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书速递 | 由是之路:天上有一颗以企业家为名的星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1-13 18:04   浏览量 18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6

一月

星期四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


—— 《由是之路:我经历的五十年企业变革》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地上的人类一代代。


把这隔空隔世的“星”与“人”联系起来讲,最早源于我一直深爱的母亲。小时候,母亲虔敬地对我说,“天上的一颗星,对着地上一个人;天上一颗星掉下来了,就是地上一个人去世了。”这段古老的“无字史”并不伤感,它曾令年少的我仰望“眨着眼睛”的群星时,泛起无限的好奇与想象。


我并不经常仰望星空观看这本永远弄不明白的玄妙“天书”。长大以后,我觉得母亲讲的,包括牛郎织女在银河两岸厮守的民间传说,有“天人合一”的意味,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平等和幸福生活的愿望。而今自己年过古稀,星空知识和人生阅历多了一点,常想的却是:宇宙浩大,但地球并不渺小;地球庞大,但人类并不渺小;人类伟大,但作为匆匆过客的每一个人并不渺小。


人类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历经几十万年的奋争,演进至今真不容易。“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些艰险故事不计其数。史上记载的、民间流传的多是各类英雄人物,他们确实应该受到敬佩、传颂,但也不要忘记他们都来自人民,只是他们这些“星”发出了更多的光和热,离开了与之同代人民群众的“群星”将一事无成,也无历史意义。不是说“一颗星照不亮一片天空”吗?所以,我觉得人类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合力创造的。


近点看,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和发展,靠的是“人民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民”;大点想,解决世界性难题,如战争、瘟疫、气候变暖、贫困等,应该说大致也是如此。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也正在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做出证明。整体上可以说,人类正是在不断解决各类难题的过程中显示了团结、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历史的进步。



在宇航员眼中不分国界的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无数事件。20世纪初以来,在东方这片土地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站起来,走向富裕、强大,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绚烂的历史画卷之一。我们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经过“星火燎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史上罕见的年均近10%的经济发展速度,根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现代史上无数英雄与人民群众展现的智慧与力量、付出的牺牲与汗水将彪炳千秋。


我是1949年背着书包上小学的,属于“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幸运的是,在“百年历史画卷”中,我亲历并参与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全过程。七十余载学习工作成长的岁月使我明白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基本道理,滋养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从履历上来说,我于1962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学习的是起初兴趣不大的理论化学,1968年12月毕业后从事的是不得不做、后来兴趣大增并有使命感的经济工作。我先后在一个国有企业、两个国家专业部、六个国家委员会工作,兼过七个全国性社会经济团体负责人,有人说,我的这种经历在同代人中可能为数不多。



在黎明厂《黎明简讯》办公室


从国家经济体制来说,我经历了四次变换:一是在企业工作时所处的基本上是“文革”中的计划经济;二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说,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渐变的整个过程。


从国有企业改革来说,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攸关整体改革的成败。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我历经了改革的四个“职位”,即执行政策、参与制定政策、探索行业管理、监管中央企业,直接参与企业改革16年。有人说,参与国企改革像我这般因“机缘”而有一定“深度”和“宽度”的在同行中可能不多。


从企业创新发展来说,我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16年,有机会为推动我国设计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有人说我做了件对各类企业都“很有意义”的工作,是“历史性贡献”。


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兴则国家兴。我与国企50年的不解之缘还存在某个“巧合”:1968年底我被分配到沈阳黎明机械厂(即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2020年1月我辞去在上海任职四年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顾问一职——职业起止都是航空工业。我所经历的这五十年的国企变化岂止是名称、符号的变化,上天、入地、下海、救灾、走出国门……都有其坚实的身影,国企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发挥着战略支撑作用。但它们的“蜕变”之难、成长之难,可能少为人知。


国企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世界上近200个国家,尽管其社会制度、治国理政模式不同,但国企都有存在的必要,要去弊扬利,方法也不同。我国原有国企数量大(占全部企业99%以上)、门类全,要从20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转变成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适应与他国企业的合作、竞争,又不失中国特色,难度近似“脱胎换骨”。


但是,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党自我革命、自我完善传统的继续。国外的改革经验,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但不照搬。在无样板可循的起步阶段,我们只能在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在我看来,我国破解国企改革难题历经曲折终上顺道,从操作实施上看,我们的改革起码有三个独特且有效之处:一是中央决心大,企业有内生动力;二是配套改革跟得上,社会形成合力;三是基层敢试敢闯,推广步子稳妥。而从宏观把控方向看,它也可以说是改革更大的“配套”,是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体现。这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它也是世界上他国难以复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


作者同中南海紫光阁旁国家机械委研究室部分同事合影(后排右二盛树仁,后排左一高尚全)


地球上生活的一代代人,都向往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怎样算是美好幸福的生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观古今抚四海,尚无也难有统一的答案。就分别站在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来说,他们一年才能见一面,却为代代传颂,其实最多是苦甜各半。人世间既有“深宫怨”,又有“农家乐”。再想象一下,现代拥有手机的人难说一定比当年只能鸿雁传书的人更幸福。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对的客观环境里,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横比”“竖比”带来的博弈、比拼、争斗永难终结。


我们党顺应民意,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立言“为人民谋幸福”“人民至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了270多倍,创造了相当于过去数百年的巨额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二三十倍,不但完成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目标,而且做到了“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举世惊羡。


美好生活之路就在脚下,但各个国家的路线图不可能一样,每个人的足迹更是不同。我17岁、21岁时,两次在日记里重笔写下“把青春献给祖国”,但当时并不知怎么“献”,只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认真读书以实现自己想当记者的“个人梦”。20多岁时我记住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渐知只是“入耳”不够,还要“入心”思考,只是“入心”也不够,还应有行动。在见过一些风雨世面后,我多懂了些“家国天下”的相关道理。从30多岁起,我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大潮中,在老一辈领导的教诲、熏陶下,边学边思边干,几十年里有过晦暝忍抑的忧虑,更多的是激情燃烧的亢奋、柳暗花明的喜悦。最为庆幸的是,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我国改革开放亿万亲历者、参与者、受益者之一。但是个人磨砺不多,少有坎坷,没有可圈可点的业绩,也无写自传、出文集和回忆录的资历。


那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有人撺掇我说,“一沙一世界”,现在科技发展到可以为世上每一粒沙子做档案。我这个曾经当过大学校刊记者的人也想当一回自己的记者,把我这粒“沙”记录下来,也许可以增加一点发展的“立体感”,或许还能以此折射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段辉煌。正因如此,这本书的形式有些别样,手法像美术中的“白描”。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工作经历,中篇主要讲参加工作前的学习成长;下篇是有关文章、讲话,包括杂文、散文的选录。这样,本书有叙事但不多不全,有议论但不深不透,而如果能撩起同事、友人对往事的回忆,为其他读者提供闲评高论的话头,我愿足矣;如有年轻人能浏览此书知点“过去”之事,当是我之奢想了。


与岳父冯亦代、岳母郑蓉合影


星空无限,岁月悠悠。


少时读唐诗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初知时空更迭,人生苦短。中年时闻西方一国王竟然说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话,令人齿寒。如果来个天地颠倒的“换位思考”:我们(或“外星人”)站在火星或土星之上俯视地球,会有何见何感?很可能我们看不见地球在哪里,更不知它是否像其他星星一样“眨着眼睛”,地球“渺小”得像是宇宙中的一粒沙子,那么,地球上生活的人类,一代代的人呢?我们应该把“仰望”与“俯视”结合,把科学家们的睿智与政治家们的良知融接,那就不会太乐观也无须悲观,毕竟宇宙里、世界上的“伟大”与“渺小”相依并存,并非一成不变。重要的是,应有此共识:地球必须在乎群星,否则地球自己转不起来,也不会有光和热;地球不一定需要人类,但人类需要仰赖地球生存。人类世代都栖息在这个不停转动的家园里,共享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有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必然有共同的命运,有共同应该做的事情。


按中国人“家国天下”的说法,一个人有“家庭”“国家”“地球家园”三个家。小家、大家都是家,都值得我们去爱,特别是对地球家园这个人类“大摇篮”,更要倍加敬畏、爱护,绝不能自毁家园。我们每个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同时应尊重他人、他家、他国选择“家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自由。“邻居好,是个宝”,“邻居”生活变好了,应该高兴,可以以此为榜样把自己的家事做好,而不该嫉妒,更不可抢夺。如果地球人能共同吸取历代战争、瘟疫等灾难的教训,摒弃少数人的偏见、傲慢、自卑与“见不得别人家好”的自私,消除没有人性的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朝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方向努力,建立和平、竞争、合作、共赢的世界新秩序,那么就有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力量去解决“三家”(家庭、国家、地球家园)各自的难题,为人类共同的未来着想。


思想有力量,理想也有力量。一个人、一个国家为理想之“美”奋斗有力量,几十亿人为“美美与共”的共同理想奋斗会更有力量。天上的星星可以和谐相处,地上的人群各色各样,也可以相融、相惜、相帮。人类文明才有数千年,地球寿命还有50亿年(科学家预测),地球人有很长时间可以调整思想,加强交流,克制互疑互斗的“渺小”,不为“聪明”所误,不因互斗所伤,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文明、友好,在地球家园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进而去宇宙旅行甚至寻找新朋友、新家园也将成为可能。


再回到21世纪,眼前每个国家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治国理政”上,让人民满意;每个人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做好,像天上“对应”的星星那样在合适的空间里奉献不同的光和热。


(本文节选自《由是之路:我经历的五十年企业变革》星星的光和热(代自序))


书籍简介


★ 一部管窥企业发展“中国道路”的个人记录
★ 一位改革参与者的家国天下与“大地星空”


由是之路:我经历的五十年企业变革


朱焘 著

2021年12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01-8462-5

由是.png

(扫码购阅电子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白描”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沈阳黎明机械厂工作,直至在国家经济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企业改革、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经历、感受和思考。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工作;中篇主要讲参加工作前的学习、生活、情感;下篇主要是选录了一些已经发表过的杂文和散文。所收录的文章既有作者在经济管理、企业改革、工业设计方面的思考,也有作者对老师、对青春、对生活的感悟,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也从另一个角度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作者简介



朱焘,男,安徽省来安县人,1943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工作,任企业管理处处长,后调入航空工业部。后来长期在国家经济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业设计工作。


曾任国家经委办公厅主任,国家计委办公厅主任,国家计委企业管理局局长,国家经贸委副秘书长兼企业司司长、办公厅主任,中国轻工总会副会长,国家轻工业局副局长,中央企业工委、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曾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业设计顾问等。


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设计红星奖委员会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德稻创新学院院长等。获“德稻工业设计战略创新研究大师”称号。


书籍目录


上篇

第一章 从“北大人”到“航空人”

对口与不对口

解决“个人问题”

“寒窑”冷暖

黎明人的忧乐

“发动机”的思辨

工作“转向”不成与吴瑕二次进厂

“两年升四级”的惶恐

探访“山、散、洞”之后

第一次受部长表扬

有了“金窝”


第二章 认知全局中的国企改革与发展

一 进出中南海

不全是“不愿意”

夹带沙尘的春风

副总理当组长的“小组”

边“磨刀”边“砍柴”

“求真”不易

为什么让我当秘书

试笔“杂文”


二 九号院的如歌岁月

从“二三六九中”说起

“管天、管地、管空气”

从“写”到“办”

一个人对美国的“访问”

涉足杂文界

筹备组的“难事”


三 三里河的“山”与“水”

自喻自励

办公厅内外的两个“平衡”

“闯关”与风险

有“惊”无“险”的三个差事

随势“转岗”


第三章 践行四个不同的国企改革“职位”

一 企业的“三改一加强”

新宿舍楼里的新岗位

从“基石”到“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万千百十”:整体与突破的试点

新建的公司与新组建的集团

“中心环节”内外

副秘书长的那些事

玉泉山上的四个月

出访与转进


二 市场下的行业管理

“总会”还不是“中介”

轻工不轻

探索行业管理

“3·15”也是生产者的节日

在巴黎寻买指甲刀之后

为何四去义乌

赴藏归来的转移


三 监管中央企业

难为的“四不得”

亲见载人“神舟”一飞冲天

“老朋友”一语惊四座

谁让我当的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人会欢迎监事会的

正巧在“航空”画了“句号”


第四章  推动企业设计创新

从企业改革到设计创新

倾心倾情鼓与呼

综合·集成·系统

接到总理批示

第一个“指导意见”出台不易

“设计无国界”

做好交接班


中篇

第五章 青春情缘:从南天门到未名湖

家爱的选择和动力

立言“把青春献给祖国”

“我们的张校长”

登南天门

转系不成逛海淀

实验室和劳动

都不是梦想中的记者

迷茫的静与情

难言“再见”


第六章 三位良师:共和国的“高级工程师”

勤政楷模忠厚长者——深切怀念吕东主任

百年风雨家国情——读《袁宝华回忆录》随感

“生活要做真正人”——深切缅怀胡昭衡会长


下篇

第七章 变革的“补色”、“练达”的印记

【工作类】

关于实施“转机建制、万千百十”规划的几点认识

抓管理首先要更新观念

不许用亏损和牺牲质量换取市场

当好国有资产“守护人”

委机关工作的八个关系

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设计


【杂文类】

吃螃蟹的联想

“横比”之后

爱的增值

同步、配套与突破

球赛与改革

改革中说“度”

虚功与实过

活水也须疏导

救火·防火及其他

“赛”胜于“战”

“护假”的猫腻

为画圈“正名”

“文山”览胜的苦乐不均

扯皮也是谋私

置后荫与留苦果

脱困也要讲“质量”

企业的第三只眼睛看什么?

说成败转换

摸象与调查

切勿两豆塞耳不听忧

“挂联”与求实

附:带钩的花环

说“谢谢”

保质须有惜子情

注意研究“过程”

管理的艺术


【散记类】

除夕话旧(节选)

冬日的公园

“五色蘑菇”的联想

美利坚大地上的思索

天上有一颗以企业家为名的星

星夜絮语(代后记)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杨 贾立平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