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东学西渐”常平仓:陈焕章与华莱士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2-06-10 23:15   浏览量 24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成果的发展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想路线的交叉点上,这一般讲来或许是真实的。这些思想路线可能发源于人类文化的完全不同的部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环境或不同的宗教传统。

——〔德〕海森堡


从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农业利益的不同角度考察,常平仓带来的供给和价格稳定至关重要。

——〔美〕华莱士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经济大危局和宏观干预思潮的兴起使中国古老的常平仓法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获得新生。


这一历史机缘源自陈焕章向西方介绍中国经济传统的重要著作——《孔门理财学》,该书对常平仓法以及王安石青苗法的讨论启发了美国农业部部长华莱士,他主张以有效的政府干预缓冲波动,终结农业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损害。结合美国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特点,华莱士在20世纪30年代推动了两部“农业调整法”的颁布以及相关改革措施的实行。30年代的农业常平仓改革标志着美国农业经济从成长走向成熟,即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扶助农业常平发展。


受到华莱士的启发,美国金融投资家格雷厄姆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现代常平仓”(Modern Ever-Normal Granary)方案,它将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一篮子重要商品纳入更大规模的缓冲储备体系之中,借此创造出与金本位并存的商品储备本位货币制度。格雷厄姆的“现代常平仓”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广义常平仓”中“平准法”(多元缓冲储备)的工业版。格雷厄姆将其推广至世界范围,“现代常平仓”又升级为“世界常平仓”(World Ever-Normal Granary)。中国古老的常平仓法在美国的复活与发展揭开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历史新篇章。


 陈焕章与《孔门理财学》


陈焕章,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乃至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西学东渐的中国近代思想潮流下,其英文著作《孔门理财学》所承载的东学传统“逆流”西渐,所留下的风景不但体现为西方知识界对其学术价值的充分肯定,而且在实践中,该书所蕴含的“现代性”竟在不长的时间内影响了美国的农业经济政策,促成了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的现代转换。


陈焕章,清末民初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他十五岁进入“万木草堂”学习,成为康有为的受业弟子。光绪三十年(1904),陈焕章中进士,1907年被选派赴美,就学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于次年回国。陈焕章回国后发起国教运动,他模仿基督教在上海创立了“孔教会”,任总干事(康有为任会长)。1913年,陈焕章任《孔教会》杂志总编,同年被聘为袁世凯总统府顾问,与严复、梁启超等人联名致书国会,请定孔教为国教。正如研究所指出的:也许正是因为卷入了被新文化人士视为与袁世凯复辟有关的国教运动这一政治“失误”,陈焕章的思想及其本人被历史所湮没。现在看来,陈焕章最大的“失误”或许是他没有适时地将其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孔门理财学》翻译成中文。


陈焕章(1880-1933),字重远,广东高要人,清末民初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孔教徒。


《孔门理财学》出版后,以其独有的价值和魅力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注意,而我们的关注点则是该书有关常平仓的论述与美国20世纪30~40年代农业经济政策调整之间的微妙关联——常平仓的现代转换正寓于其间,它的推动者就是1933年开始担任美国农业部部长的华莱士。出版史家钱存训先生在《美国对亚洲研究的启蒙》一文中写道:


“我们这代人所亲身经历,完全经由学术途径传播的最有利而重要的实例,就是美国采用了中国古代的所谓的‘平粜’制度……这项中国古代的经济理论,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陈焕章在其1911年的博士论文中加以讨论。1918年,华勒斯(Henry Wallace)先生主编一份周报,这篇研究论文正巧落在他手里,自此他对这一项中国古代制度极为赞赏。当华勒斯于1933年出任农业部部长时,这个中国的理想终于为美国所采纳……1933年第一次颁布的农业调整法,乃是罗斯福实施新政的主要措施,也就是‘平粜法’这个中国制度在美国具体化的一个案例。”


作为美籍华裔学者,钱先生并非刻意将美国农业政策改革归功于中国古典经济制度,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德教授曾写信向华莱士求证此事,所得答复(1945年8月24日)十分明确:


我最早是通过阅读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中国学者陈焕章的博士论文获知常平仓的,这篇博士论文的标题是《孔门理财学》。后来,我于1920年代在《华莱士农民》上撰写了数篇标题为《常平仓》的文章。


在真实反映个人思想的日记中,华莱士对此已有记述:


蒋夫人告诉我她对农业极感兴趣。罗斯福总统向她表明,美国一部分农业计划依据的正是中国人的智慧。我于是接着告诉她,我是如何从一本名叫《孔门理财学》的书中得到“常平仓”这一名词的……蒋夫人说她热切地邀请我去中国研究那里的农业。


华莱士在日记中详细地记录了1943年2月25日宋美龄和他本人的谈话(当时宋美龄正代表国民政府在美筹款),从中可以看到罗斯福和华莱士都坦言美国的农业政策受启于中国传统思想,而这一思想的“美国化”正是始于陈焕章。陈氏在《孔门理财学》“部丙·第八篇社会政策”之29“调剂供求”、30“谷政”、31“借贷和赈恤”中对平准法和常平仓的起源、演变与功能展开了分析,并探讨了王安石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陈焕章虽对王安石有所批评,但仍认为“王安石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他生不逢时。如果王安石的全部计划得以贯彻施行,那么,中国早在一千年前就应该是一个现代国家了。”


1911年,《孔门理财学》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经济和公共法律研究”丛书之一,以45卷、46卷112号、113号同时在纽约和伦敦出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德(Friedrich Hirth)、施格(Henry Seager)为之作序。


美国的常平仓需求


那么,美国化的常平仓制度到底是怎样提出的呢?这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农业发展的大背景。20世纪前20年美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主要经济部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的农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亦经历了一个所谓“黄金时期”:农业技术革命持续推进,农业投资持续增加,农业机械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915年美国农场拖拉机存量为25000台,到了1919年已猛增到158000台。另外,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的不断提高,专业生产同步深化,“农业带”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然而,农业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在经历和享受了黄金时期之后,美国的农业在20世纪20年代陷入持续低迷和萧条的状态。


在结构方面,美国农产品的生产没有随着消费变化而做出适时的调整。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农业技术革命虽然在不断提高美国的农业生产力,但并未促进20年代的农业产品结构的显著优化,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增幅一直大于消费量的增幅。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将黄金时期推向顶峰,但又为农业萧条埋下了隐患。一战期间,国际需求的急剧膨胀使美国农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出口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粮食及一部分经济作物生产能力的大幅增长导致美国农业因战后国际需求减少而出现了严重过剩,农产品价格在20年代持续低迷。美国工业时代的来临让农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19世纪末美国农业就已不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生产部门,然而产业政策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适,在过低的农工业产品比价和因社会化生产而不断提高的农业投入面前,农业部门成为工业发展的牺牲品。


由于政府对被边缘化的农业与持续的农业萧条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整个20年代鲜有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农业政策出台。农业团体积极推动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麦克纳里·毫根法案在1927年、1928年两次被柯立芝总统否决,而1929年国会通过的“1929年农产品销售法”面对1929~1933年的大萧条也无济于农业的困境。美国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在制度层面仍主要依赖市场自发调节,社会化大生产同分散的市场、农场决策之间的矛盾没有通过政府统一的政策协调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价格下降时,农民们为了保持总收入,倾向于更加辛勤地劳动,去增加产量。但这样一来只能使供过于求的情况更加严重。”这一现象成为当时美国农业困境的真实写照,并成为美国经济全面陷入大萧条的“序曲”和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1927~1933年美国玉米、小麦库存量与价格


对于美国农业长期累积的矛盾,华莱士的认识十分深入。华莱士出身于美国玉米带世代为农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致力于美国农业发展,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华莱士从了解了中国农业史、王安石青苗法改革和中国古代的常平仓思想后,就试图从中寻找美国农业生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出路。从华莱士留下的文献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可从华莱士在其主编的《华莱士农民》发表的文章中窥见一斑。1918年12月,他在《华莱士农民》上发表了《食品储备》(Storage of Food)一文,指出政府应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关系环节扮演重要角色:


经销鸡蛋、黄油和其他过剩食品的商人为制造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服务,即当这些产品过剩时购买并将其储存起来,以备短缺时所用。毫无疑问,这些人将从中获得比他们应得更多的利润,但他们的经营却平抑了食品的价格,使它们在供给短缺的季节变得较为便宜。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1888-1965),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曾任美国农业部长、美国副总统;杜鲁门时期任商务部长。


如果任何一个政府能够针对食品问题做到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它将是一个完美的计划,而它已经被三千年前的中国人尝试过。那就是,建立仓储,在丰裕之年将粮食储备起来,以备歉收年份之用。


1926年10月,华莱士又在《华莱士农民》发表了题为“常平仓”(The Ever-Normal Granary)的文章,认为“相较于美国有关挽救农业的绝大多数计划而言,常平仓思想显示出更多的治国才能”,但他指出“常平仓”应与美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进行必要的改进。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农业生产已是必然的选择,但华莱士认为美国人还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故而强调:


必须认识到政府需要持续地对农业进行干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现在农产品的过剩问题……政府应停止刺激农业生产或是制定一套农业方案旨在保障国家未来的福利。


为了进一步凸显常平仓对美国农业政策的重要性,1927年1月华莱士再次以“常平仓”为题在《华莱士农民》上发表文章。他以一个不知其名的加利福尼亚人的建议说明了“棉花常平仓”的基本原理:让联邦政府每年确定前五年棉花的平均价格,以平均价格的上下百分之十为限,政府在棉价涨跌超过平均价格百分之十以上后实施卖出和买入的操作,与此同时,政府还应承担棉花的仓储费用和利息支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华莱士对这位无名人士“常平仓”原理的两句评论:


这一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稳定价格,但我们也能看出其中的缺陷,即它将1922~1926年的农产品批发价格视为正常和合理的。会有一天,“常平仓”思想将在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条件之下付诸实施。


在华莱士看来,由于美国农业陷入萧条,1922~1926年的市场已不能反映出农产品的真实价格水平,而这又促使他相信这种价格扭曲的状况迟早需要用常平仓政策扭转过来。华莱士的预言强化了他希望改变美国农业现状的决心——经济大萧条时期,甫一出任农业部部长,华莱士就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常平仓改革。


本文摘编自


永远的常平仓:中国粮食储备传统的千年超越


缐文 著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ISBN:978-7-5201-7355-1


目录


绪论经纬交织的历史与经济


第一章“常平仓”:中国的经济传统
第一节常平仓探源
第二节从定制到创新
第三节常平调控的平衡关系


第二章“广义常平仓”:政策拓展与政在养民
第一节米谷平则他物自平
第二节从储粮到储人
第三节敬天养民与宏观福利


第三章常平仓的现代转身:从陈焕章到格雷厄姆
第一节“东学西渐”:陈焕章与华莱士
第二节华莱士与格雷厄姆的常平仓


第四章“常平仓方程式”与缓冲储备:被忽视的凯恩斯经济思想
第一节市场波动与短期价格理论
第二节凯恩斯的缓冲储备计划
第三节缓冲储备视角下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


第五章“就业缓冲储备”:“劳动力常平仓”与卡莱茨基困境
第一节从增长需求到就业需求
第二节“就业缓冲储备”:宏观经济的稳定器
第三节功能财政:就业缓冲储备的维系机制
第四节就业缓冲储备的卡莱茨基困境


第六章流动的传统与历史的超越:辩证用中与“常平律”
第一节古今中西常平仓
第二节常平的经济哲学之源:《管子》的经济世界观
第三节《管子》的经济政策模式与用中致常平
第四节西方经济思想中的常平观
第五节流动的传统与“常平律”


第七章建设现代大常平仓
第一节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劳动力常平仓
第二节经济战略安全屏障:资源、环境常平仓

结语中国经济传统的中道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购买


策划:HN

审定:宋淑洁


关联阅读


书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永远的常平仓》| 从常平仓到逆周期调节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