. [355][355]Dow,Sheila C. 2008. “Plurality in Orthodox and Heterodox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Economics 1(2):73-96. [356][356]Dow,Sheila. 2021. “Economic Methodology,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y:Another Turn?”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46-53. [357][357]Dugger,William M. 1980. “Power: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4(4):897-907. [358][358]Garnett,Robert F. 1999. “Postmodernism and Theories of Value:New Grounds for Institutionalist/Marxist Dialogu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3(4):817-834. [359][359]Guala,Francesco. 2021. “On Letting Serious Crises go to Wast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40-45. [360][360]Hands,D. Wade. 2015. “Orthodox and Heterodox Economics in Recent Economic Methodology.” Erasmus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8(1):61-81. [361][361]Hands,D. Wade. 2019.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 Far):Some Post-Reflection Reflections.” Revue de Philosophie Économique 20(2):221-252. [362][362]Hausman,Daniel M. 2021. “Philosophy of Economics:Past and Fu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14-22. [363][363]Heilmann,Conrad,and Julian Reiss. 2022. “Introduction.”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conomics,edited by Conrad Heilmann,and Julian Reiss,pp.1-19. New York:Routledge. [364][364]Lee,Frederic S. 2006. “The Ranking Game,Class,and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Mainstream Economic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Education 3(1&2):1-41. [365][365]Lee,Frederic. 2009. A History of Heterodox Economics:Challenging the Mainstrea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366][366]Lehtinen,Aki. 2021. “The Helsinki Approach to Economic Methodology,or,How to Espouse the Mainstream?”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79-87. [367][367]Lewis,Paul A. 200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The Rhetorical and Ontological Turns.” Foundations of Science 8(1):51-68. [368][368]Mäki,Uskali. 1998. “Aspects of Realism about Economics.” Theoria 13(2):301-319. [369][369]Mäki,Uskali. 2008. “Realism from the ‘lands of Kaleva’:An Interview with Uskali Mäki.” Erasmus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1(1):124-146. [370][370]Mäki,Uskali. 2012. “Preface.” In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13,Philosophy of Economics,edited by Uskali Mäki,pp.xiii-xvii. Oxford:Elsevier. [371][371]Mäki,Uskali. 2019. “TINT in Context-Centre for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in Helsinki.” Accessed July 5,2022. https://philsci.eu/Newsletter/2019/Spotlight/. [372][372]Mäki,Uskali. 2021. “The Field:Tasks,Pasts,Future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3-13. [373][373]McCloskey,Deirdre N. 1985.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374][374]McCloskey,Deirdre N. 1994. Knowledge and Persuasion in Economics.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5][375]Mireles-Flores,Luis. 2018. “Recent Trend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36(A):93-126. [376][376]Mirowski,Philip. 1988. Against Mechanism:Protecting Economics from Science. 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377][377]Mirowski,Philip. 1989a. More Heat than Light:Economics as Social Physics,Physics as Nature’s Econom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8][378]Mirowski,Philip. 1989b. “The Probabilistic Counter-Revolution,or How Stochastic Concepts Came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1(1):217-235. [379][379]Mirowski,Philip. 1990. “Learning the Meaning of a Dollar:Conserv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Social Theory of Value in Economic Theory.” Social Research 57(3):689-717. [380][380]Mirowski,Philip. 1991.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Theory of Value.”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3(4):565-582. [381][381]Mirowski,Philip. 1994. “What are the Questions?” In 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edited by Roger E. Backhouse,pp.50-75. London:Routledge. [382][382]Mirowski,Philip. 2002. Machine Dreams:Economics Becomes a Cyborg Scie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3][383]Morgan,Jamie. 2018. “Heterodox Economics and Economic Methodology:An Interview with John Davis.” Real-World Economics Review 86:134-148. [384][384]Rizvi,S. Abu Turab. 2001. “Philip Mirowski as a Historian of Economic Thought.” In Historians of Economics and Economic Thought: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Memory,edited by Steven G. Medema,and Warren J. Samuels,pp.209-222. London:Routledge. [385][385]Samuelson,Paul A. 1983. “My Life Philosophy.” The American Economist 27(2):5-12. [386][386]Truc,Alexandre,François Claveau,and Olivier Santerre. 2021. “Economic Methodology:A Bibliometr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67-78. [387][387]Vromen,Jack. 2021. “What are We up to?”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23-31. [388][388]Weintraub,E. Roy. 1989. “Methodology doesn’t Matter,but the History of Thought Migh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1(2):477-493. [389][389]Weintraub,E. Roy. 1993. “After Mirowski,What?”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5:300-302. [390][390]“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04,《制度、市场与非公有制经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 [391][391]蔡万焕、袁辉,2010,《在市场和政府之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讨论》,《湖南社会科学》第1期。 [392][392]常庆欣,2021,《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山东社会科学》第2期。 [393][393]陈清泰,2003,《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管理世界》第6期。 [394][394]陈素梅、何凌云,2012,《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从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视角》,《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395][395]陈彦斌,2020,《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五大优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期。 [396][396]陈云,1982,《计划与市场问题》,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397][397]陈云贤,20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经济研究》第1期。 [398][398]程承坪、朱明达,2019,《大数据时代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探讨》,《中国软科学》第9期。 [399][399]程恩富,1990,《构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的新型调节机制》,《财经研究》第12期。 [400][400]程恩富,2000,《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学术月刊》第2期。 [401][401]程恩富、高建昆,2014,《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调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1期。 [402][402]程恩富、齐新宇,1999,《重建中国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财经研究》第7期。 [403][403]程恩富、谭劲松,2015,《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当代经济研究》第3期。 [404][404]程海亮,2004,《20世纪阿根廷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学术研究》第5期。 [405][405]邓小平,1993,《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406][406]董辅礽,1998,《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经济研究参考》第25期。 [407][407]董辅礽、厉以宁、戴园晨、黄文夫、李定、曹远征、张厚义,2000,《民营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宏观经济研究》第6期。 [408][408]董志勇、蒋少翔、梁银鹤,2020,《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其优化路径》,《新视野》第6期。 [409][409]多恩布什,鲁迪、佛朗西斯科·吉瓦齐,1999,《化解中国的银行不良债权与防范金融风险》,陆符玲译,《金融研究》第5期。 [410][410]范恒山,201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研究参考》第7期。 [411][411]方福前,2004,《政府与市场秩序的形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 [412][412]付强、乔岳,2011,《政府竞争如何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关系再探讨》,《世界经济》第7期。 [413][413]傅尔基,2012,《角色重塑: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及其主导作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和前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7期。 [414][414]葛光前,1994,《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效应》,《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415][415]谷书堂、常修泽,1990,《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论纲》,《经济研究》第6期。 [416][416]顾海良、张雷声,1998,《邓小平经济思想论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417][417]顾钰民,201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再研究》,《学习与探索》第1期。 [418][418]顾钰民,2016,《发挥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两方面优势》,《经济纵横》第8期。 [419][419]郭正林,1995,《论政府与市场结合的基本模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420][420]韩文秀,201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宏观经济管理》第12期。 [421][421]韩秀晨,199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主义研究》第5期。 [422][422]郝云宏、汪茜,2015,《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制衡机制研究——基于“鄂武商控制权之争”的案例解析》,《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423][423]何建章,1979,《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第5期。 [424][424]何瑛、杨琳,2021,《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程、成效与展望》,《管理世界》第7期。 [425][425]贺楠,2004,《阿根廷危机——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角色的错位》,《国际经济评论》第6期。 [426][426]洪银兴,1989,《价格改革的风险和出路》,《经济研究》第9期。 [427][427]洪银兴,1997,《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第1期。 [428][428]洪银兴,2014,《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后的政府作用》,《经济研究》第1期。 [429][429]洪银兴,2018,《40年经济改革逻辑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经济学家》第12期。 [430][430]洪银兴、曹勇,1996,《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经济研究》第5期。 [431][431]胡钧,1998,《〈资本论〉关于所有制的理论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当代经济研究》第4期。 [432][432]胡乐明,2001,《公共物品与政府的作用》,《财经研究》第8期。 [433][433]胡乐明,2018,《政府与市场的“互融共荣”: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第5期。 [434][434]胡清玉,1996,《深层次探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经济评论》第4期。 [435][435]胡拥军,2014,《新型城镇化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再解构:观照国际经验》,《改革》第2期。 [436][436]黄范章,2004,《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历史意义》,《经济学家》第6期。 [437][437]黄群慧、余菁,2013,《新时期的新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与治理》,《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438][438]黄群慧、余菁、王欣、邵婧婷,2014,《新时期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439][439]黄速建,1994,《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经济研究》第10期。 [440][440]黄速建,2008,《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成就、问题与趋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6期。 [441][441]黄速建、肖红军、王欣,2018,《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442][442]黄宗智,2012,《国营公司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时代》第9期。 [443][443]贾康、王晓光、马晓玲,1998,《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的债务重组问题》,《管理世界》第4期。 [444][444]简新华,2000,《改革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发展》,《学术月刊》第3期。 [445][445]简新华、余江,2016,《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吗?——兼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经济研究》第12期。 [446][446]江小涓,2019,《新中国对外开放70年:赋能增长与改革》,《管理世界》第12期。 [447][447]蒋学模,1979,《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经济研究》第8期。 [448][448]蒋学模,1998,《国有制、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容问题的深层次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 [449][449]蒋永穆、戴中亮,2013,《一个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理论框架:从形式兼容到本质兼容》,《社会科学战线》第11期。 [450][450]金碚,1999a,《论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学习与探索》第3期。 [451][451]金碚,1999b,《三论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中国工业经济》第7期。 [452][452]金碚,2010,《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453][453]井敏,200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适度政府论》,《理论与改革》第3期。 [454][454]郎宏文,200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适度干预与经济秩序的构建》,《求是学刊》第3期。 [455][455]雷海民、梁巧转、李家军,2012,《公司政治治理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非参数检验》,《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456][456]李炳炎、王小刚,2007,《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研究》第8期。 [457][457]李琮,2000,《对外开放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入世”之际的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第6期。 [458][458]李稻葵、李山,1996,《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一个新思路》,《改革》第2期。 [459][459]李红,1994,《怎样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460][460]李俊清,2010,《民族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与调适》,《中国行政管理》第11期。 [461][461]李民圣,20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超越和扬弃》,《红旗文稿》第1期。 [462][462]李萍、安康,201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中的城乡、市场与政府观》,《当代经济研究》第6期。 [463][463]李晓西,2008,《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464][464]李新春,2001,《中国国有企业重组的企业家机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465][465]李义平,2021,《我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南方经济》第8期。 [466][466]李铮,200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所有制歧视”及其纠正》,《现代经济探讨》第12期。 [467][467]李政,2010,《“国进民退”之争的回顾与澄清——国有经济功能决定国有企业必须有“进”有“退”》,《社会科学辑刊》第5期。 [468][468]林毅夫、蔡昉、李周,1997,《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第3期。 [469][469]林兆木、常修泽,200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求是》第4期。 [470][470]刘国光,1979,《市场经济为主?还是计划经济为主?——南斯拉夫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经济学动态》第2期。 [471][471]刘国光,1980,《略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第10期。 [472][472]刘国光,1982,《研究和讨论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一点想法》,《财贸经济》第2期。 [473][473]刘国光,1986,《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474][474]刘国光,1991,《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若干思考》,《改革》第4期。 [475][475]刘国光,1992a,《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经济研究》第10期。 [476][476]刘国光,1992b,《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5期。 [477][477]刘国光、董志凯,1999,《新中国50年所有制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史研究》第5—6期。 [478][478]刘国光、赵人伟,1979,《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济研究》第5期。 [479][479]刘海霞,20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协调发展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第6期。 [480][480]刘溶沧,2000,《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1期。 [481][481]刘诗白,1987,《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经济纵横》第3期。 [482][482]刘诗白,1991,《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纵横》第5期。 [483][483]刘诗白,1992,《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学家》第5期。 [484][484]刘世锦,1995,《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经济研究》第4期。 [485][485]刘世锦,2014,《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到实处》,《经济研究》第1期。 [486][486]刘伟,2017,《中国经济改革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难题的突破》,《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487][487]刘小玄,2001,《企业边界的重新确定:分立式的产权重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经济研究》第4期。 [488][488]刘迎秋、赵三英、余慧倩,2010,《论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3期。 [489][489]陆正明,1999,《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490][490]栾文莲,2009,《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第5期。 [491][491]吕炜、周佳音,2017,《新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再诠释——基于经济风险化解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第12期。 [492][492]马力宏,2008,《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浙江模式——浙江30年变化的一个分析视角》,《中国行政管理》第12期。 [493][493]马力宏、刘翔,2013,《变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影响》,《理论探索》第5期。 [494][494]马相东、王跃生,2021,《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国贡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495][495]冒佩华、王朝科,2014,《“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2期。 [496][496]逄锦聚,1988,《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南开经济研究》第1期。 [497][497]逄锦聚,1999,《对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南开经济研究》第5期。 [498][498]裴长洪,2016,《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研究纲要》,《经济研究》第4期。 [499][499]皮建才,2008,《政府与市场的权衡:一个比较分析》,《财经科学》第1期。 [500][500]濮灵,20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经济学家》第4期。 [501][501]秦宪文,1996,《寻求政府与市场的均衡点》,《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502][502]邱海平,2015,《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理论学刊》第9期。 [503][503]全毅,2015,《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国际贸易》第9期。 [504][504]全毅,2018,《改革开放40年中国对外开放理论创新与发展》,《经济学家》第11期。 [505][505]任保平,2020a,《高质量目标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框架与路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第2期。 [506][506]任保平,2020b,《建设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评论》第1期。 [507][507]任晓伟、赵娜,2021,《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第3期。 [508][508]荣兆梓,201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中国工业经济》第1期。 [509][509]桑百川,2002,《入世——破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难题》,《国际贸易问题》第2期。 [510][510]桑瑜,2018,《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基于财产所有权与产品所有权分离的视角》,《江汉论坛》第2期。 [511][511]沈坤荣、施宇,2021,《中国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经济增长质量》,《宏观质量研究》第5期。 [512][512]沈学明,1998,《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之分吗?——兼论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内部文稿》第20期。 [513][513]沈尤佳、张旭,2014,《中国国有部门改革的营利性与社会性》,《西安财经学院学报》第3期。 [514][514]盛斌、黎峰,2017,《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在哪里?》,《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 [515][515]宋则行,199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经济学家》第3期。 [516][516]孙尚清、陈吉元、张耳,1979,《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研究》第5期。 [517][517]汪海波,199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518][518]王国平,2002,《再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学术月刊》第7期。 [519][519]王梦奎,199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520][520]王天义,200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6期。 [521][521]王伟杰,20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概括: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经济学家》第6期。 [522][522]王学俭、张翔宇,2011,《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理论学刊》第5期。 [523][523]王元龙,1995,《论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 [524][524]王子先、姜荣春,2008,《对外开放30年:迈向开放型经济目标的过程及路径》,《国际贸易》第6期。 [525][525]卫兴华,1992,《对〈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一文的商榷》,《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526][526]卫兴华,2000,《社会主义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4期。 [527][527]卫兴华,2008,《改革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术月刊》第9期。 [528][528]卫兴华、洪银兴、魏杰,1987,《计划调节导向和约束的市场调节》,《经济研究》第1期。 [529][529]卫兴华、王元龙,199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求是》第11期。 [530][530]卫兴华、闫盼,2014,《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质——兼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范围》,《政治经济学评论》第4期。 [531][531]魏杰、张宇,1993,《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体制改革》,《经济研究》第3期。 [532][532]魏杰、赵俊超,2002,《必须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第6期。 [533][533]吴超林,2001,《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分析——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534][534]吴家骏,1996,《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经济研究》第2期。 [535][535]吴敬琏,2004,《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河北学刊》第4期。 [536][536]吴敬琏、张军扩、吕薇、隆国强、张春霖,1997,《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思路》,《管理世界》第5期。 [537][537]吴敬琏等,1993,《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538][538]吴宣恭,2000,《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经济问题》第2期。 [539][539]习近平,1997,《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1期。 [540][540]习近平,1998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经济学动态》第7期。 [541][541]习近平,1998b,《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辩证关系》,《内部文稿》第11期。 [542][542]习近平,2001a,《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东南学术》第4期。 [543][543]习近平,2001b,《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兼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借鉴》,《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9期。 [544][544]习近平,2014,《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03年11月1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545][545]习近平,2017a,《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1月23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546][546]习近平,2017b,《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2015年5月18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547][547]习近平,2017c,《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548][548]习近平,2017d,《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5月26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549][549]习近平,2017e,《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0月10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550][550]习近平,2017f,《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2016年10月10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551][551]习近平,2017g,《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552][552]习近平,2017h,《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6年3月4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 [553][553]谢地,2013,《马克思语境下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2期。 [554][554]谢富胜、潘忆眉,2020,《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5期。 [555][555]谢富胜、王松,2020,《在协同竞争中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与研究》第12期。 [556][556]谢富胜、王松,2021,《习近平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统一》,《学术研究》第4期。 [557][557]辛清泉、谭伟强,2009,《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经济研究》第11期。 [558][558]胥和平,2001,《战略性竞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中国工业经济》第5期。 [559][559]徐传谌、刘凌波,2010,《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研究》,《经济管理》第10期。 [560][560]徐学敏,2000,《论市场缺陷与政府缺陷》,《经济评论》第2期。 [561][561]许经勇,20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562][562]薛荣久,200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入世》,《国际贸易问题》第4期。 [563][563]闫彦明,2002,《转型期中国政府与市场有效协调的制度分析》,《求实》第10期。 [564][564]颜鹏飞,200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态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第4期。 [565][565]杨嘉懿,2019,《中国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湖北社会科学》第7期。 [566][566]杨丽花、王跃生,2020,《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需求与取向观察》,《改革》第3期。 [567][567]杨瑞龙,1997,《国企宜实行分类改革》,《前线》第3期。 [568][568]杨瑞龙,1999,《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第8期。 [569][569]杨瑞龙,2015,《简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理论逻辑》,《政治经济学评论》第6期。 [570][570]杨瑞龙,2018,《国有企业改革逻辑与实践的演变及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571][571]杨瑞龙、张宇、韩小明、雷达,1998,《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教学与研究》第2期。 [572][572]杨瑞龙、周业安,1998,《相机治理与国有企业监控》,《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573][573]杨运杰、毛宁、尹志锋,2020,《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提升中国国有企业的创新水平》,《经济学家》第12期。 [574][574]于立、孟韬、姜春海,2003,《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575][575]俞建国,1998,《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576][576]郁建兴、高翔,2009,《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577][577]袁恩桢,2009,《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艰难探索——中国经济发展60年的一条主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5期。 [578][578]查朱和,2011,《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第7期。 [579][579]翟立功,1997,《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580][580]张伯里,1996,《世界经济趋势与我国对外开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2期。 [581][581]张朝尊、曹新,1995,《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 [582][582]张二震,2000,《加入WTO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583][583]张公一、郭鑫、高欣,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私营经济发展阶段、成效及促进对策》,《经济纵横》第11期。 [584][584]张国强、冯涛,2007,《政府间竞争、市场功能扩张性政策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第5期。 [585][585]张晖明、张亮亮,2010,《对国资职能和定位的再认识——从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全称说起》,《东岳论丛》第4期。 [586][586]张建刚,2020,《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及其优势》,《经济纵横》第9期。 [587][587]张进铭,2003,《论经济发展中的计划、政府与市场》,《经济评论》第6期。 [588][588]张向达、张超,2018,《“互联网+”视角下政府与市场边界调整及再平衡分析》,《学习与探索》第10期。 [589][589]张晓晶,2000,《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增长》,《管理世界》第1期。 [590][590]张新宁,2021,《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破解“市场失灵”的中国方案》,《上海经济研究》第1期。 [591][591]张兴茂,2001,《制度、经济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兼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当代经济研究》第3期。 [592][592]张旭,1996,《论市场和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市场体制和非市场体制选择起点的一种解说》,《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593][593]张旭,2014a,《“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纵横》第7期。 [594][594]张旭,2014b,《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山东社会科学》第11期。 [595][595]张旭,2014c,《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个经济学说史的考察》,《理论学刊》第1期。 [596][596]张旭,2016,《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管制主义》,《经济学家》第3期。 [597][597]张旭,2017,《“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经济日报》6月9日。 [598][598]张幼文,2009,《改革动力的构建与发展结构的优化——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学术月刊》第1期。 [599][599]张宇,1997,《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600][600]张宇,1998,《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教学与研究》第7期。 [601][601]张宇,1999,《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当前的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602][602]张宇,2005,《市场经济的深层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关于市场经济的八个命题》,《经济学动态》第6期。 [603][603]张宇,2016,《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经济研究》第6期。 [604][604]张宇,2020,《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人民日报》1月10日。 [605][605]张宇、张晨,200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经济纵横》第6期。 [606][606]张宇燕、何帆,1996a,《国有企业的性质》(上),《管理世界》第5期。 [607][607]张宇燕、何帆,1996b,《国有企业的性质》(下),《管理世界》第6期。 [608][608]张志元、马雷,2014,《经济金融发展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再定位》,《改革》第1期。 [609][609]张治国,1998,《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问题论析》,《东北师大学报》第5期。 [610][610]张卓元,199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与展望》,《经济研究》第3期。 [611][611]张卓元,2001a,《新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工业经济》第3期。 [612][612]张卓元,2001b,《新世纪国企改革面临的六大问题及深化改革设想》,《经济学动态》第10期。 [613][613]赵峰、周慧珍,2021,《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学习与探索》第6期。 [614][614]赵人伟,1986,《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双重体制问题》,《经济研究》第9期。 [615][615]赵伟洪、张旭,2022,《中国制度型开放的时代背景、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经济学家》第4期。 [616][616]郑必清,1996,《市场经济的起源及其属性辨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617][617]郑海航,2008,《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1期。 [618][618]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7,《新时期新国企的新改革思路——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逻辑、路径与实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5期。 [619][619]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4,《论新时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重大任务》,《中国工业经济》第9期。 [620][620]周立、赵秋运,2020,《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理论学刊》第6期。 [621][621]周叔莲,2000,《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经济研究》第4期。 [622][622]周新城,2007,《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若干思考》,《经济经纬》第3期。 [623][623]周新城,2011,《对否定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几种观点的辨析》,《当代经济研究》第7期。 [624][624]周新城,2016,《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在市场经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分歧》,《当代经济研究》第7期。 [625][625]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2004,《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626][626]周志胜,2011,《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启示》,《理论视野》第2期。 [627][627]宗寒,2000,《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探索》,《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 [628][628]邹东涛、张晓文,1999,《3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 [629][629]悲笳,1936,《动乱前夕的山西政治和农村》,《中国农村》第6期。 [630][630]卞国凤,2010,《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 [631][631]蔡勤禹、侯德彤,2005,《二三十年代华洋义赈会的信用合作试验》,《中国农史》第1期。 [632][632]陈礼颂,1995,《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633][633]陈意新,2005,《农村合作运动与中国现代农业金融的困窘——以华洋义赈会为中心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634][634]川井悟,1983,《华洋义赈会与中国农村》,同朋舍。 [635][635]高劳,1918,《金权与兵权》,《东方杂志》第5期。 [636][636]高启方,1937,《几年来临朐农民的生活》,《中国农村》第3期。 [637][637]黄宗智,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638][638]康金莉、付红,2010,《华洋义赈会与早期河北信用合作事业》,《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639][639]孔雪雄编著,1934,《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 [640][640]李金铮,2004,《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 [641][641]李金铮、邓红,2000,《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史学月刊》第2期。 [642][642]李景汉编,1986,《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43][643]李士佳,1937,《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农声》第209期。 [644][644]梁漱溟,2005,《村学乡学释义》,载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645][645]刘巍,2019,《华洋义赈会与1920年代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研究》,《唐山学院学报》第2期。 [646][646]刘旭东、赵红梅,2009,《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载迟福林、殷仲义编《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 [647][647]刘招成,2003a,《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述论》,《社会科学》第5期。 [648][648]刘招成,2003b,《华洋义赈会的农村合作运动述论》,《贵州文史丛刊》第1期。 [649][649]诺斯,道格拉斯、罗伯斯·托马斯,2017,《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 [650][650]千家驹,1936,《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发刊词(代序)》,载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 [651][651]千家驹,1937,《我所见的邹平》,《中国农村》第3期。 [652][652]钱穆,1996,《国史大纲》(上),商务印书馆。 [653][653]曲直生,1933,《河北省八县合作社农民耕田状况之一部分》,《社会科学杂志(北平)》第1期。 [654][654]王文甲,1935,《丝价跌落与临朐农村》,《农业周报》第5期。 [655][655]王益滔,1936,《论商业银行之农村放款》,《农学》第2期。 [656][656]巫宝三,1934,《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办理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放款之考察》,《社会科学杂志(北平)》第1期。 [657][657]吴承禧,1936,《民国二十四年度的中国银行界》,《东方杂志》第7期。 [658][658]吴敬敷,1934,《华洋义账〔赈〕会农村合作事业访问记》,《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4期。 [659][659]徐渊若,1936,《德国之农业金融》,商务印书馆。 [660][660]薛毅,2005,《华洋义赈会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 [661][661]薛毅,2008,《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662][662]薛毅,2010,《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华洋义赈会》,《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2期。 [663][663]荫萱,1936,《山西中路农村经济底〔的〕现阶段》,《中国农村》第11期。 [664][664]于树德,1929,《合作社之理论与经营》,中华书局。 [665][665]于永滋,1933,《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乙种55号)。 [666][666]喻育之,1935,《关于改进农村合作社的几点意见》,《教育与民众》第3期。 [667][667]张士杰,2008,《近代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18—1937)》,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668][668]张思,2012,《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与换工——以劳动力、畜力间的对等交换为中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5期。 [669][669]章元善,1932,《一千个农村里的信用合作社》,载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编《合作资料》。 [670][670]章元善,1934,《中国农村中之雷发巽式合作社:介绍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民间(北平)》第14期。 [671][671]章元善,1938,《合作与经济建设》,艺文研究会、商务印书馆。 [672][672]章元善,1982,《华洋义赈会的合作事业》,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 [673][673]章元善、于永滋,1934,《中国华洋义赈救济总会的水利道路工程及农业合作事业报告》,载章元善、许仕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 [674][674]郑季楷,1934,《中国合作运动的回顾与前瞻》,《农村经济》第9期。 [675][675]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1995,《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 [676][676]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1936,《中国农业金融概要》,商务印书馆。 [677][677]周建波,2018,《佛教寺院金融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 [678][678]周建波,2020,《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学术月刊》第3期。 [679][679]周建波、毕悦,2019,《中古寺院经济的共享特征与现实镜鉴:基于共同信仰的视角》,《世界宗教研究》第4期。 [680][680]周婷婷,2012,《20世纪上半期山东乡村互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681][681]邹枋,1994,《邹枋关于陕西合作事业实施状况致经委会呈》(1934年6月13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7,江苏古籍出版社。 [682][682]Faβbender,Martin. 1902. F.W.Raiffeisen,in Seinem Leben,Denken und Wirken im Zusammenhange mit der Gesamtentwicklung des Neuzeitlichen Genossenschaftswesens in Deutschland. Berlin:Verlagsbuchhandlung Paul Parey. Verlag für Landwirtschaft,Gartenbau und Forstwesen. [683][683]Nathan,Andrew James. 1965. A History of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684][684]Raiffeisen,Friedrich Wilhelm. 1887. Die Darlehnskassen-Vereine als Mittel zur Abhilfe der Noth Der Ländlichen Bevölkerung. Neuwied:Druck und Verlag von Raiffeisen u. Cons. [685][685]Saalfeld,Diedrich. 1984. “Lebensverhältnisse der Unterschichten Deutschlands im Neunzehnten Jahrhunder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 29(2):215—253. [686][686]阿西莫格鲁,德隆、詹姆斯·A.罗宾逊,2015,《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687][687]埃克伦德,小罗伯特·B.、罗伯特·F.赫伯特,2017,《经济理论和方法史》,杨玉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88][688]巴克豪斯,罗杰·E.,2007,《西方经济学史》,莫竹芩、袁野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689][689]贝劳德,艾伦、菲利普·斯坦纳,2016,《法国经济学(1870年以前)》,宁旭译,载史蒂文·N.杜尔劳夫、劳伦斯·E.布卢姆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690][690]布劳格,马克,2009,《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91][691]戴蒙德,贾雷德,2017,《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栾奇译,中信出版社。 [692][692]凡勃伦,1964,《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 [693][693]冯明亮,2015,《从孟德斯鸠看商业对古典共和主义的冲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694][694]古海,1988,《孟德斯鸠论商贸》,《广东商学院学报》第2期。 [695][695]凯恩斯,约翰·梅纳德,1999,《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 [696][696]坎南编著,1962,《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 [697][697]兰德雷斯,哈里、大卫·C.柯南德尔,2014,《经济思想史》,周文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698][698]兰迪斯,戴维,2002,《1750—1914年间西欧的技术变迁与工业发展》,载H. J.哈巴库克、M. 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王春法、张伟、赵海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699][699]林毅夫,1995,《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经济研究》第10期。 [700][700]罗宾斯,莱昂内尔,2008,《经济思想史:伦敦经济学院讲演录》,杨玉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01][701]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702][702]麦迪森,安格斯,2013,《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703][703]孟德斯鸠,2018,《论法的精神》(上、下),祝晓辉、刘宇飞、卢晓菲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04][704]荣卡格利亚,阿列桑德洛,2009,《西方经济思想史》,罗汉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705][705]萨维尔,斯蒂文,2009,《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706][706]沙维尔,斯蒂文,2013,《法律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赵海怡、史册、宁静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07][707]斯密,亚当,1997,《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 [708][708]斯密,亚当,2017,《法理学讲义》,冯玉军、郑海平、林少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09][709]熊彼特,约瑟夫,1991,《经济分析史》第1卷,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 [710][710]熊彼特,约瑟夫,1992,《经济分析史》第2卷,杨敬年译,商务印书馆。 [711][711]余艳红,2012,《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商业与共和政体》,《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712][712]张弛,2020,《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与征服精神》,《世界历史》第3期。 [713][713]张弛,2021,《孟德斯鸠商业思想语境辨析》,《史学月刊》第8期。 [714][714]Bibby,Andrew Scott. 2016. Montesquieu’s Political Economy.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715][715]Crane,R.S. 1941. “Montesquieu and British Though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9 (4):592-600. [716][716]Denis,de Casabianca. 2011. “Politics,Economics and Law in Montesquieu’s Spirit of Laws.” Revue 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 et de l’ Étranger 136(4):592-593. [717][717]Devletoglou,Nicos E. 1963. “Montesquieu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9 (1):1-25. [718][718]Edmans,Alex,Adrian Fernandez-Perez,Alexandre Garel,and Ivan Indriawan. 2022. “Music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45(2):234-254. [719][719]Ferey,Samuel. 2012. “Montesquieu et la Nouvelle Économie Politique. Inégalités et Instabilité Politique.” Revue Économique 63(3):623-633. [720][720]Ohno,Seizaburo. 1964. “Montesquieu and the Classical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ic Review 15(3):240-249. [721][721]Paola,Salerni. 2007. “Montesquieu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Studi Francesi 51(3):660-661. [722][722]Polinsky,A. Mitchell,and Steven Shavell (eds.). 2007. Handbook of Law and Economics. Oxford:North-Holland. [723][723]Tsuda,Takumi. 1964. “Montesquieu and the Classical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y.” Economic Review 15(3):229-239. [724][724]汉兹,D.韦德,2009,《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725][725]霍奇逊,杰弗里·M.,2008,《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马霄鹏、于宛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26][726]霍奇逊,杰弗里·M.,2012,《制度经济学的演化:美国制度主义中的能动性、结构和达尔文主义》,杨虎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727][727]贾根良、兰无双,2016,《如何评价经济思想史家大都是异端经济学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728][728]米洛夫斯基,菲利普,2011,《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载马克·R.图尔主编《进化经济学(第1卷)制度思想的基础》,杨怡爽译,商务印书馆。 [729][729]张林、徐士彦,2019,《学科评估:经济思想史发展的主要事件——英国经验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第4期。 [730][730]Alexandrova,Anna,Robert Northcott,and Jack Wright. 2021. “Back to the Big Pi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54-59. [731][731]Aslanbeigui,Nahid,and Michele I. Naples. 1997. “The Changing Status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Economics Curricula.” In Borderlands of Economics:Essays in Honor of Daniel R.Fusfeld,edited by Nahid Aslanbeigui,and Young Back Choi,pp.125-144. London:Routledge. [732][732]Boland,Lawrence A. 2001. “Towards a Useful Methodology Disciplin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8(1):3-10. [733][733]Claveau,François,et al. 2022. “Philosophy of Economics?Three Decades of Bibliometric History.”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conomics,edited by Conrad Heilmann,and Julian Reiss,pp.151-168. New York:Routledge. [734][734]Colander,David. 2009. “Moving Beyond the Rhetoric of Pluralism:Suggestions for an ‘Inside-the-Mainstream’ Heterodoxy.” In Economic Pluralism,edited by Robert Garnett,Erik K. Olsen,and Martha Starr,pp.36-47.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735][735]Colander,David,Richard Holt,and Barkley Rosser. 2004. “The Changing Face of Mainstream Economics.”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16(4):485-499. [736][736]Davis,John B. 2006. “The Turn in Economics:Neoclassical Dominance to Mainstream Pluralism?”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1):1-20. [737][737]Davis,John B. 2007. “The Turn in Economics and the Turn in Economic Methodology.”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4(3):275-290. [738][738]Davis,John B. 2008. “The Turn in Recent Economics and Return of Orthodox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2(3):349-366. [739][739]Davis,John B. 2019a. “Economics and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a Core-Periphery Economic World.” Brazi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9(3):408-426. [740][740]Davis,John B. 2019b. “Specialization,Fragmentation,and Pluralism in Economic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6(2):271-293. [741][741]Davis,John B. 2020.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Econom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Economic.” Revue de Philosophie Économique 21(2):187-210. [742][742]Davis,John B.,and D. Wade Hands. 2011. “Introduction: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The Elgar Companion to Recent Economic Methodology,edited by John B. Davis,and D. Wade Hands,pp.1-18. Cheltenham / Northampton:Edward Elgar. [743][743]De Marchi,Neil. 1993. “History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Value Theory.”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5:283-299. [744][744]Dow,Sheila C. 2008. “Plurality in Orthodox and Heterodox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Economics 1(2):73-96. [745][745]Dow,Sheila. 2021. “Economic Methodology,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y:Another Turn?”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46-53. [746][746]Dugger,William M. 1980. “Power: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4(4):897-907. [747][747]Garnett,Robert F. 1999. “Postmodernism and Theories of Value:New Grounds for Institutionalist/Marxist Dialogue?”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3(4):817-834. [748][748]Guala,Francesco. 2021. “On Letting Serious Crises go to Wast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40-45. [749][749]Hands,D. Wade. 2015. “Orthodox and Heterodox Economics in Recent Economic Methodology.” Erasmus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8(1):61-81. [750][750]Hands,D. Wade. 2019. “Economic Methodolo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 Far):Some Post-Reflection Reflections.” Revue de Philosophie Économique 20(2):221-252. [751][751]Hausman,Daniel M. 2021. “Philosophy of Economics:Past and Fu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14-22. [752][752]Heilmann,Conrad,and Julian Reiss. 2022. “Introduction.” In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Economics,edited by Conrad Heilmann,and Julian Reiss,pp.1-19. New York:Routledge. [753][753]Lee,Frederic S. 2006. “The Ranking Game,Class,and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Mainstream Economics.”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Education 3(1&2):1-41. [754][754]Lee,Frederic. 2009. A History of Heterodox Economics:Challenging the Mainstrea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755][755]Lehtinen,Aki. 2021. “The Helsinki Approach to Economic Methodology,or,How to Espouse the Mainstream?”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79-87. [756][756]Lewis,Paul A. 2003. “Recent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The Rhetorical and Ontological Turns.” Foundations of Science 8(1):51-68. [757][757]Mäki,Uskali. 1998. “Aspects of Realism about Economics.” Theoria 13(2):301-319. [758][758]Mäki,Uskali. 2008. “Realism from the ‘lands of Kaleva’:An Interview with Uskali Mäki.” Erasmus Journal for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1(1):124-146. [759][759]Mäki,Uskali. 2012. “Preface.” In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13,Philosophy of Economics,edited by Uskali Mäki,pp.xiii-xvii. Oxford:Elsevier. [760][760]Mäki,Uskali. 2019. “TINT in Context-Centre for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in Helsinki.” Accessed July 5,2022. https://philsci.eu/Newsletter/2019/Spotlight/. [761][761]Mäki,Uskali. 2021. “The Field:Tasks,Pasts,Future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3-13. [762][762]McCloskey,Deirdre N. 1985.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763][763]McCloskey,Deirdre N. 1994. Knowledge and Persuasion in Economics.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64][764]Mireles-Flores,Luis. 2018. “Recent Trend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A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36(A):93-126. [765][765]Mirowski,Philip. 1988. Against Mechanism:Protecting Economics from Science. 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766][766]Mirowski,Philip. 1989a. More Heat than Light:Economics as Social Physics,Physics as Nature’s Econom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67][767]Mirowski,Philip. 1989b. “The Probabilistic Counter-Revolution,or How Stochastic Concepts Came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1(1):217-235. [768][768]Mirowski,Philip. 1990. “Learning the Meaning of a Dollar:Conserv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Social Theory of Value in Economic Theory.” Social Research 57(3):689-717. [769][769]Mirowski,Philip. 1991.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Theory of Value.”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13(4):565-582. [770][770]Mirowski,Philip. 1994. “What are the Questions?” In New Directions in Economic Methodology,edited by Roger E. Backhouse,pp.50-75. London:Routledge. [771][771]Mirowski,Philip. 2002. Machine Dreams:Economics Becomes a Cyborg Scienc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2][772]Morgan,Jamie. 2018. “Heterodox Economics and Economic Methodology:An Interview with John Davis.” Real-World Economics Review 86:134-148. [773][773]Rizvi,S. Abu Turab. 2001. “Philip Mirowski as a Historian of Economic Thought.” In Historians of Economics and Economic Thought: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Memory,edited by Steven G. Medema,and Warren J. Samuels,pp.209-222. London:Routledge. [774][774]Samuelson,Paul A. 1983. “My Life Philosophy.” The American Economist 27(2):5-12. [775][775]Truc,Alexandre,François Claveau,and Olivier Santerre. 2021. “Economic Methodology:A Bibliometr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67-78. [776][776]Vromen,Jack. 2021. “What are We up to?”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28(1):23-31. [777][777]Weintraub,E. Roy. 1989. “Methodology doesn’t Matter,but the History of Thought Migh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1(2):477-493. [778][778]Weintraub,E. Roy. 1993. “After Mirowski,What?”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25:300-302.
[展开]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手机可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