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张应强《木材的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来源:鸣沙

发布时间 2021-11-26 16:39   浏览量 27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内容简介

在贵州省东南部的崇山峻岭间,一江清水静静流过,这就是沅水上游主要支流清水江。构成其流淌故事最精彩篇章的,是清代以来满江漂流的木材带出的喧嚣与繁华。零星文献记载和至今流传的故事中,展开的也正是一幅围绕木材的流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历史图景。本书撷取其中主要片段,围绕木材流动背后演绎故事的渐次展开,将清水江下游地区置于王朝国家政治经济发展脉络中加以把握,通过对以木材种植采运活动为中心的区域历史的描述,探讨依赖区域市场网络发展,传统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发生了怎样的互动,从而对区域社会变迁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种关系复合一体的过程,进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历史性的解释。


643.jpg


                              作者张应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

                              出版时间 2021年10月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导言 

第一章 清水江流域:区域背景及早期开发 


一 明清时期区域社会背景 

二 清水江的疏浚与货物运输 

三 早期木材采运活动与地方社会商业化 

小结 

第二章 “当江”与“争江”:市场制度及其演化 


一 清水江木材采运中的“当江”制度 

二 “争江”:经济利益与社会资源 

三 咸同兵燹与光绪年间的内外“三江”之制 

小结

第三章 “夫役案”:制度背景下的“三江”互动 


一 王寨与茅坪:“当江”权利与夫役义务 

二 王寨与卦治:当江享利与“附籍漏役” 

三 卦治、王寨、茅坪:在规制与现实之间 

小结

第四章 木材采运与地方社会变迁 


一 木材的伐运:“江规”与利益分配 

二 山客的成长与地方权力结构变动 

三 木材采运:白银与木植的流动 

小结 

第五章 村落社会生活与地权观念——以文斗寨为中心的讨论 

一 村落的发展与地权观念的形成 

二 文斗上下寨的家族成长与族群互动 

三 地方社会整合:文斗与周边村落的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民间唱本《争江记》 

二 文斗上寨《姜氏族谱》之《世系纪略》

三 《益我斯文》(部分词稿) 

后记 

再版后记 




再版后记


旧书再版,照例要作一后记,做些必要的说明与解释。


将本书列入“清水江研究丛书”再版,一个直接的考虑是该书的主题和内容与丛书的旨趣契合。虽然十多年过去,新的资料的发现与积累,尤其是清水江文书的系统收集整理,本可大大丰富旧作内涵,加之学术探索日新月异、新知新识迭出,本也可用于旧作修订更新观点之参照,然而,思忖再三,与其添加新材料却未必能引出全新见解,仅徒增篇幅烦扰学林,不如保持原作旧貌,留下那一段特定时期的思想痕迹以供批判与反思,或也可作为“清水江研究”其来有自的刍论而彰显后续探索的精进与超越。


本书与“清水江研究”的渊源,在丛书“总序”中已经做过简要交代。作为承续中国“西南研究”学术传统、聚焦特定地域社会的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木材的流动》是在两位恩师悉心指导和诸多师友无私帮助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这一项初步的研究,紧紧围绕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的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问题,结合当地遗存的主要自清代以来的民间历史文献,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引入具有学科传统及丰厚积累的民族学研究,对清代以来清水江下游地区以木材种植采运贸易活动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过程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虽然只是一个综观式的对区域社会发展演变过程的梳理与探索,但《木材的流动》已经触及了一些引人入胜且富含学术增长与学术创新的重要问题。比如,笔者特别关注和探讨了流动的问题,包括物的流动、人的流动、观念的流动等。再比如,已为传统民族学、民俗学所普遍关注的黔东南多彩民族文化,在笔者转换视角的重新审视之下,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创制、积累而逐步形成的,可理解为自清代以来清水江流域木材种植采运贸易活动与全国市场网络连接的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的重要成果——简单说,就是木材源源不断顺流而下,而白银也源源不断逆江而上,并在这个区域逐步沉淀下来;这样一个区域社会历史过程,不仅使得这个偏处西南一隅的地域社会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连接起来,而且在国家制度、市场力量,以及更重要的不同人群交流互动的共同作用下,区域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白银变成银饰就是其中特别富有文化表征意义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如方家在评论中所肯定的,《木材的流动》对于王朝国家力量、市场需求、地方社会自身发展逻辑等交互作用的整合性观照及阐释,带出了一些有方向感的议题。而这样一些基本思路和原则,在后续相关的工作中,从民间文书的收集整理,到基于长期田野工作并结合民间文献解读的个案研究,都得到了更清楚明晰的认识和更广泛深入的实践。我们率先使用的“清水江文书”概念,即是基于清水江流域整体性和区域社会发展内在逻辑的考虑,这一学术命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和采用。而在其后本人指导学生和带领团队继续推进和拓展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区域的整体性把握亦逐步成为进行田野调查和展开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这从业已选编出版的丛书专著中不难看出。


诚然,整体性观照乃区域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无须在此哓哓置喙;不过,具体到以木材的流动为主线的清水江流域经济开发和社会变迁历史过程的探索,尤其是聚焦于传统国家秩序在特定区域社会得以逐步建构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作为历史主体的不同人群的能动行为和创意活动,都可以引导研究者对地方社会的内在动力或者说其自身发展逻辑进行整合性理解和地域性解释。如果说《木材的流动》将清水江干支流水道网络及依托此自然条件展开的木材种植采运活动视为区域社会建构过程的重要基础,并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呈现出来的组织、制度、机制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作为叙述的主线和讨论的核心,那么随着研究工作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逐步推进,无论是论题的挖掘与深化,还是有建立比较视野意味的向都柳江流域、阳河流域及沅水干流地区的拓展,尽管各自个案的问题意识以及相关材料的收集和运用有所差异,但由清水江流域的研究所引出的基本问题,仍是不同研究者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


对于一套系列丛书而言,确立一些基本的共同遵循的原则或认可的价值,似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坚持长期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观察,尤其是包括“新疆六厅”的设置和府、县、卫、所、土司犬牙交错格局及其演变带来的复杂人群关系,在清水江的木材流动、都柳江的食盐销售,以及阳河及沅水干流的“国道”水陆交通运输的背景下,区域共性与田野点个性突出而生动。另一方面,结合对各种官私文献特别是清代以来遗存的民间文书的搜集整理,着力于对这些文书形成与使用地区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形态的整体性研究,在建立起对文书的社会脉络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文书解读作为历史民族志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地域社会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逻辑和机制做出解释。或许,通过不同田野点研究实践的积累以及交流碰撞中共识的提炼,可期渐至形成将田野调查与文献解读有机结合的中国历史人类学的“清水江研究”范式。


“清水江研究”从二十年前的开启性工作到后来丛书的选编出版,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一以贯之的全力支持,与其说是“清水江研究”逐步成为研究中心致力推进研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宁说是研究中心远见卓识的规划,使得“清水江研究”成为我们这一个学术团队持续推进并引以为傲的事业。


要特别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虽是旧作再版,但责编恪尽职守,字斟句酌,为书稿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表述更加顺畅且符合出版规范,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笔者还根据责编的意见,调整了个别不合时宜的表述;初版时不得不转引的少数民间文书,现在也有条件对照原件进行了修订;而初版插入的图片因像素较低模糊不清,全部舍弃。


书名原为“木材之流动”,出版后即有师友提出意见,现借再版机会,改回“木材的流动”,似乎语感也好些。


2021年6月26日于康乐园马丁堂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