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1)

【书摘】吴琼 丨 奢侈消费何以成为研究对象?

作者: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2-06-22 14:47   浏览量 13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1)



点击蓝字 关注RenWenWanXiang


奢侈消费何以成为研究对象



1


在当今这个全民消费的时代,越来越多人的消费水平超出他们的收入水平。奢侈品不再是传统贵族阶层的专属物,而是打破森严的等级壁垒,成为人人都欲求的对象。


奢侈消费在今天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传播学、历史学等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却在哲学的研究视野之外。张一兵教授曾在《反鲍德里亚》一书中不无遗憾地指出:在今天的哲学研究领域,对消费“异化”的批判是整体缺席的,而从哲学层面对奢侈消费现象的反思更是凤毛麟角。置身于消费的时代,书本、思想乃至对消费社会的批评本身都面临着成为消费物的危险,我想,这应当是人们不愿从哲学角度审视奢侈消费问题的原因吧。


此外,还存在一个客观事实,即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奢侈消费的看法也存在极大偏差。经济学家主要是从销售量出发,考虑奢侈消费对GDP的贡献,以及消费指数等;历史学家主要侧重对奢侈消费自身发展史的梳理;心理学则侧重研究人们消费奢侈品的心理动机;等等。这就导致对奢侈消费问题的研究五花八门,要么学科性太强,过于片面;要么大而化之,过于笼统。在很多问题上都存有争议,至今难以达成对奢侈消费的普遍共识,以及从学理层面对这一现象的准确把握,而这恰恰需要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人就对奢侈消费有过重要论述。近、现代学者曼德维尔、桑巴特、加尔布雷思等人对这一问题的阐释也颇为深刻。而在今天,在奢侈消费大行其道之时,哲学史上论述奢侈问题的经典却被束之高阁,没有对相关研究进行集中、系统的梳理工作,这不可不说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缺口。尤其是关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几乎被忽略了,似乎经典马克思主义根本不屑于讨论奢侈消费问题。但如果我们认真阅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虽然没有为我们提供对奢侈消费的具体分析,仅简单得出奢侈是资本家的消费特权,工人阶级无权也无钱消费奢侈品的结论,却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当代奢侈消费现象的资本批判视角。奢侈品在今天作为商品形式的一种,仍然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分析。对奢侈消费问题的审查仍应遵循马克思对一般商品的分析逻辑,尤其是在今天资本无限扩张的过程中,奢侈消费所起到的特殊历史作用仍值得我们认真探究。总之,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关奢侈消费问题的忽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失误。本书将从文献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奢侈消费的含义和意义变迁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以期从哲学层面形成对奢侈消费的全面认知,从而深度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时期奢侈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这一特殊表征。


国外学者对奢侈消费的理解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他们对奢侈消费的不断变化的“角色”一直有追踪研究,并且形成了多样性的理解。相比之下,国内学界对奢侈消费的理解就显得落后了,从古至今,我们对奢侈消费的解释比较单一,那就是奢侈意味着“挥霍、浪费和炫耀”,对奢侈消费基本持否定性态度。在今天,亚洲成为奢侈品最大的目标市场,据《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中国奢侈品消费能力已跃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奢侈品支出总额的33%。人们对奢侈品越发狂热,奢侈品在中国的发展也越发畸形。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果我们对奢侈品的理解仍停留于过去的阶段,未免不现实,角度不够辩证,观点也不够多样化,这将带来严重后果。


在寻求中西学术交流的今天,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专注于对奢侈消费的当代理解。对此,西方已有的诸多相关研究成果颇具学术价值,值得借鉴。若能在整合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我坚信一定会取得这方面的学术进展,弥补相关理论的不足,尤其是有益于推进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2


进入当代资本主义阶段,奢侈消费已经不再单纯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或人们为满足享乐而进行的购买行为,而是在履行其社会性功能。以往以血统、出身等作为社会等级区分的标志在今天退场以后,迅速由消费取而代之。奢侈品作为传统贵族阶层的独享之物就是所谓“上层人士”的标签,资本逻辑利用这一点赋予其“优越、成功、品味、高人一等”的符号意涵,并通过广告媒介的全方位宣传以及鼓吹信用卡消费等多种手段成功地把人们拉入消费的泥潭中。人们无不渴望拥有奢侈品,一旦经济条件允许,必定消费奢侈品,当今社会也因此呈现出了人人争相购买奢侈品的景象,甚至有些人为买奢侈品而整天吃泡面、挤公交。在今天,奢侈消费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由它所蕴含的新的阶级区划标准以及平等的意识形态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看似铁板一块,运行良好,但是其中的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无不暗含着资本统治的阴谋。换言之,人们对奢侈消费近乎疯狂的追逐背后实际上是受到了资本主义政治秩序与权力系统的控制。奢侈消费正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的最显在处。


然而遗憾的是,以往对奢侈消费的分析仍然停留在对相关社会现象的简单描述,或者局限于经济学上的数字统计等粗浅层面,始终不够深入;或者仅从道德层面谴责奢侈消费对人们身心造成的腐蚀。面对这种来势汹涌的新的资本统治方式,我们也无法直接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找到应对策略。对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而言,奢侈消费的意识形态性问题确实是其尚未充分论及的议题。可以说在马克思的时代,奢侈消费还是尚没有完全进化成人的“猴体”,而在今天它已经变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最发达的“人体”,这迫切需要我们来面对这一问题。


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充分迎合了今天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全新改变,意识到“自马克思之后,生产力,或者更准确地说,政治经济学已经延伸到如此宽阔的领域(作为符号、需要、知识、性欲生产的消费,直接被规定了,或者作为生产力处于整体化的途中)。简言之,许多事情都在‘下层建筑’中爆发出来,以致基础—上层建筑的区分消失了,矛盾在各个层面产生出来”。对此,鲍德里亚发展并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方法从消费者的心理基础、微观结构层面,以及资本逻辑的运作等多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现实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考察,并提出颇具原创性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从他的这一理论入手,分析奢侈消费问题,有助于我们在理论深层全面把握奢侈品在今天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具体情况。


鲍德里亚将奢侈消费纳入符号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加以批判,认为一旦使用价值乃至交换价值都被符号价值所压抑,符号消费成为社会组织结构的主要力量,人就会在空无的符号世界中丧失自我,盲目追求这种由资本生产制造出来的新的意义,从而臣服于资本的统治,这正是奢侈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现实的重要原因所在。他的理论不仅系统揭示了奢侈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获利机制,而且成功解蔽了其中的意识形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进入后工业社会,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产生了广泛效应。


但在理论的最后,他却把这种资本主义统治的最新形式孤立化、片面化了,以一种神秘的方式直观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统治现实。“鲍德里亚的问题在于,其对理想社会、伦理社会的构想其实是以原始社会为参照,在本质上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其对理想社会、伦理社会的理解,以倡导社会性,排斥物质性、现代消费为特征,割裂了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当鲍德里亚倡导以突发性的社会事件、社会行动改变消费社会、解决消费社会问题时,忽视了社会发展中的连续性、积累性,片面强调了社会发展的突发性、断裂性。” 鲍德里亚自认为捕捉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逻辑,即随着大众媒介的广泛普及,原本只处于经济领域中的拜物教已经扩展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进一步地把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发展为符号拜物教,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他最终无法寻得解放的出路。


3


就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整个过程而言,奢侈消费对现代社会的压迫还只是一种实现形式,或者说是具体的微观表现,根本不足以构成支配性逻辑。鲍德里亚的错误就在于他把奢侈品的使用价值完全去除了,只留下空无的符号价值,并且直接在符号层面完成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性功能。符号作为无内容纯形式的能指,将所指排挤没了以后,能指本身成了所指,最后只能以能指为基础,这样能指本身就无法包含扬弃的所指,最终导致鲍德里亚无法找到理论的突破口。可以说,他把一个并不难理解的事实问题变成了符号学上的把戏,其实只是空能指的魔术而已。就此而言,鲍德里亚把低级的东西扬弃了,而直接将高级的东西确立为物质存在的基础,不免太本质主义了。对奢侈消费问题的解答,最终还应该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马克思著作中的基本方法论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同时还有一些偶然的、具体方法论,或者说基本方法论具体化为一些现象研究的东西,本身又启发我们去思考今天的现实问题。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一个以生产占支配地位的整体,或者说逻辑结构,而消费通常被看作个别的、偶然的、次生的因素,因而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作为消费领域的极特殊部分——奢侈消费问题更是长期以来始终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边缘。但在今天,正是消费促使资本主义一次又一次获得再生产的能力,从而拓展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奢侈消费,它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丰富的现实景观。本书意图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奢侈消费现实进行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揭露出其潜藏的意识形态性,对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消费文化方法论进行反批判,强调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穿透”经济的研究方法,从而彰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在腐朽没落的同时也体现出它的进步性,就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将在形式上逐渐缩小两极对立的差距。马克思在资本再生产总公式里把消费品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Ⅱ部类是消费品,包括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这两个方面。一旦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奢侈品的消费。


资本主义时期的消费就是资本主义扩大了人的多种需求,它本身是两重性的:一重是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重是加大人们在消费品上的差别。人类的消费行为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的,在资本主义所改变了的消费结构当中,既有进化的方面,又有异化的一面,对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而不能按照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只看到异化的一面,从而将之全盘否定。当然,光看到进化的方面也是不对的,这样又会走向自由主义或者资产阶级的逻辑之中。


此外,国内外学界对奢侈消费问题并没有深入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内在逻辑维度,他们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奢侈消费并不适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本书就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从解读当代法国著名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思想入手,一方面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奢侈消费的现实形成机制,另一方面又对奢侈品在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意识形态原因进行深入反思。


本书在鲍德里亚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新意,而此文更值得重视的并可继续展开的研究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角度,比较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在消费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异同,并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奢侈消费意识形态批判上失语的成因与表现,同时也相应地指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本书将突出对奢侈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被鼓吹的生活方式,进而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这一现象的研究,从而纠正把奢侈消费与美好生活相等同的认识误区,这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推荐图书

当代奢侈消费的批判与超越

吴琼 著 

2022年4月出版 / 98.00元

978-7-5228-0013-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全书对奢侈消费的发展历程作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特别是对当代奢侈消费意识形态性的深刻批判,揭示了以奢侈消费为代表的消费社会恰恰是人类文明进入一定阶段展现出的一种良莠参半的生存方式。这种围绕消费展开的生存方式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让每个人的生活内容越来越贫乏,生活形式越来越碎片化,生活世界越来越孤独。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奢侈消费批判的历史溯源

       一  何为奢侈消费

       二  前工业社会对奢侈消费的道德批判(18世纪前)

       三  工业社会对奢侈消费褒贬不一(18~20世纪中叶)

       四  后工业社会对奢侈消费的高度推崇(20世纪中叶以来)


第二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对奢侈消费

       一  马克思奢侈消费批判的逻辑演变

       二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社会”批判


第三章  鲍德里亚对奢侈消费意识形态性的批判

       一  更换理解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理论视域

       二  奢侈消费是对符号价值的追求

       三  奢侈消费重塑阶级关系

       四  回归非功利性的象征价值

第四章  当代西方其他左翼学者对奢侈消费的批判

       一  对奢侈消费的资本逻辑批判

       二  从审美维度对奢侈消费的批判

       三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奢侈消费的诘难


第五章  当代奢侈消费批判的反思及借鉴

       一  当代奢侈消费批判的意义与局限

       二  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方法论缺陷

       三  重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阅读

李志平丨《鲍德里亚的生产劳动误读》出版

策划:佟   譞

编辑:廉   婷

审校:罗三白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1)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