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李义奇|数字货币无法在支付市场上取胜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2-03-09 10:39   浏览量 27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十多年来,中国的网络移动支付领先全球。即便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卖场里,也不乏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收款码,摆放在商家的柜台前。业内的人士都知道,虽然支付端口走的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但底层支付和清算的货币,都是客户在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账户里的钱,即银行存款货币。


近几年,数字货币概念热了起来。从国际上看,大概是有人试图创造新型网络支付工具取代当前的货币支付体系。他们借助互联网“P2P”的认知体验,试图创造能够“点对点”完成支付并能即时清算的货币,比如比特币等“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客观地讲,实践中这是个骗局。就“去中心化”而言,表面上看,比特币等支付体验,的确没有银行货币体系运行需要的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但是,维持比特币等运行,相关技术以及制度安排,是少不了的。实质上,他们是想以另一个层面的中心化(他们所掌握的技术以及制度设计),来替代当前政府权威和法律体系构建的货币体系中心化。比特币等如果兴风作浪,必将为世界各国政府和法律所不容。


但是,满足互联网经济、网络支付对货币支付工具的需求,也引起了各国央行的注意。我国在这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人民币数字货币已经面世,正在广泛试用。


简单地讲,人民币数字货币,是现金,人民币现金的数字形式。人民币数字货币只能由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发行,且不计息。


/////////



我们有必要再了解一下当前的货币体系。


当前流通中的货币,由央行发行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组成。从功能上讲,现金是价格标准和支付工具的统一,存款货币只是支付工具;从结构上讲,当前现金占货币供应量大约不到4%,存款货币占96%以上。


从性质上讲,现金是本位货币、法偿货币,最后的支付手段、清偿手段,是一种具有完全流动性的金融权利。现金是一种央行可以独立创造的负债,且其创造过程不受债权债务机制的约束,不需要征得谁的同意,不需要事前给潜在的债权人打招呼,不受潜在债权人的制约。现金一旦发行出去,便可长期占据货币流通市场,没有到期日、不计利息,具有完全的流动性,所有的支付都可以使用现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央行想发行多少现金,就能发行多少现金。公众会将任何过剩的现金存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会把持有的过多现金,转存到中央银行为超额储备金,中央银行必须接受银行存入的超额准备金(回笼现金)。


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是在债权债务机制约束下,商业银行经由信用活动创造出来的货币。如果客户不去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商业银行不给他发放贷款,存款货币则无法创造出来,存款货币供给是银行和客户双方意思一致的结果。银行存款货币是一种债务凭证,体现的是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存款货币有期限、计利息。对持有人来讲,银行存款货币是一种充当支付工具的金融资产。在支付实践中,甲将银行存款货币划转给乙,实质上可以描述为,甲将他对银行的债权转移给乙。在当前的银行货币双层结构中,如果支付双方都在同一家银行开户,货币支付将通过货币资金在双方银行内账户上划转的方式实现;如果支付双方不在同一家银行开户,两家银行将通过它们在中央银行的账户实现资金转移、各自清算。


显然,存款货币作为支付工具,是建立在现金的价格标准之上的。流通中,保证人们无差别地接受作为支付工具的金融资产(即存款货币),是存款货币可以自由地兑换成现金的制度安排。人们习惯性地以为,存款货币与现金等同,但这种习惯在特定时期是要经受考验的。试想,如果发生银行挤兑,大家马上就会明白,现金才是真正的货币,银行存款只不过是披着货币外衣的金融资产。用经济学的术语讲,保证存款货币的可兑现,就是将专门的支付工具(存款货币)与价格标准(现金)的比价关系锚定为1,即1个单位的存款货币当作1个单位的现金使用。



现实中,由于现金和存款货币都可以充当支付工具,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约翰·希克斯在1977年的一本论文集中说,“随着时间的推进,货币系统越来越接近于纯信用系统。这种发展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政治的。由廉价的支付手段取代昂贵的支付手段是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并很难被阻止。金属货币实际上已经不再在国内市场流通,在国际市场上也正在消失。发明其它硬(实物)货币来控制货币的数量行为也不断被人类其它的发明天才所击败。”希克斯讲的,其实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现代形式。


关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较为准确的表述是约翰·F·乔恩在《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一书中的说法:“如果政府以法律条款形式,对自身价值各不相同的两到三种流通中介形式规定相同的名义价值,那么只要有可能,支付将总是以那种生产成本最低的中介进行,而比较贵重的中介将从流通中消失。”在当前现金和存款货币的竞争中,一是1个单位的存款货币当作1个单位的现金使用这一前提不可改变,二是作为经由信用活动创造出来的数字形式的记账货币,存款货币的生产成本显著低于现金。当前货币结构中存款货币逐年增加、现金逐年减少,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现代形式


但是,当前现金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数字化现金的出现,使现金摆脱了纸制的形式。同样,数字货币在支付市场上,也要面临着存款货币的竞争。数字货币能在竞争中取胜吗?


答案是,不能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底层逻辑是趋利避害的人性,在货币流通领域的表现。如果两家餐馆的菜品、服务、环境等所有要素都相同,长期来看,人们肯定会选择去价格更便宜的餐馆就餐。这是不用怀疑的。


数字货币的生产成本、运营成本、使用成本等均高于银行存款货币,除非要颠覆当前的货币体系,否则这一判断是不用验证的客观存在。另外,在支付市场上,1个单位的数字现金与1个单位的存款货币等值流通,这也是无法更改的。仅此我们就可以判断,作为良币的数字现金,将是支付市场上被劣币-银行存款货币驱逐的对象。


在当前货币金融制度框架内,数字货币无法实现其在人民币支付市场上的远大抱负



但是,这一结论有些偏重于理论。现实中,由于数字货币不计息,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数字货币的发行方是央行,它没有盈利需求,这可能导致数字货币在支付实践中,不收取商家的返点,商家不用支付手续费,这种现实可能会导致,商家会偏向选择使用数字货币完成支付。另外,央行为了推广数字货币,可能也会搞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客户使用数字货币。这些事实,从根本上讲,会在事实改变1个单位的数字现金与1个单位的存款货币等值流通。假设出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后果?


在两种货币的竞争中,结果不仅是劣币驱逐良币,还有可能出现良币驱逐劣币。货币史上,如果政府没有强制规定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而让市场来选择,货币竞争的结果则多是良币驱逐劣币。比如西汉文帝时期鼓励民间自由铸造四铢半两钱、唐代开国后铸开元通宝等,市场上都曾出现过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


所以说,如果放松1个单位的数字现金与1个单位的存款货币等值流通的条件,市场上可能会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即数字货币在支付市场的竞争中获胜。


结果是什么?


银行存款货币挤兑为数字货币。


这意味着银行危机、金融危机。有谁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再往深处讨论。


假设能够实现便利支付的数字货币部分或者完成取代银行存款货币,可行吗?


有一点,数字货币做不到。即银行存款货币的供给,是具有丰富弹性的。客户有需求,满足条件,去商业银行贷款,存款货币便供应出来了。商业活动完成了,客户去银行还贷,这部分存款货币便消灭了。银行存款货币的供给,可以做到同微观经济活动变动同频共振。央行的现金供给机制,很难做到。事实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优劣,我们已经讨论了若干年了,没必要再费口舌了。



将现金数字化,央行的数字货币尝试,在当前的货币金融制度框架内,目测不会有太大的实践效果。但是,这种触摸全新领域尝试还是有意义的。未来的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提出的新问题,的确需要未雨绸缪。



推荐阅读



李义奇 著


01

内容简介

从神明信物、国家权威到数字货币,货币既不圣洁也不低俗。本书以货币形态演化过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了货币的历史与逻辑,对当今社会主要的货币问题,如通货膨胀、主权货币、数字货币、比特币、货币伦理以及负利率等,给出了逻辑与经验相统一的解答。对读者掌握货币常识、增强辨别能力、掌握真实财富具有启发意义。


02

作者简介

李义奇,河南桐柏人,经济学博士,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副总经理,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与银行。


03

目录

引言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第一章 基本知识

什么是货币:支付工具与价格标准的统一

货币起源:人为选择的结果,远非俗物

货币史概览:从贝到纸币

货币单位:古代几大文明的“不约而同”


第二章 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谁说金属货币可保物价稳定

钱荒:金属货币流通史上的主要矛盾

中国古代纸币:见证王朝兴衰

金属竞争:劣币与良币,谁驱逐谁?

金本位制:曾引发世界经济大危机


第三章 银行货币

银行起源:金匠、货币兑换商、早期国家银行

货币发行权:集中还是放任?

中央银行:“人类最伟大的三项发明之一”?

货币彻底摆脱金属:货币制度的革命性进步


第四章 现代货币

货币供给:一个复杂体系

现金与存款:质的区别

利率:现代银行货币体系之锚

利率简史:问题不在于利率水平高低,而在于借贷行为是否规范

货币价值: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购买力

货币贬值:钱只有花了才能体现出价值


第五章 货币的未来

主权货币:货币演化的一个环节

数字货币:最终归宿是超主权货币?

货币的未来:收敛还是发散?


第六章 回到常识

货币伦理:滥发货币,如同富人抢劫穷人

日常生活中的货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到精神世界的货币:散发着迷人的气质


参考文献

后记



— E N D —


编辑:natsu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