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

来源: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1-11-30 16:23   浏览量 67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我们积极地行走,所到之处皆散发微光,以社会为我们的工作场所,以时代为我们的帮助对象,对所遇之人总是多一份理解、心存善意,且有方法地去帮助,推动其向上、向好、向善、向美地发生改变。


—— 《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


书籍简介




649.jpg

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

 任敏 等 著

2021年10月/69.00元

ISBN 978-7-5201-9071-8





序言

任敏 文
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2018年9月,秋阳杲杲,秋风习习,在新学期一个晴朗的上午,我轻快地走进社会学院227会议室,面对五张新鲜可爱的面孔——刚刚入学的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感觉整个会议室里充满了年轻的气息和活力。我笑着说:“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师任老师,欢迎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对于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与学习,你们期待得到什么?专业的知识吗?Not exactly!我们要一起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关注实践,在知识学习与实践的交替中感受自己全面的成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你的人生将因为学习社会工作的这段时间而改变,你会变成一个更有能力、更有幸福感、更有价值感的人。”


大家都觉得幸福不易,且总追问自我价值何在。我的研究方向是家庭社会工作和儿童社会工作,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而幸福的生活、自我价值实现就当附赠,这是我作为一个社会工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同学们的学习要求。学这样的专业,我认为这是自然的事情。


那我们何以能够做到?



2018年11月,我参加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年”研讨会,这是个意在总结过去三十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并进行反思的会议。在11月1日下午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发展三十年分论坛”讨论环节,大家议论的两个突出问题反复拨动我的神经。一是老师们感叹我们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就业者寡,进而感叹人才流失;二是大家反馈学生们学了几年社会工作后毕业进入实际工作领域却被指责“不专业”,我们的专业教学被批评实践取向不足。究竟我们社会工作的专业课该怎么教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老师表示迫切需要教学指导,甚至有老师建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不妨成立一个督导小组,在全国巡走一圈进行评估兼教学指导。彼时,我刚从美国访学三年归来,一切于我都是新的——我连打车软件都还不会用,所以会议中老师们的讨论于我都因其是“新问题”而对我形成有力的冲击,促使我去思考如何解决。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有两点。第一,我们专业教学不仅是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人才,而且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所以学生们只要学了专业,无论在不在专业社工机构工作都是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而且是在专业思维的指引下做出特别的贡献,那就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把学生们培养成为有专业特色的人才。第二,社会工作是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能否以专业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回应需求、促进行动对象的福祉是对同学们是否具有专业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但一个悖论是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我们当前的大学课堂擅长知识传递却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即大学课堂是难以教授出来有实践能力的学生的。社会工作教育,以MSW(社会工作硕士)为例,强调一半在课堂学习,一半在机构实习,实习方式上多采取集中实习,但这既在时间(形式)上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分离,也因为实习机构的督导与教学无法结合,致使大学教育与实践之间出现“鸿沟”。如果我们不能探索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专业教学任务岂不是没有实质性地完成!


我问自己:是否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教学与实践在时间上的分离、教学与督导的分离问题?比如,我能否在教学期间同时促动同学们进行同期实践,如此老师可以在教学时也开展同期督导?如此,实践与教学可交互进行,相得益彰。


那又该如何做呢?



本书不仅以案例的形式展示我们师生之间教学互动的经验和方法,也提供了一些生活的知识及干预行动演示,而这也正是对我们行动所到之处的思考整理及其知识呈现。


或有专业的读者会质疑本书的知识含量,因为文章里并没有交代研究方法,也没有文献综述部分,且大多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哪里可称为知识?对此,我有两点不同的理解与您分享。


第一,研究是知识生产的前置过程,总体来说,当前学界对由自然科学渗透而来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工具和程序化的研究方式强调过多,而忽略了人本身就是顶好的研究工具。经年受逻辑思维和学科思维训练的人与人之间围绕一个主题持续展开对话,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方式。一般来说,在实证科学的思路中,论点是否为真知,多依靠数据检验,若数据证实了,则论点为真知;在人文科学和理论研究中,论点是否为真知,多依靠逻辑推演及群体共识,若逻辑自洽、推论精妙、同行赞同,论点就被认定为真知;而在实践取向的社会学科中,论点是否为真知,可依靠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伟大的实践专家指出,改造现实社会的想法是否为真知,宜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高于数据分析,也高于特定一群人的共识认定。书中的这些思考、判断、想法、行动方案,都是我们基于实践后的总结,我们用实践检验过,也欢迎您到实践中去检验。


第二,知识的生产本质上是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作者与读者的合作完成的,所以知识的生产是个持续的过程,永无终点。本书的出版,呈现一些专业的知识,是知识生产过程中前半段的结束,更是后半段知识生产的开始。所以,本书的出版于知识生产而言,不是句号,而是逗号。


当然,本书是我们这群大学师生第一阶段的尝试,难免有所不足,甚至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恳请读者不吝指教。但正如我所说,读者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读者不仅是我们成长之路的旁观者,他们自身也是成长者。所以您看此书可能有两种成长方式:第一,如果我们有做得好的地方,则您喜闻而学之;第二,如果我们做得不足,您正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发展之,由此双方合作完成了一次知识的迭代、认识的深化。鉴于此,我们非常欢迎您给予我们反馈,分享您的思考,并欢迎您就自己系统的思考投稿到“行走的社工”公众号。


社工的行走在继续,期待您加入同行!


(摘自《行走的社工:专业·爱·成长》序言)



内容简介



专业如何服务于生活?本书以“专业认知—生活实践—自助成长—助人建议”的逻辑呈现生活中的专业行动案例。其中,行动涉及三类议题: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从中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如亲密关系、朋友关系、室友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亲子关系,乃至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以专业思维对待儿童,助其成长。这既是一本行动教学案例集,可辅助社会工作教学,也是一本故事性的生活导引书,可启发公众依专业行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目录


 

因专业,我们学会爱,并持续成长——兼探讨“行动案例教学法” 任敏


第一部分 社工专业视点

温暖一个司机,温暖一座城 任敏

面包可以掉在地上吗?——多方需求平衡的关键技术 任敏

附属小学学生可以进大学图书馆吗?——多方需求平衡的底层理念 任敏

国庆不放假,怎样决策才合适?——组织决策中的多方需求平衡 陈沛依 冷丹琪

不要轻易对人“say no”——关于非批判原则的痛悟 许沛沛

社工如何化解医患冲突?——危机处理的艺术 赵嘉伟 杨加一

社工“肯定”的到底是什么?——情先于理的沟通 袁劲草

我们日常言说的秘密——社工式说话训练 陈美言


第二部分 自助助人

30天练习爱自己 黄友佳

我如何与恐虫心理和解 陈沛依

我害怕我的爸爸,怎么办? 钟琴

所谓的“优秀”并没有为我带来自由 冷丹琪

爱的控制,与性别无关,与权力和文化有关 任敏

家有“捣蛋鬼”,怎么办? 余媛媛

嘴巴都说起茧,为何孩子总不听? 李千喜

爱你在心口也开:我如何改变弟弟? 张雨欣

亲子爱的度:爱让我好烦、好抑郁! 安琪

爸妈又吵架,我该怎么办? 邹若羚

社工的“反着来”法宝 袁劲草

拿什么拯救宿舍生活? 白杨树人

从我到你,转变立场,有效吵架 任敏 鲁思煜 苏雯 李千喜

爱就是分享的热望:请你跟我讲“废话” 任敏 李千喜

爱的第六种语言:爱乌即爱屋 任敏


第三部分 如何对儿童

不妨让孩子点个菜 纪蓓蕾

鼓励式教育是溺爱吗? 覃文隽

遇见一个少年,请点他的名 任敏

陪伴留守儿童 杨加一

孩子失去的那些成长机会,你可能并不知道 任敏

挫折教育不是挫折后教训,而是挫折后支持 李千喜

“不快乐,没意思”:请理解孩子的快乐诉求 任敏

青少年的成长:从困惑到行动,“回应”来架桥 张雨欣

叛逆少年的两副面孔——如何化解与青少年的对立关系 向亮萤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