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速递 | 《面向西方的书写: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与民族主义》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6-22 14:43   浏览量 148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1

六月

星期二

随着新知识的输入和英语的习得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人自觉主动地运用英语,参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著述形式,面向西方进行写作,借以澄清歧见、传扬文化、诉说意志。


——《面向西方的书写: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与民族主义》



序言 近代中国人英文著述的历史考察


黄兴涛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在近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由于英文的绝对强势地位,在那些面向西方世界进行直接书写的中国人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当数英文著作。中国人究竟何时开始接触英文,目前已难考实,至少从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开始,即有了相遇机会。1748年前后,乾隆皇帝已命人编写过名为《英咭唎国译语》的中英文词汇集。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中国的英语传播开始进入新阶段,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仍被视为“红毛番话”,没有得到真正重视,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虽有了一些懂英语的早期人才,但一时尚达不到用英文流利书写、公开发文的程度。作者在《面向西方的书写》这本书中,将最早有能力公开书写英文著作的中国人,大体圈定在19世纪40~60年代陆续赴欧美留学的容闳、黄胜、黄宽和颜永京等留学生范围,我以为是恰当的。她同时以《北华捷报》这个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英文报刊为中心,抓住那些中国“投书人”来考察和揭示“中国人英文书写之发轫”,也别具眼光。据她发现,1860年至1863年,《北华捷报》上曾多次发表来自太平军的“中国通讯员”之“来鸿”。这些“来鸿”,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它们究竟是中国人所写,还是请外国人操刀,抑或是中国通讯员先以中文报道,报社再加以英译,目前尚难以确定。相比之下,书中所提到的1871年“一个说英文的中国人”的英文来信,倒是可认定确属中国人“手笔”。1871年9月,《北华捷报》上一篇题为《教育中国人之法》的文章,引来这封“读者来信”,来信中回应了有关中国人传播西学的能力问题,强调包括牧师颜永京和留学爱丁堡大学医学系的黄宽在内的最早一批赴欧留学的中国人,不仅有能力传播西学,而且正在为“造福国家”而多方工作。李珊根据多种信息判断,这个自称“一个说英文的中国人”的人,当是最早留欧的那几个中国人之一,且很有可能是曾被丁日昌延揽至江南制造总局广方言馆任教的黄胜。这一判断,我以为是靠得住的。


《北华捷报》


《面向西方的书写》一书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我以为乃是以民族主义为线索,首次较为系统清晰地梳理、揭示了近代中国人英文著述的整体情形,对于清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以及抗战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英文书写的主题、时代特点、代表作品等,予以有点有面的扎实探讨与细心揭示,并努力给出了较为理性客观、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和评价。长期以来,由于资料零散且相对难以获取,英文著述的作者们又多名不彰显,加之对于研究者外语水平也有较高要求,这一领域的整体研究一直付之阙如。李珊敢于迎难而上,多年默默耕耘于其间,终于勾勒出近代国人英文书写的主要线索与基本面貌,这一点是很值得称道的。


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类型复杂、体裁不一、内容丰富,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暗合着民族主义这一时代主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殖民势力在中国长期存在并持续产生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因此,中国人的英文书写就不可避免地要为祖国所遭受的侵略、歧视与不平等,发出抗议之声,以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和民族尊严,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抗争行为,也进行过形式多样的辩护,以期赢得西方人民的同情、理解、尊重乃至支持。《面向西方的书写》一书正是通过发掘和绍述一个个英文书写“事件”,多方面地讲述中国民族主义的抗争故事,从而精心揭示了其多维面相,丰富和深化了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及其所关联的中西关系之认识。如书中对林文庆针对“黄祸论”而提出的“白祸论”之评述,对邵芾棠区别“排外主义”与“反媚外主义”的讨论,对五四时期徐宝谦、刘廷芳等关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内涵及其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之间关系的即时性思想认知,等等,都是相当突出的例子。


对于笔者来说,本书关于北洋时期国人以中外关系为主题的系列英文著作曾为当时中国政府的废约实践提供学理基础的深入考察,也是非常新鲜的。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国民政府的“英文外宣”和抗战时期国人“英文抗战”的丰富论述,其中许多都鲜为人知,提供了新的历史知识。正如书中所揭示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英文书写成为中国人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侵略行径的重要途径,一些国际问题专家、报人、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撰写大量英文论著,从事实和法理上强有力地回击了日本所宣传的战争舆论,如徐淑希、桂中枢、孟治等所撰写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英文著作,就针锋相对地逐条驳斥了日本的种种谎言,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今日读之也令人敬佩和难忘。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为了争取英美等国的同情与援助,更是编纂出版了大量的英文抗战宣传品,其中宋美龄撰写了若干英文著作,传扬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身居海外的林语堂等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撰写英文小说、政论等途径,热情声援国内的抗战。实际上,这些中国人是战斗在抗日战争的另一战场上。本书记述和研究这些“英文抗战”史,某种程度上,正可以弥补以往学界抗战史书写之不足。


李炳瑞著《日中不宣而战一周年及列强的态度》扉页,1933年出版于上海


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近代民族国家。作为形塑现代世界格局的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它又往往被视为一把“双刃剑”,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在讨论民族主义时,常常要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概念出发,批评其偏执性、盲目性和排他性。但是,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对其实际功能需做具体的历史分析,“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和统治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如果没有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起,那中国就只能‘束手以待列强之烹割’,中华民族也就永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一日”。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看,民族主义所激发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以及民众动员力,在中国谋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过,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既有“抗议”的一面,又有“建设”的另面(罗志田语),是“抗议”与“建设”两面合构的统一体。考察近代中国人面向西方的英文书写,可见贯注其中的民族主义亦同样如此。本书论述北洋时期中国人的英文书写时,特别就其中的“一个新动向”——关于中国民主制度建设问题的论著进行专门绍述,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书中对严鹤龄《中国宪政发展研究》一书的评述,对刁敏谦《中国新宪法及国际问题》和鲍明钤《中国民治主义》等论著的讨论,都表明了此种自觉。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尽管当时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举步维艰,但这些论著的书写者却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积极探寻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途径,并致力于去揭示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的历史性进步,以及可能的前景。在近代中国,从事英文撰述的中国人,就主体而言大多是接受西方学术训练且具有一定自由、民主理念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在英语著作中,往往以学理性的眼光考察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政治嬗变、社会经济的变革、文化的承继与开新、中外关系的冲突与调和等问题。这些著作,反映出他们将中国的历史、现实与西方新学科知识谱系相互勾连的自觉与努力,凝聚着一代学人对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思考与探求,而促成他们去做这种思考与探寻的,又怎能离开那份内蕴其心的深沉的民族主义情感!


在近代中国人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英文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曾是英美留学生所撰写的关于中国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在吸收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有的反映出作者自觉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努力揭示其现代内涵和意义以促成其实现现代转换的积极意图,有的反映出作者自觉贯通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大胆实现学术开创和探索的创新精神,情况不一,价值和影响有别,但无不折射出其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寻求中国现代化发展之道的美好愿望。本书对这些博士学位论文十分重视,多有论述,并曾统计指出,仅在1912~1927年国人出版的与民族主义论题相关的40余种英文著作中,这些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论著,就占到约四分之一。如陈焕章的《孔门理财学》,朱友渔的《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以及冯友兰的《一种人生观》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都在所在学科或领域里具有开创意义,有的还在西方的中国研究界乃至人文社科界产生过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今天的我们在追溯现代学科体系在中国的建立时,不能忽略这些著作在问题意识和思维模式上曾经起到过的引领作用。不过限于本书结构,书中对这些重要著作未能予以更全面的绍述。


《中国人眼中之今日中国》(第二辑)[China To-day through Chinese Eyes(Second Series)],赵紫宸等撰,1926年出版于英国


阅读《面向西方的书写》这部书,我得着多方面的收获。如过去学界重视胡适在向西方介绍新文化运动时,曾使用“中国的文艺复兴”(Chinese Renaissance)的提法,亦有学者注意到任教于燕京大学的瑞士学者王克私(Philippe de Vargas)曾发表《中国文艺复兴的诸种成分》一文,并对胡、王二人的学术交往及共同使用的“文艺复兴”概念的异同多有解读。李珊此次则通过阅读胡适日记注意到,1921年6月,胡适从来华访学的美国加州大学教授Stratton处得知,美国报纸对中国的文学革命颇多关注,如《世纪杂志》(The Century Magazine)便在该年5月刊文介绍过中国的文学革命。根据这一线索,李珊找到该期杂志,发现杂志主编恰恰就是以《中国的一场文艺复兴》(A Renaissance in China)为题来介绍中国的文学革命之人。她由此认为,胡适、王克私、刘廷芳将新文化运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很可能不是他们个人的看法,而是当时中美知识分子就新文化运动问题进行交流时所达成的一种共识。这一发现于认识新文化运动,无疑很有意义。再如,汤良礼的《中国革命内史》(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一书,过去也少有人提及,作为汪精卫的秘书,汤氏秉持国民党左派立场撰述此书,以英文记述国民党从兴中会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间的历史,曾披露过不少事件的历史细节,比如“中山舰事件”的有关内情。然此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似未曾见到对此记述有关注和利用。此外,通过对1914年李文彬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文中国通史》的评介,可知其堪称当时唯一一部从传说时代写到清朝覆灭的内容完整的新式中国通史力作,然以往的史学史著也几乎将其彻底遗忘。凡此种种,都可见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对于认知那个时代的历史来说,实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来源,而本书的研究在这方面,已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


整体研究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是一项难度不小的学术工程。为了驾驭这一课题,作者付出了多年的心力。仅围绕民族主义主题,她就从600余种英文著述中整理出200余种著述反复研读,并写下著述摘要,书后所附摘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相信有兴趣的读者会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为了准确解读书中所讨论的英文著作,作者还查阅了大量的中英文报刊、日记、回忆录、外交档案等资料,做到了将这些英文书写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深入考察,以保证评析到位。不仅如此,书中对于前人涉猎过的有关人物和著述的论述,还尽量做到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并努力发掘新的资料,加以讨论。如关于辜鸿铭的研究,就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当然,本书也还存在不完备之处。作者未能将近代中国人翻译中国文化典籍的活动一并纳入研究范围,在我看来,仍是一个遗憾。作为面向西方英文书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人通过译作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理应属于本书论述范围。书中对于林文庆翻译《离骚》、江亢虎与美国诗人合作翻译《唐诗三百首》、蔡廷干曾译有《唐诗英韵》、郑麐翻译《孙子兵法》和廖文奎译《韩非子》等,虽有提及,但仅仅一笔带过,未能从整体上对这一书写现象进行把握和考察。此外,像辜鸿铭、林语堂对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英译,沈仲涛对《易经》的英译,熊式一对《西厢记》的英译等,在西方都有过相当影响。沈仲涛不仅翻译《易经》,还以英文著《易经的符号》等书,率先倡导《易经》的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其现代科学意义等,可惜国人对他却知之甚少。如果本书能特设一章,专门横向讨论这一问题,并把蒋彝的《中国绘画》等影响较大的传播中国文化的著作也囊括进来,相信将能为本书的研究增添更多光彩。


另外,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内容实在太过丰富,以任何一个视角来加以整体把握,都难免存在自身的限度。民族主义的视角也不例外。诚然,近代中国人的英文书写,许多都难以摆脱深沉的民族情感的内在驱动,但它们的价值、意义和影响所在,又不能仅限于民族主义的框架里来加以认知,即便是那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学术的自觉整理、阐释与转换的努力,其实际的影响与价值,亦同样不能囿于文化民族主义的视角及其相应标准来予以衡估。作为一种跨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存在,它们更具有一种永恒的人类交往沟通价值和深远持久的学术文化意义,有待且值得今人与后人去持续不断地加以翻检、清理、感知与体味。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一工作实任重道远。在这点上,本书作者有着自己的清醒认识。这从书中的许多具体论述,可以得知。


今天的中国,已走上民族复兴之路,研读近代中国人面向西方书写的英文著述,揭示和认知那段中西之间的特殊历史,令人不无今昔之感。在自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误解和挑战,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实施好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课题。研究近代中国的这段“中西对话”的独特历史,其借鉴价值不仅显而易见,而且无法为其他研究所替代。这也是我阅读此书时所引发的一点联想。


以上所言,未必妥当,仅供作者进一步拓展研究和读者阅读此书时参考。


2022年5月4日于北京


(节选自《面向西方的书写》序言,内容有删减。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书籍简介


面向西方的书写:

近代中国人的英文著述与民族主义


李珊 著

2022年5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0149-0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代中国历史演进为基本的时间线索,从整体上追溯近代华人英文著述的发展脉络。作者在整理近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华人英文著述书目的前提下,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内集中出现的不同写作主题,以期呈现清末以来华人用英文进行写作及翻译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之大略面貌,并且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作家本人的身份及写作的具体语境,对不同时期内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著译文本进行个案分析,把握其中所包涵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呈现形式,由此探讨这些作品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价值,发见其间所折射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幽微曲折之处。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学界前期成果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 中国人英文书写之发轫——以《北华捷报》为中心
第一节 作为在华英人“喉舌”的《北华捷报》
第二节 从读者到作者:中国人与《北华捷报》
一 《北华捷报》的读者及消息源
二 太平军的《苏州来鸿》
三 1870~1909年中国人《北华捷报》发文统计
四 中国作者的身份辨识问题
第三节 《北华捷报》上三场中西人士的争论
一 关于“如何教育中国人”的讨论
二 有关基督教在华传教问题的论争
三 “中国人治中国人”:辜鸿铭的不平之鸣
四 在华西人舆论空间中的中国声音
第四节 同西方汉学对话:辜鸿铭《北华捷报》上的两篇佚文
一 《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二 《评翟理斯编译〈古文选珍〉》


第二章 辩护与正名——晚清时期国人的英文撰述
第一节 为祖国发声:早期中国人的英文著述
一 几种代表性文本
二 早期英文撰述者的共同经历
第二节 代表清廷的声音:驻外使节的英文书写
一 面对西方的国家“自白”:曾纪泽撰《中国先睡后醒论》
二 庚子前后伍廷芳为中国辩护的英文撰述
第三节 海外华人论中国时局:林文庆的《中国内部之危机》
一 为维新派辩护
二 谴责顽固派
三 以“白祸”驳“黄祸”
四 林文庆、辜鸿铭辩驳“黄祸论”之异同
五 《中国内部之危机》一书的反响


第三章 谋求国家平等——北洋政府时期国人的英文写作
第一节 北洋时期国人英文著述概况
一 留学生与英文著述的涌现
二 讨论民主制度:一个新动向
三 研究中外关系的著述大量出现
第二节 从五四到五卅: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思潮的观察
一 早于胡适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之提法
二 关于民族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绍述
第三节 知识专业化背景下的英文书写:条约问题研究
一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诉求
二 以中外关系为主题的英文著作的出现
三 知其端绪:国人英文著述中对条约关系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 有据可循:修约要求的提出
第四节 昔与今:国人英文著作对中国的历史“揭示”
一 以英文书写中国通史的尝试:李文彬著《英文中国历史》
二 国人关于英文年鉴的编纂:《1918年的中国》


第四章 民族自信力的显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的英文撰述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英文著述概览
一 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
二 中外关系研究的细化
三 西方“中国文化热”背景下的英文书写
第二节 书写“革命”:国民党左派汤良礼的英文写作
一 生平与著述
二 宏观视野下的“革命”:《反叛的中国》
三 微观视野下的“革命史”:《中国革命史内幕》
四 从民族主义者到附逆汪伪
第三节 为民众发声:邵芾棠投书《字林西报》
一 “排外主义”与“反媚外主义”
二 声讨不平等条约
三 要求废除治外法权
四 谴责英国对华政策
五 批评基督教在华传播
六 邵芾棠英文书写的意义
第四节 走上西方讲坛:江亢虎的英文写作与文化传播
一 江亢虎生平
二 在美开设中国文化课程
三 任教加拿大,创办中国学系
四 谁能代表中国:批评赛珍珠的《大地》
五 中西互补论:江亢虎的文明观


第五章 民族危机下的呼号——九一八事变后争取欧美支持的英文吁求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英文撰述及其民族主义内涵
一 《东北史纲》及其英译本
二 李炳瑞《日中不宣而战一周年及列强的态度》
第二节 东北问题专家徐淑希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英文书写
一 徐淑希生平与学术背景
二 太平洋国际学会双年会上有关东北问题的“证词”
三 徐氏东北问题研究著作的特点
第三节 桂中枢《直言日本》:国内舆论界揭露日本侵华的英文名著
一 揭批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诡辩
二 对南京政府国联外交的关注与评论
三 驳斥中外报刊中颠倒是非的言说
第四节 一场特殊的较量:孟治与河上清关于中日争端的论争
一 获得各自国家政府的许可
二 两书的论辩内容
三 第三方的评价:《纽约时报》书评


第六章 争取西援——七七事变后中国官方与民间的英文抗战宣传
第一节 为国民政府战时国际宣传服务的英文写作
一 国民政府的战时宣传制度
二 国家立场上的控诉:徐淑希记录日本侵华罪行的英文著作
第二节 从争取西援到谋求平等:全面抗战时期宋美龄的英文写作
一 全面抗战期间宋美龄英文撰述概述
二 谴责西方列强的对日姑息政策
三 宣扬中国的抗战民族精神以鼓舞盟国士气
四 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战争善后问题的中国诉求
第三节 中国知识分子在海外宣传抗战的英文写作
一 海外华人团体与留学生的抗日宣传
二 民族的重生:林语堂全面抗战时期的英文书写


结语
一 西方了解中国的全景式窗口
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对外表达及其言说者
三 近代中国人英文书写的民族主义内涵及特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中国人英文著述提要(以民族主义主题为中心)
后记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赵怀英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